读懂中国和理解世界 中西文化交流融合进入新阶段
2013年12月20日11:48 张清芳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文艺新视界)
一个重要的事实是,欧美国家正在以中国文学为重要媒介,全方位了解、探寻今日中国迅速崛起的原因,并预测中国的未来。同时,中国社会也需要通过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和研究,重新确定自己的位置
改革开放30多年,是中国重新崛起并又一次屹立于世界的历程,也是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国迅速传播的历程。特别是近10余年来,随着讲授、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纷纷兴办,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越来越大,汉学在欧美等西方国家亦越来越受关注,成为西方了解中国的重要文化桥梁和交流渠道。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杨慧林在第三届汉学大会上指出汉学研究和传播的当今意义:“梳理传统汉学与当代研究的承续,推动中国主流学术与海外汉学的沟通,探讨世界对中国的阐释以及‘中国道路’对世界的意义,使‘文明对话’与‘文化交流’的主旨得到进一步深化。”作为西方汉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欧美国家的中国文学研究成为中西文化互相交流、中西人民相互了解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中国文学在西方国家的传播和研究,同样成为中国了解自身地位不断提高的一个窗口。
中国本土的文学研究不但已经超越和摆脱了模仿西方的初级阶段,并且出现后来者居上的可喜趋势,与此同时,欧美出现对当下中国和中国文学进行研究的新汉学
从学术史的角度来说,欧美国家的中国文学研究以20世纪90年代为分界线,经历了两个阶段。在90年代之前,欧美国家对中国文学的了解和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上,对当代文学的研究性成果并不多。甚至直到80年代中期,它们对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中国当代文学也知之甚少,即便是有些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文革”文学阶段,根本没有对当时的新时期文学进行了解和研究。由于当时中国对西方打开国门和进行相互交流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年,而此前几十年的冷战格局和文化隔膜亦使西方不了解当时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现状,导致当时欧美汉学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中国当代文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二者显然处于不对等的层面。
不过90年代之后,西方汉学与中国当代文学之间的不平衡关系却被打破,欧美国家的中国文学研究亦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首先与整个欧美学界发生的“理论转向”学术趋向有关。欧美国家的中国文学研究也从注重分析文学各要素的“文学研究”模式转向“文化研究”模式,利用西方社会学、人类学和文化学等多种文化理论来阐释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特征。西方汉学出现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不仅重视对中国当下历史现实、文化背景和文学体制的研究,而且更关注中国和中国文学在当下的继续发展。相比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汉学,这种研究新趋势又被称为“新汉学”。其次,欧美汉学家研究中国文学时的学术视角也发生显著变化,即由此前仅关心西方学界对他们的学术评价,转向关注中国大陆本土学术圈的评价体系和对他们的学术评价。虽然中国大陆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翻译和引进西方文学和汉学成果,并且在80年代中后期经历了西方理论大规模涌入的繁荣昌盛时期,而当时西方汉学也的确在历史观、方法论和理论观念上占据了学术优势,一度能够为本土学者提供模仿学习与反思的全新切入点。但是自从90年代之后,中国本土的中国文学研究在吸取、借鉴中外古今学养的基础上闯出了自己的学术之路,超越并摆脱了此前亦步亦趋模仿西方汉学的初始阶段,在实践中形成比较稳固的学术评价标准和体系规范,已经进入学术研究较为成熟和独立的“学术的自觉”时期。在这种全新的学术背景下,欧美汉学家一方面参与到中国本土的知识学建构中,对90年代以来中国本土文学研究的“世界性”和“现代性”品质的形成产生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他们也极力吸收、借鉴中国本土的最新学术成果,使之成为支撑自己学术的重要因素,并以此来充实、提高自身学术水平。这种学术“东移”现象亦逐渐成为西方汉学的一种常态。这说明西方汉学走下“西学为是”的学术神坛,正逐渐汇入中国本土的文学研究浪潮里,并成为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从中国本土研究的角度来说,本土研究已经追赶上欧美发达国家“文学现代化”的步伐,并且出现后来者居上的可喜趋势。
