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王沪宁——理性政治,一生政治
2010-01-05 21:43:57
标签: 杂谈 分类: 管理科学
王沪宁讲:政治的人生,“并非指一种政治的经历,而是说,作为一名政治学的学者,我的大部分时间均用来做我的专业学问了,以致这一学问占据了我绝大部分的生命。”
现已是中共中央委员、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的他,依然保持低调,他“不想张扬”。王沪宁在复旦的身份是教授兼博导,还有很多头衔,不过,他自己最为珍视的头衔是“读书人”。当别人介绍他是一位学者的时候,他会立即更正:不,只是个读书人。他的学生蒋昌建说:“别以为‘读书人’仅仅是一种谦逊,真正称得上是读书人的,恐怕没几个。读书人实际上就是专注某一项工作的人,与偶尔的读书不同,就如偶尔的炒炒菜并不能称之为厨师一样。”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郭定平说,让他印象最深的就是王老师的勤奋,他也一直都在以这种勤奋的精神作为榜样和鼓舞。
“复旦图书馆借书都有贴到书里的借阅卡,每一个借阅的人都要在借阅卡上签字。我借过的每一本书上都能看到王老师的签字,足见王老师看过的书有多少了。”读书和写书已成为他不可割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有人这样评价他:“王沪宁也许不是一个均质的整体,而是一个变化的整体,他不断创新自我和消除自我。”王沪宁讲:“我是轻易不动感情的。但是,我知道,我内心深处有着无比壮阔的感情波澜。”他坦诚: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要面临许许多多的难题和矛盾,我们真正艰巨的任务是在大千世界中来征服难题,克服矛盾。
祖籍山东的王沪宁,少年时期即表现出喜好哲学和政治思考的倾向。“多年来养成一种习惯,或者说不得不养成这样的习惯,就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静静地思考一天来的经历。”王沪宁这样说,“夜色暗下来,一切归于宁静,望着窗外闪烁的路灯,可以静静地思考自己和世界,来一点小小的思想享受。”他高速运转的大脑,一直就在思考、探触新加坡这个“样本”:现代化后的华人社会,而通过这个“样本”,他力图寻找可以成为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除了对政治对现代化的思考,王沪宁还充满了对生命的思索,而所有的思考,都是围绕读书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而来的,能够从容思考,则是外部的宽容和自身的理性。
复旦大学一位政治学硕士研究生讲:“我们很多老师都曾是王老师的学生,他们从王老师那里学到的会一点一滴地传给我们,而复旦精神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渠道薪火相传。”
(据《第一财经日报》田享华 赵何娟/文)
十六大召开,成为中央委员,王沪宁从一个学者完全转型为一个政治者。1996年他出版日记《政治的人生》,当时还特意要说明,并不是说自己是在从事政治的人生,而只不过是从事政治学的研究,是政治学者的人生。因为那是一套丛书,还包括了其它“政治的人生”,因此,我估计王沪宁其实并不愿意叫这个名字,但是也没有办法。
《政治的人生》是王沪宁所出版的书中的一个异数:此前此后似乎都没有类似的问世了。他是个严谨的学者,却在日记中写实一年的生活——我当然相信为了出版,他已经修改或者至少舍弃了许多隐私的内容,但是即便如此,其中还是透露了许多关于他的个人的东西,从他的梦到他读的书、看的电影,从他的深夜感慨到孤身独语。我相信,在他的政治学者乃至政要高参的背后,一定还有许多作为个人的东西,他试图去表达、希望去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书非常“出位”和“大胆”。
在我再三翻阅这本书,并且一次次在扉页上写感受的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他的无书不读,无时不用功。他阅读极广泛,用功而勤恳。我有一次请教他如何向学,他的回答很简单:经典著作起码读十遍,(然后向别人讲述出来)。经典读十遍,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当然可以想象。不过,日记中他并没有刻意说自己专业方面的阅读,相反却点出了好几部“庸俗”小说的名字。日记中也记录了他大年夜、节假日一个人读书或者写作的过程;第二点,是他对于幸福的看法。日记中屡屡出现这样的字眼:“像我们这类人,已经无所谓幸福不幸福,已经是幸福的绝缘体。”(还有一些文字是这样的:“……人们看待一个有道德的人,透出的目光是亲切,看待一个有权力的人,透出的目光是敬畏,只有看待一个有知识的人,目光中才盈溢着无限的尊重,并饱含着由衷的敬佩。我向往那份尊重和敬佩。再有,我很欣赏书页中那一片于喧闹、复杂和浮噪之中仍可守的宁静的小天地。”)
