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英译《金瓶梅》而驰名学界的美国汉学家芮效卫(David Tod Roy),长期执教于芝加哥大学,今年已经八十高龄了。最近,芝加哥大学人文学院的刊物Tableau上发表了他对从事汉学生涯的回忆。前几天(12月18日),上海的《东方早报》对此有介绍。我没有看到原文,不知道报上是全文翻译,还是摘要改写,不管怎样,行文中都有一些表述不够准确。
附图:芮效卫教授(据《东方早报》)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比如,文章中有这样一段:
1930年代,我的父母以长老会传教士的身份前往中国,他们先在北京生活了两年,并在那里接受高强度中文学习。我的父亲学习语言非常具有天赋,他很快就以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的身份用中文做讲演。1932年,我的父母搬到了南京,1933年我在南京鼓楼医院出生。1936年,我们全家回到美国休假。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的时候,南京大学搬到了四川省首府成都,我们也于1938年返回中国,并在成都一直住到1945年。
严格说来,1930年代并没有南京大学,英文校名是 Nanjing University。芮效卫所说,应该是指金陵大学,英文校名是 University of Nanking。这两个英文校名非常相似,常常让人混淆。网络上曾经流传过一个段子:有南京大学的学生被人问及,究竟是哪个南京(的)大学?现在看来,这个问题不仅可以用中文提,也可以用英文问,当然,重点和效果都略有不同。
芮效卫所出生的鼓楼医院,就在金陵大学校园旁边不远,那时,它就是金大的附属医院。它本身就是一所基督医院,1892年由美国基督会资助加拿大籍传教士、医学博士威廉•爱德华•麦克林( William E. Macklin,汉名“马林”)创建,故南京人一向称之为“马林医院”。抗战期间,金陵大学内迁成都华西坝,而南京大学的另一前身中央大学,抗战时内迁重庆松林坡,两地距离甚远。凭芮效卫所述,也可以证明他说的是金陵大学。我手头没有金陵大学的校徽图样,聊且以农学系校徽代之,英文校名在上边,中文校名在中间,两相对照,恰可印证。
附图:金陵大学农学系系徽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synapsis
synapsis | 英[sɪ'næpsɪs] | 美[sɪ'næpsɪs] |
n. | 染色体结合;联会;突触;(神经元的)触处 |
名词复数:synapses |
1952年院系调整(da ya yi ji),金陵大学的文理学院并入中央大学被允许保留的文理学院,组建为南京大学,金陵大学校园(金陵苑)变成了南京大学的校园。直到2009年,这个校园一直是南京大学的主校区。而鼓楼医院也由此脱离了与金陵大学(南京大学)的关系,直到前些年,南京大学重建医学院,鼓楼医院才又成为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垂垂老矣的芮效卫先生,据说正张罗着把他收藏的欧美汉学研究书籍,通过某种方式,变成南京大学图书馆的馆藏。如果他知道他的这批藏书以后将栖身于南京东郊的仙林,而不是当年的金陵苑,可能会有些许惆怅吧。
诗曰:“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Clik here to 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