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冬天可能是最能打磨人们心性的季节。农耕社会,春播、夏管、秋收,繁忙劳碌,人们往往无暇品味。只有冬季,是一段长而闲的时光。苦寒时节,“大寒须守火,无事不出门”,在寂寞的自处中,人们才有着一份气定神闲的状态。熬冬盼春,玩出一番盎然雅兴,也算是一种消闲方式吧。
从冬至日起数“九”,冬至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日历”,人们寄望以其预卜来年丰歉。从冬至日算起,以九天为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九九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关于“数九”的习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公元550年南北朝时期梁朝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到现在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九九歌”的产生和流传由来已久。到了明代,又在士绅阶层产生与发展起:“画九”、“写九”的习俗,使数九所反映的暖长寒消之气候更加形象化,不仅是一项科学记录天气变化的时间活动,也是一项有趣的“熬冬”智能游戏。不管是画的还是写的,统称作“九九消寒图”。
所谓“画九”,就是用图画来记录“九九”的进程。方法是画素白梅花一枝,枝上共有白梅81朵。从冬至起,每天用红笔将一朵白梅涂红,待到白梅红遍时,“九九寒天”便结束了。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有些“九九消寒图”便是画上九九八十一个圆圈,每九个一组,根据进九以后的天气,按照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的方法,每天在一个圆圈里做记号。等八十一个圆圈画完了,天气也就暖和了。
所谓“写九”,就是撰写九个字,每个字都是九画,从冬至日起,每天描红填写一画。填写完九个字,便“九”尽春来。例如写“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也有写“春前庭柏風送香盈室”的…总之一句九字,每字繁体九画,而且字里行间蕴含着人们盼望春天的心情。这类文句,有人称之为“九九消寒句”。
“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的来历:徐珂《清稗类钞·时令类》:“宣宗御制词,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二句,句各九言,言各九画,其后双钩之,装潢成幅,曰九九消寒图,题‘管城春色’四字于其端。南书房翰林日以‘阴晴风雪’注之,自冬至始,日填一画,凡八十一日而毕事。”以冬至为入九,九九足,则春风送暖,寒意全消,故有“九九消寒”之谚。
九九消寒,不仅有画和写的,也有吟和唱的,《九九歌》便是琅琅上口的一种。
例如:“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北京及周边一些地区的版本)
《九九歌》是以人物候现象以及人们对天气的应对方式来反映时令。当然,各地气候存在差异,物候次第有着很大不同,所以《九九歌》的版本众多。
九九,代表一个漫长的时间跨度,形象但并不精准。在中国,如果以现代气候意义上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10摄氏度作为冬季,那么,绝大多数地区的冬季时长都多于81天。例如北京的气候平均冬季为157天,西安为140天,南京为130天,杭州119天,长沙109天,成都98天,景德镇97天,郴州88天。更不用说长春的197天、哈尔滨的207天、漠河的253天了。大概只有号称“四季如春”的昆明(冬季时长77天),“寒止于凉、热止于温”的大理(冬季时长79天)等地基本符合81天这样的消寒标准。
此时,四九即将结束,“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九消寒句该写“珍重”二字了,于是道一声珍重,共待春风盈面、喜气满堂,新春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