《政治的人生》之前,读过他的第一本书是《美国反对美国》,纪录他对美国的感受,认为美国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不能够单一地去看。在说到美国的色情业时,有一句话令我捧腹:那些图片如果再深入一步的话,就是解剖学了。王沪宁可能很得意这种A反对A的陈述,因此在日记中也曾经这样自许,“王沪宁反对王沪宁”。其实,每个人或许都是矛盾的集合,任何唯名主义的做法都是错误的。第二本书是《比较政治分析》,可以看作一本政治学初学者的入门著作。《中国村落家族文化》是一本和研究生一起写的调查报告集子。一直在期待王沪宁来一本扛鼎之作,能够一举驰名学坛,就像政治学中塞缪尔·亨廷顿以《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举奠定盛名一样,能够“死的时候当枕头”的书,我也相信依照他的勤奋和才气,这是肯定能够做到的;但似乎,这本书还没有出现,或许王沪宁还有更加重要的文字要写。
或许不是这个专业的人对于王沪宁并不是很了解——王沪宁是谁?十六大江泽民做报告的时候,坐在他正后面、戴眼镜的、一副儒者风范的就是他。
近年来由知名学者直接进入中国高层政治圈的第一人;江泽民的核心幕僚和胡锦涛的“文胆”之一;曾对“三个代表”与科学发展观作出重大理论贡献。
在万众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召开前后,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京奥筹备情况,到8月1日接受外国媒体联合采访,从会见前来出席京奥开幕式的各国领导人,到8月8日宣布北京奥运会正式开幕,两个身影始终相随。
其中,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令计划是“大管家”身份,自不待言;而同为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并非必跟的身份,却也寸步不离。
再放眼至更早前,胡锦涛7月7日出席在日本北海道洞爷湖举行的G8峰会,5月17日来到四川汶川震中指导抗震救灾工作等等,前述二人亦无不一同前往。
有海外分析称,现今的格局已是胡锦涛出行,两人必然随侍:令计划负责安排行程等事宜,王沪宁则扮演“文胆”角色。由此足见王在胡眼中以及中央的份量,须知,作为前任国家主席江泽民最重要的理论幕僚,当江在任时,王还始终藏身幕后。
现年53岁的王沪宁,在国内政治学界声名显赫,是新时期学者从政最抢眼的人物。从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其贡献颇多,并因此被外界称为红墙“第一智囊”。
评论甚至指,依目前之势,未来到第五代接班之时,对王沪宁的政治前途应会有所交代,比如跻身中共中央政治局。毕竟,以其近20年来在政治理论工作中的贡献来看,也是实至名归的。
第一批政治学研究生
公开资料显示,王沪宁1955年10月6日出生于上海,祖籍山东莱州掖县。
在他刚上中学时,正赶上“文革”,学校停课后,他常一个人躲在家中看书。也就是在那时,他开始了第一次思考:一个国家和民族为什么要这样?而什么样的制度才是理想的?尽管少年时期的想法只是模糊和表面的,但已显现出日后哲学和政治思考的倾向。
1971年,王沪宁初中毕业,由于体弱多病,他躲过了“上山下乡”,留在家中得以继续自学。1974年夏,在做了不到3年的学徒工后,他作为“工农兵学员”获推荐到上海师范大学干部外语培训班学习法语,时年19岁。
按正常情况,王沪宁可以由此走上一条外交官之路,但3年后当他毕业时,正赶上中国恢复高考和逐步恢复研究生考试制度,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学术。
在短暂担任了一段时间的上海市出版局干部后,1978年10月,王沪宁成为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研究生,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政治学研究生,师从研究《资本论》的权威陈其人教授。
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并迅速成为国内学术界研究政治学理论的知名青年学者。
1985年,年仅30岁的王沪宁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此后又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尽管在今日高校中,20多岁就拥有副教授乃至教授的高级职衔已不乏其人,但在当时这却是轰动一时的新闻。
复旦园的政治人生
其时,王沪宁的著述之丰,治学之刻苦勤奋,成为学术界的一大景观。
1986年,他发表文章,提出在改革中必须有中央权力的必要集中,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来推进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文章引起了很大反响,上海知识界开始讨论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政府集权的作用,介绍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和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有关发展中国家政治现代化的理论。这也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学术界、思想界风靡一时的新权威主义的理论萌芽。
