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十八栋 名流云集之地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位于武汉大学珞珈山腰东南的教工住宅群。建筑风格整体采用英式乡间别墅风格,但每一栋建筑都自有其特点,一共十八栋,后增盖四栋。
日军侵占武汉后,将有些别墅的内构造改成日式的,并拆除了一栋。(后来人们仍沿用习惯叫法称之为十八栋)周恩来旧居与郭沫若旧居即在其中(分别为一区19栋27号、12栋20号)。周恩来旧居是一栋标准英式田园别墅,红瓦青砖,地基开阔,庭前屋后被参天大树环绕,通往山下的是几条石阶小径。别墅由两个哥特式风格的拱形门栋分开,楼栋之间有一精致花园,种有一棵大芭蕉树。武汉会战时期,因国共第二次合作,国民政府安置周恩来与邓颖超下榻与此,两人时常到东湖边散步。邓颖超在世时,有人建议把这里建成一个纪念馆,被她否定了。与周恩来旧居相邻的是同为政治部副部长的黄琪翔旧居。郭沫若1961年曾故地重游,在其旧居前留影,在其抗战回忆录《洪波曲》中也提到了这段经历,称“武昌城外的武汉大学区域,应该算得是武汉三镇的物外桃源”。
此外还有苏雪林故居,隐现于一条盘树而上悬于半空的老藤与古树的臂弯之间。杨端六、熊国藻、葛扬焕、刘博平、桂质廷等都曾居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授们大多被迫搬出,改由讲师、助教合住。文革开始后,老教授们又被赶回,只能挤着合住,不少人即冤死其间。而章蕴胎和程千帆更是栖居在九区“三户不成村”的地方。文革结束后,老教授们大多主动搬出,现还有部分建筑内有人居住。
十八栋现在是武汉大学设计研究总院的办公室。
建在珞珈山南麓的十八栋,曾经辉煌炫目,曾经衰败落寞,如今一洗颓废,重新整修后,一部分作了武大设计研究总院办公地。
西式别墅群曾经多少风流
这片南向的西式别墅群依山面湖,30年代建成时,汽车可以直达,生活设施极其先进,郭沫若在传记《洪波曲》中描写:“三层楼的小洋房,有良好的卫生设备,冷热水管,电器电话一应俱全。”底层地下室有杂工室和厨房。上面两层都有客厅、书房、寝室、浴室,有可以眺望湖山的月楼。
据悉,这里住过范寿康、陶因、刘乃诚、钟心煊、郭霖、蒋思道、缪恩钊、高翰、陶延桥、李儒勉、皮宗石、刘正经、查谦、余炽昌、吴维清、席鲁思、汤佩松、方重、陈鼎铭、吴于廑、刘炳麟、刘秉麟、徐天闵、张有桐、方壮猷、叶雅各、邵逸周、葛杨焕、杨端六、陈华葵周如松夫妇、三任校长王世杰、王星拱和周鲠生、刘永济、高尚荫、杨端六袁昌英夫妇、陈源凌叔华夫妇……一时间聚集了那个时代的大师,“教授中的教授”。
“物外桃源”的名人故居
抗战爆发,武汉大学一、二、三年级学生西迁乐山,四年级留在学校等待毕业。空荡荡的珞珈山校园成为国民政府领导全国抗战的军事指挥中枢,国共两党在此携手合作,一时政要云集,人们常看到周恩来、董必武、郭沫若、林伯渠、蒋介石、汪精卫、李宗仁等。
周恩来、邓颖超入住27号,郭沫若、于立群住在下面一栋20号。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每天去汉口八路军办事处工作,他还常在此小楼接待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和国民党抗日将领。国际友人如埃德加·斯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史沫特莱等,也曾多次造访珞珈山周恩来、邓颖超夫妇。1938年初夏,在大操场上,周恩来连续两个晚上作演讲,宣传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号召知识分子行动起来,投身到全民抗战中去,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记者昨天在珞珈山看到,周恩来故居搭着竹脚手架,拆得只剩外墙这层空壳。相邻一栋别墅颜色较为古朴,显然刚刚整修过,在山间散发着油漆味。
