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韧”
一谈到“韧”,人们不禁要想到蜜蜂。据一些资料统计,蜜蜂酿一公斤蜜,要采集五十万朵花的花粉,飞行四十五万公里的路程。这五十万朵“花”和“四十五万公里”,不就是韧性的象征吗!当我们泛舟在知识的海洋上,如果不具备有蜜蜂这样的韧性,要想学有所得,达到知识的彼岸是不可能的。同样,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我们只有具备了蜜蜂一样的韧性,努力钻研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有所作为。
翻开几千年人类的文明发展史,凡古今中外成就一项事业,为人类作出贡献者,他们无一不具有这种韧性。
韧,就是要目标纯正,始终如一,追求不已。
在我国文学史上,留给我们诗篇最多的诗人是南宋伟大爱国诗人陆游。他一生创作十分丰富,单是诗,保存到现在的有九千三百首之多。陆游酷爱读书,寒暑不辍,可谓无日不读。他说他“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优寒叹,未尝不与书俱”。书成了他相依为命的伴侣。陆游活了八十五岁,我们从他呱呱落地算起,到他命归黄泉为止,按现存的诗他几乎每三天写一首诗。我们能说这不是一种锲而不舍的韧性吗!
文学尚且不易,音乐之宫又是如何。在十九世纪欧洲的音乐史上被誉为“小提琴之王”的帕格尼尼他成功的秘诀又在哪儿呢?当帕格尼尼还不到六岁时,就在父亲的指导下,每天在房间练习小提琴十个小时以上,除一次病假外,从不间断。九岁就在故乡和佛罗伦萨独奏演出。十三岁时已经成为一位小提琴家了。帕罗尼尼成功的秘诀就是四个寒暑与一次病假的对比。
韧,就是要在逆境里保持清醒的理智,顽强的坚持下去。
大家可曾知道,一九二九年十二月二日,是轰动世界的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纪念日吗。它的发现曾有过一段不平凡的经历的。当时,龙骨山的发掘工作碰上了坚硬的石层,许多人认为,龙骨山的发掘工作已经到了尾声。一些考古学者纷纷撤离了现场,但是,当年刚从北大毕业年仅二十五岁的裴文中,不盲目崇拜名家学者,走遍了龙骨山的每一个洞穴,研究了发掘的文物,却继续了龙骨山的发掘工作,终于在一年后发现“北京人”的头盖骨。也正是他顽强的韧性,几十年来,他在地质学、古生物学和人类学上发表了八十多篇论文,成了闻名中外的古人类学专家。
韧,除了锲而不舍,在逆境中坚持外,还要自信心大于自卑感,走前人未走过的路,独辟蹊径,一举成名。
世界上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他年轻时当过学徒,年老后干过看门的事。但是,在几十年的工余时间里,他都在琢磨和研制放大镜片,没有放松一点时间,终于使他成为人类作出贡献的生物学家。一九七九年十月二十四日新华社报道了南京市北京羊肉馆,一个做烧饼的工人周祖德近十年来,不论是在农村,还是当工人,他都坚持每天提前半小时起床,自学英语,日积月累,熟记英语词汇一万二千多个,学成“英语活字典”,被南京大学破格聘为英语翻译。一个学徒兼看门人和一个烧饼的工人,就凭着他们的这种韧性,成全了他们的事业。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没有一股坚持的韧性是根本办不到的。但是生活中常有一些人,学而求速,一朝一夕便成,幻想一锹挖成个井,指望一蹴而就。他们往往凳子没坐热,书没翻几页,就感到难,觉得烦,再也坐不住了,这种人和我们的时代精神是格格不入,终究有那么一天,会从飞驰的时代列车上摔下来的。对待学习,必须至诚至忠,贵在坚持。而这里韧性则是坚持的强大维系力。让那些对学习知识抱有侥幸的人和我们一起,以成功者的秘诀为起点,向四个现代化的高峰攀登吧!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Clik here to 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