1987年5月出版的《比较政治分析》,是王沪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他还登上了《半月刊》等时事杂志的封面,而广为人知。这皆出于他的政治学研究造诣。
1988年,王沪宁赴美国爱荷华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访问学者,一年后,出任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1994年,出任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
他还担任过1993年在新加坡举办的首届(华语)国际大专辩论会复旦大学代表队的指导老师。当时的国际大专辩论会风靡全国,他执导的“最佳辩手”蒋昌建等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在同学和同事的心目中,王沪宁当时整个心思都在做学问上。“政治的人生,并非指一种政治的经历,而是说,作为一名政治学的学者,我的大部分时间均用来做我的专业学问了,以至这一学问占据了我绝大部分的生命。”他在1995年出版的《政治的人生》中曾这样形容。
而他不美满的婚姻或许也正缘于此。报道说,在师从陈其人时,王沪宁认识了北京籍的同龄女生周琪,两人谈起了“富有哲学意味”的恋爱,直到毕业,双双留校任教,缔结良缘,一切都很顺利。可是他全神贯注于学术领域,只会和周琪躲在屋子里看书、做笔记、写论文,“唯一像谈恋爱的样子,是两个人在一起讨论某一个政治学方面的问题”。即使在准备结婚时,他仍然埋头书堆,对一切事情不闻不问。婚后,两人为了学术事业而没要孩子,上世纪90年代初,终告分手。
一个未经证实的说法是,周琪的父亲是国家安全部主管政治情报分析的副部级官员,一直挂名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在国际上颇有名气。而与周琪分手后,王沪宁同他在复旦的学生,小他12岁的湖南女孩萧佳灵结合。
附文:
“中南海第一智囊”王沪宁
提起王沪宁,他在学术界的名气甚至比在政坛更大,有人把他视为新时期学者从政最抢眼的人物。身为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的王沪宁,堪称中南海“第一智囊”。他在刚结束的中共十七届一中全会上晋升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是继邓力群之后,又一位理论界人士担任书记处书记。
从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儒雅学者王沪宁的贡献颇多。同时,他影响了一代学者投身政治,形成中国政坛一支不可多得的重要力量。
复旦园的政治人生
王沪宁1955年10月6日生于上海,祖籍山东莱州。他少年时期即表现出喜好哲学和政治思考的倾向。1971年初中毕业,由于体弱多病,没有上山下乡,留在家里自学;1974年夏,作为工农兵学员获推荐到华东师范大学西语系学法语。3年后,王沪宁成为上海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研究生,是“文革”后第一代政治学研究生,其导师是研究《资本论》的权威陈其人。此后,王沪宁曾任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成为国内学术界政治学理论的权威。
此外,他还担任过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会复旦大学代表队的指导老师。当时的国际大专辩论会风靡全国,他执导的最佳辩手蒋昌建等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王沪宁在他的同学和同事心目中,当时整个心思都在做学问上。“政治的人生,并非指一种政治的经历,而是说,作为一名政治学的学者,我的大部分时间均用来做我的专业学问了,以至这一学问占据了我绝大部分的生命。”王沪宁曾这样形容自己的人生。
红墙内的理论权威
此时的王沪宁,政治学方面的才华得到尽情释放,他的一系列论著均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知情人士说,早在中共十三大之前,王沪宁就被党和国家领导人看中,尤其是颇得时任中办主任的曾庆红赏识。
