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县慈善史》序
我国学界对于慈善史的研究,从国家层面上看,还属于迅速起步阶段。2005年12月,湖南师范大学周秋光教授和曾桂林副教授撰著的《中国慈善简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为我国慈善史研究第一个集大成硕果。2011年9月,苏州大学王卫平教授和黄鸿山、曾桂林等撰著的《中国慈善史纲》出版,也是这方面的力作。从省、地(市)到县(市、区)层面看,至今只有一部周秋光等著《湖南慈善史》,可谓凤毛麟角。2011年12月,由周秋光教授为首席专家,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的《中国慈善通史》开题,意义不言而喻。但由于缺乏各地区域慈善史以及慈善专史、慈善断代史等,这部通史的编纂要在四年完成,达到相当的广度和深度,其难度实在可想而知。现在,我们中共宁波市鄞州区委党校牵头组织,历时二年多编写完成的这部《鄞县慈善史》(古代和近现代部分),旨在县(市、区)乃至地(市)级慈善史研究中进行首创和突破,为国内慈善史的研究提供一些微观的基础材料。
南宋高官、文学家楼钥认为家乡明州(今宁波)是“义郡”,同创南宋四明学派,称为淳熙四先生之一的沈焕曾说“吾乡义风素著,相赒相恤,不待甚富者能之”(《宝庆四明志》卷一一《乡人义田条》)。鄞县作为“义乡”,的确有悠久的慈善传统和深厚的社会基础,它的形成和持续发展有着独特的地理、人文和政治、经济因素。鄞县地近东海,有山林土田,有江海湖河溪,多港湾,又处于四季分明的亚热带地区,各地不同时节都会有各类自然灾害的频发,人均土地资源又相对较少,时有饥荒和疾病,居民之间养成了相互救助的伦理观念,并已积成风俗。鄞人尤喜聚族而居,名门望族迭出,宗族内鉴于地缘和血缘所开展的睦邻恤亲之义风始终不衰,有的还成为家族的慈善传统。从王安石治鄞以来,儒教和科举教育逐渐发达,举人进士辈出,特别是建炎南渡以来,赵氏宗室家族以及许多北方达官贵人、文人移居鄞地,民众的儒学修养普遍提高,积德行善理念深入人心。鄞地也是佛教传入较早地区,佛寺一直比较兴盛,乐善好施是寺庙僧尼的重要义务,居民也笃信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慈悲为怀,悲天悯人蔚然成风。近现代基督教、天主教在鄞地逐渐流行,教会兴办慈善机构和学校、医院,影响巨大。长期以来,鄞地富有官方救济的传统和兴办的慈善机构,地方官员和退居乡里的鄞籍官员主导的善举影响力巨大,引领作用明显。近代以来,鄞籍商帮纷纷在沪、津、汉口等地创业,比较勤勉务实守信,经济实力强大,有“义利相兼”的经营理念,自利利他,互惠互利,宁波帮帮宁波,义无反顾。由此种种,慈善思想和行为已经成为鄞地居民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准则。南宋时史浩、沈焕、汪大猷等在家乡创建乡曲义庄田。近代民国时期义庄、义田、义学、义冢等纷呈,数量和规模甚大。至今屹立的灵桥及其诸多遗存的慈善文物古迹,已成为甬城慈善之乡的象征。占地5亩,地处钟公庙的实业家、金融家严康懋兴建的慈善建筑群,已成为鄞邑宗族慈善的象征。“江亚轮”巨大海难事件沪甬两地的合力襄助,已成为宁波商帮慈善壮举的象征。鄞地慈善史实和史迹之丰富,使得慈善史编纂显得十分必要,而且内容可以相当厚重。
鄞地一直重视慈善文化的记载和研究。从宋元四明六志到民国《鄞县通志》,10多种相对齐备的鄞县方志,充分记录了当地各个朝代的慈善组织和人物事迹。鄞地有120多个姓氏,近700种家谱现存于世,数量在国内同类行政区域中遥遥领先,这些家谱大多记载了宗族及其乡贤的慈善史实。《东钱湖志》、《小溪志》等保留至今的一大批鄞地史志和文人诗文集、佛寺志等地方文献,也记载了众多的慈善人事。特别是近十年来,宁波大学张如安、孙善根和宁波工程学院陈家桢、周淑芳等一批学者以及鄞地专家,博览群书,钩沉爬梳,开展了慈善文化的研究,产生了《北宋文化史》、《南宋文化史》、《民国时期宁波慈善事业研究(1912-1936)》、《<申报>宁波资料汇编》、《大音希声:宁波慈善文化》等相关成果,特别是鄞籍宁波帮人士为重要对象的宁波帮研究,已经成为现在宁波文化研究的显学,《鄞县籍宁波帮人士》等成果又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鄞地慈善文化的研究内容。而以张如安、孙善根、杜建海编著,与本书即将同步出版的《鄞州慈善志》,更是为《鄞县慈善史》的编写奠定了较好的史料基础。
张如安教授专治宁波文学史和文化史等,他承担撰写的《鄞县慈善史》古代部分,由于研读地方文献和家谱资料等较为广泛系统深入,慈善史料丰富,分析深透,对鄞人屠隆等的慈善思想、宁波南明时期的政治慈善等诸多方面首次进行了研究剖析,见解独到新颖。孙善根研究员侧重研究宁波民国社会史,民国时期宁波慈善事业和宁波帮是他研究的主要课题方向,他承担撰写的《鄞县慈善史》近现代部分,在丰富详实的史料基础上,尤其对民国慈善组织和大事进行了清晰完备的阐述,其中反映的沪甬两地鄞籍商帮义庄、义田、义学的大量建立与乡村公益的无私建设,使人读后不禁感叹万千,对今日企业家广施善举和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也会有许多教益。当然,由于慈善史料的分散性、慈善行为的隐蔽性、慈善人物的流动性,本书的研究对各个时代慈善组织及其人物事迹,特别是在鄞外的鄞人慈善组织和鄞籍慈善人物活动的研究和介绍会有不少遗漏。慈善是鄞地的民风习俗,百姓参与度很高,由于乡邦文献零星分散或缺少文本记载,本书对此进行专门的梳理介绍显然还不够多。尽管如此,现在的宁波城区向来是鄞县的县城,鄞县又是宁波望县,两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已经充分揭示了鄞县乃至宁波是当之无愧的“义乡”的肌理和特质。
这是一部有广度和深度的区域慈善史研究专著,对于今日鄞州群众创业致富和企业社会责任承担、公民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精神文明建设及干部民众思想道德和价值观教育、社会保障和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等都会有较大的学习、参照和启示意义。这也是我们在完成鄞州区慈善总会委托课题《鄞州慈善志》之外,同步组织力量开展这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2013年3月3日
注:《鄞县慈善史》,张如安 孙善根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今年上半年即将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