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许多婴幼儿产品在中国的售价比在美国高得多。
2月11日,在上海市闵行区一所小学门口,一名小学生在家长的陪送下上学。新华社记者刘颖摄
参考消息网2月18日报道 外媒称,在中国宣布“单独”家庭可生二孩的政策后,约900人接受了门户网站的调查。半数以上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不会生第二个孩子,因为经济负担太重。
据彭博社网站2月17日报道,依据计划生育新政策,39岁的上海妈妈罗莎·夏(音)现在可以生二胎,不过她认为自己养不起第二个孩子。
夏女士在上海做保姆,月薪6000元人民币。她收入的五分之一都用在12岁的女儿身上:除了吃饭和上学,她还要上萨克斯管和芭蕾舞课。
这位外来务工者说:“她在电视上看见有人吹萨克斯管,觉得很有兴趣,要求报班上课。学这个东西很贵,因此我宁愿她没有提这样的要求,但最后我还是满足了她的要求。”为了给女儿一个更好的未来,夏女士自己只能省吃俭用,勤俭持家。
报道称,有夏女士这样溺爱子女的父母,中国放松计划生育政策的举措也不太可能逆转出生率形势。计划生育政策已导致中国劳动力人口锐减和人口老龄化。虽然取消限制在国内可能被证明大受欢迎,但取消国家干涉家庭规模的做法面临来自城市化和成本上升的障碍。
美国企业研究所人口统计学家埃伯施塔特·尼古拉斯说:“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人们对家庭、孩子和前途的看法发生了巨变。中国正朝着其他低生育率的东亚国家的方向发展,例如日本和韩国等。”
报道认为,成本是许多父母最先考虑的问题。许多婴幼儿产品在中国的售价比在美国高得多,部分原因是中国父母心甘情愿为他们唯一的后代花大钱。
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社会学教授汪峰(音)说:“中国父母拥有共同的文化价值观,这种文化强调子女的成功。他们通过对孩子大笔投入来做到这一点。”
北卡罗来纳大学助理教授蔡永(音)说:“激烈的竞争和获得成功或至少与同龄人保持同步的社会风气——特别是在象征成功的物质方面,比如房子、汽车和消费品——仍然是驱动中国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
此外,养育男孩的成本也颠覆了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更喜欢男孩的传统思想。
安徽省52岁的农民吴德辉(音)说:“现在,你必须把孩子送去幼儿园,给他们买各种零食和玩具,而在我们那个时代,你根本不需要做这一切。”
老吴和妻子说,如今办婚礼男方要花一大笔钱,这使大家都养不起男孩了。
香港媒体称,根据新政策,上海40多万个家庭具有生二胎资格。但新的证据显示,上海父母似乎另有考虑。
据香港《南华早报》11月23日报道,中国网站对1200位上海居民实施的调查发现,70%的接受调查者不想要二胎。其中,24%的人明确表示只要一个孩子,46%的人表示“可能”会只要一个孩子。
报道称,抚养孩子的成本似乎是让人们犹豫的主要原因。养育一个孩子的负担已经够重了,抚养两个孩子超过了多数家庭的经济能力。
据粗略估算,在上海将一个孩子从出生供到大学毕业至少需要100万元人民币。一个普通上海家庭每月用于孩子上幼儿园的支出为3000元,参加英语或艺术培训班的支出为2000元。孩子的教育费用占到一个家庭月收入的一半。
报道指出,一些头胎为儿子的年轻夫妇更担心二胎还是男孩。上海人认为,养活男孩的成本远远高于养活女孩,因为等孩子长大结婚时,得承担为他们买房的负担。
报道还说,影响家庭再生孩子的日常生活压力对政策规划者来说不是好消息,他们希望放宽独生子女政策能帮助缓解人口快速老龄化的影响。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该市60岁及以上老人在2011年到2015年间可能增加100万人。
新加坡《联合早报》11月23日报道也称,二胎是个“奢侈品”,生还是不生?在过去的一周里,这恐怕是不少中国家庭考虑得最多的问题。
报道称,在民众等待多年之后,中国“单独二胎”政策的正式落地,的确让不少想再生一个孩子的“单独”家庭为之雀跃。“一个太少,两个正好”——这句俗话中展现出的生活愿景,终于可以在部分中国家庭里光明正大地实现。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已经积累了近一亿的独生子女,这也意味着符合新政条件的家庭将以千万计。不过,政策是放开了,是否要享受这一权利,相当一部分家庭也许还要再斟酌一番。
报道指出,随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转变,中国民众生二胎的积极性已大不如前,而且添丁不仅仅是“添双筷子”,城镇居民的生活成本水涨船高,二胎显然不是人人都能“消费”得起。
“生”相对容易得多,“育”则是一个漫长的路程。中国网络上流传的一笔细账显示,在北京、上海与广州等一线城市,抚养一个孩子到大学毕业,需要耗费200万元人民币以上,而据官方数据,2012年北京职工的平均月收入为5223元。
报道称,两个孩子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只生一个好”的计生政策下,不只是父母心疼子女太孤单,独生子女这一庞大群体的性格特征也为人关注。美国《科学》杂志刊登的一份调查报告称,1979年后出生的中国独生子女“互信程度较低、更倾向于规避风险、情绪上更为悲观”。报告称,这将对中国产生广泛的社会和经济影响。[详细]
热门推荐
- 1美媒称中国孩子受够“虎妈” 赏识教育渐流行
- 2彭博社:经济负担让中国人不敢要二孩
- 3台媒:“海上丝绸之路”获印度正面回应
- 4德刊关注中国新一代导演:最好西部片来自东方
- 5德报:中国在南苏丹留下“外交脚印”
- 6境外媒体:中美谋求建立联盟应对气候变化
- 7韩剧带红炸鸡啤酒 台媒称挽救大陆家禽市场
- 8外媒:非洲人迷恋少林功夫 分享中国传奇文化
- 9金融时报:“淘宝村”助中国农民实现发财梦
- 10俄报:中国人赴列宁故里体验“红色旅游”
http://china.cankaoxiaoxi.com/2014/0218/348218.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