欧美汉学之所以出现以上这些新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中国在国力增强之后,经济、军事、政治和文化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因而中国文学研究在西方学界也慢慢从边缘、冷落走向中心和繁荣昌盛,成为汉学中的显学,这亦是欧美国家重视今日中国的一个副产品。与此同时,中国本土学界比西方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且中国文学研究始终处于主流位置,所以西方汉学的成果在中国本土圈内会获得更多的认可,汉学家相应也会得到更高的学术声誉。由于中国本土的文学研究发展非常迅速,成为世界学术圈内继续繁荣发展的主要力量。所以西方汉学必须通过吸收这一“他者”的学术营养来不断丰富自己,才能继续保持一种“世界水准”。其二,西方需要通过中国文学来了解和读懂中国,尤其是当下中国的社会现状。作为一种认知媒介,文学不仅是作家主体创作出的充满情感、认识或想象的作品,而且在更高的意义上,更是社会中多股力量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的产物。文学不仅是作家个人意志的表达,也受到具体的、影响文学作品生产及接受的文化体制,诸如创作机制、教育体制、出版体制、传播机制等物质性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文学研究不但包括文学的精神层面,而且还有中国文化制度等物质层面的内容。所以,必须置身于当下中国文学的语境中,才能真正了解中国的优势和缺陷,这不但是那些依靠中国文学研究在欧美学界立足的汉学家的目标,更是欧美国家意识形态研究的要求。可以这样说,中国文学不仅是西方读懂中国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软实力”的一种具体表现。在这个背景中,中国文学成为一座重要的桥梁,它经由西方学术圈和文学圈,逐渐向其他社会领域和西方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渗透,并且抵达他们的内心深处,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同时这使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和研究进入深层次,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由此进入新的阶段,而海外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热潮正在掀起。
中国文学在西方的传播和研究,欧美汉学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表明读懂中国已经成为理解世界的一个必要条件
需要指出,欧美汉学在90年代后还出现一个显著变化——有中国大陆学术背景的汉学家的大量出现,改变了此前由英美本土汉学家和港台教育背景的汉学家一统欧美汉学界的学术格局。这些新崛起的汉学家,如比较活跃的张旭东、刘禾、唐小兵,等等,由于身兼西方理论和中国本土文化的双重知识背景,他们不但把欧美汉学的研究重心由新中国成立前的“现代文学”转向新中国成立后的“当代文学”,形成不同于此前的汉学家和中国本土学者的“异质”文化特征,更加注重在西方汉学和中国本土学术研究的互动交流中建构“新汉学”的研究特色,某种程度上,他们的本土学术背景使他们成为“中国声音”的国际代言人,并且形成一股强力影响西方学界全面分析、阐释当下中国文学和文化现状的有生力量,深化、提高了欧美汉学对当下中国新形象的学术研究水准,亦促使西方汉学与中国本土研究之间的交流更多。而中国本土的研究在保持自身学术特色的同时,近年来也越来越频繁地跻身国际学术圈,学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色彩日渐浓郁。这些事实均表明,随着中国话语权在国际上的不断增强,中国文学和学术研究越来越闪耀着自信、迷人的光芒,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目光。
欧美汉学近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深刻说明欧美国家认识到一个事实:中国在今日世界格局中具有独一无二的重要性。这些国家正在以中国文学为重要媒介,来全方位了解、探寻今日中国迅速崛起的原因,以及预测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与此同时,中国也通过中国文学在西方的传播和研究,通过当下西方汉学的发展现状,来了解欧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态度变化,并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格局中占据的位置。正是因为中国文学在欧美国家持续、广泛的传播,中西文化才得以不断拉近距离,密切交流。从这个角度来说,理解中国文学已经成为理解当今世界发展走向的一个必要条件,正如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马丁·雅克教授所说的:“短短数载后,不理解中国,则无法理解世界。”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文学院)
《 人民日报 》( 2013年12月20日 24 版)
延伸阅读:
- 刘奇葆与各国汉学家座谈 希望汉学家深入研究传播中华文化
- 世界知名汉学家回到“故乡” “中国通”通中外
- 莫言谈“汉学”:要深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去
- 汉学家探讨中外文化交流 莫言:愿为中国文化传播不懈努力
- 日本教授:汉学研究就是对日本自身的研究
- 妥木斯:我已“告别”西方油画模仿阶段
相关专题
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3/1220/c87423-23901101.html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