郭沫若故居现在挂着武汉大学设计研究总院人力资源部铭牌,摄影记者何晓刚在办公室内找到一块“郭沫若同志一九三八年四月至八月在此居住”的石碑。难怪有读者反映,在十八栋寻名人故居对不上号。郭沫若1938年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厅长,来到武汉组织领导抗日文化宣传工作。后来随着蒋介石在武汉大学成立“军官训练团”,他和于立群搬进了武汉大学,住在一区的教授宿舍里。他把武汉大学称为
“物外桃源”:太平时分在这里读书,尤其是教书的人,是有福了。
在十八栋山背后、珞珈山北麓有一座独立的精美小别墅,依山劈石而建,得名“半山庐”。它在现在的珞珈山庄东侧的半山上。修缮后建筑风格与老照片不太一样,门口大石上是从武大离开的著名电视知识分子易中天题写的圆乎乎三个大字“半山庐”。现在里面是武大校友总会和武大校董会。边窗防护网扯着晒衣绳,挂了红红绿绿的衣服。背后是个小菜园,篱笆上缠着扁豆、豆角藤,园内的菜苔、白菜正在出秧长叶。武大与别的高等学府不同之处正在于此,总有些小角落透着它的个性。疏阔壮大,有时不免拖泥带水,野趣横生。
它的最初用途是学校招待所,新校落成,吸引了各方名流到访,他们在此住宿。
1932年11月27日胡适到武汉,他日记记载,当晚即过江住进这里。第二天上午,与王世杰等人一道参观武大。他看了工场、小学、女生宿舍、文学院、理学院、图书馆、男生宿舍等处,夸赞说:“雪艇(王世杰)诸人在几年之中造成这样一个大学,校址之佳,计画之大,风景之胜,均可谓全国大学所无。”
1947年,他建议国家办好五所重点大学:于北大、清华、浙大和中央大学之中,武汉大学名列第四位,大致反映了当时学校的实力。
半山庐蒋介石住了一年
1930年代,汤佩松、高尚荫、郭斌佳、陈恭禄、缪培基等名教授曾在此居住。年轻的汤佩松、高尚荫还经常课后与学生一起打网球、踢足球,给学校带来一股清新之风。武汉大会战时期,蒋介石1937年底到武汉。他在珞珈山设立了国民党高级军官训练团,亲任团长,检阅军官,还在珞珈山上观看中国空军英勇抗击日寇的激烈空战。1938年3月29日,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在武大召开,会议正式推举蒋介石为国民党总裁,制订了《抗战救国纲领》,决定召开国民参政会,号召全国军民团结抗战。
那时武汉是全国的中心,武大是武汉的中心。此时蒋介石和宋美龄下榻于武大半山庐,住在二楼东头的两个房间。他的侍从室主任陈布雷和随员,也在此栋小楼里。半山庐下面的的工学院(现行政大楼),作了军事委员会办公地;老斋舍,作了军官训练团的宿舍。蒋介石还在大操场检阅过军官训练团队伍。
抗战胜利后,1946年武大从四川复员回到珞珈山。时任校长的周鲠生,决计振兴武大。他还从海内外延聘了大量青年才俊来校任教。那时半山庐,成为单身教授住所。被誉为珞珈“三剑客”的韩德培、张培刚、吴于廑教授,从美国归来,就在此居住。谭崇台、刘绪贻、余长河、周新民、万卓恒等知名教授学者,也先后在此居住过。
学校专门派了两个工友提供服务:一个厨师、一个勤杂工。半山庐一楼大厅里,每天设两桌饭局,茶余饭后,青年教授们打桥牌、喝茶聊天。晚饭后,沿着珞珈山散步。真是优雅又快活。
记者周蕾
记者何晓刚摄
长江日报 2012年10月26日
武大“十八栋”全部修缮完成
荆楚网
18栋别墅群诉说武汉抗战史
光明网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Clik here to 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