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共特别需要一套完整而有见地的政治学理论作参考,而王沪宁的学术理论总被看好。他的著作之丰、治学之刻苦勤奋,成为上世纪80年代学术界的一大亮点。王沪宁的政治学著作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能够深入浅出地讲明一些比较重要的理论观点,让一般读者都能看懂。同时,他还注重自己理论的实用性,可以说,他的每篇文章、每部著作所论述的,都是中国当时存在的问题或需要借鉴的理论。同时,王沪宁通过对中国现行政治制度的研究认为:“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和推进民主政治,必须有统一和稳定的政治领导”,“以党内民主带动和推进全社会的民主”,这些有理有据的论述为中共的政治改革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王沪宁的《比较政治分析》是一本很有代表性的作品。他是聪明而且有预见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类正处在政治时代,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日益决定著人类各政治共同体和人类全体的发展。”王沪宁同时意识到:“政治研究的科学化,政治研究的充分发展,已经成为人类各政治共同体发展的一个必要前提,已经成为人类共同进步的一个共同前提。”
1995年,王沪宁在吴邦国和曾庆红的力荐下,被调入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在中南海当时最红的智囊人物滕文生的领导下工作。从此,二人一起被海外媒体视为江泽民的“核心幕僚”。据说,吴邦国进入北京后,仍念念不忘要调王沪宁入京,而且多次在江泽民面前提起。后来,王沪宁调入中南海,江泽民与他见面时曾开玩笑说:“如果你再不进京,这一帮人可要跟我闹翻了。”
王沪宁的从政,在当时学界和政界引起不小的震动,影响了一批学者投身政坛。此前的中共智囊学者,比如胡乔木、邓力群等,首先是党内有相当资历的人物,其后才逐渐转入理论研究。而王沪宁首先是一位知名学者,以这种背景投身政治,虽然在学界会有不同看法,但对更多有志投身政治的学者来说,却是一个新典型。
王沪宁先后在中央政研室担任政治组组长、副主任等职。江泽民的多次出访,王沪宁总以“主席特别助理”的身份随行。最为重要的是,王沪宁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出重大理论贡献的学者官员之一,他多次负责党内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2002年,王沪宁当选中央委员,2003年4月出任政研室主任,滕文生转任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王沪宁和他所率领的中央政研室,为新一代领导人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理论创新夯实了学术基础。
从政多年本色依然
王沪宁在师从陈其人时,认识了一名北京籍的同龄女生,两人谈起了“富有哲学意味”的恋爱,直到毕业,双双留校任教,缔结良缘。可是,王沪宁全神贯注于学术领域,两人“唯一像谈恋爱的样子,是在一起讨论某一个政治学方面的问题”。即使在准备结婚时,王沪宁仍然埋头书堆。
现在的王沪宁,一定程度上仍保持了学者的本色。近几年是中共历史上在理论创新频度最高最快的时期,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执政能力建设等一批理论创新成果,适应了变革时期中国的需要,在党内取得高度共识。
在王沪宁等人之后,中国学者从政逐渐增多。中共十七大人事换届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学者型官员加速崛起,官员的学术功底更加扎实。其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习近平、李克强分别拥有清华和北大的博士学位;在政治局委员一级,王岐山等也非常耀眼;而在其他层级的高官中,夏勇、俞可平等新型官员的出现,也代表著知识群体的力量。
王沪宁简历
王沪宁,男,汉族,1955年10月生,山东莱州人,1977年2月参加工作,198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政治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学位,教授。现任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
个人履历
1977-1978年 上海市出版局干部
1989-1994年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
1994-1995年 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
1995-1998年 中央政策研究室政治组组长
1998-2002年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2002-2007年 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
2007-2012年
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
2012-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
担任职务
第十六届、十七届、十八届中央委员,十七届中央书记处书记,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王沪宁(1955年10月6日-),山东莱州人,出生于上海,法学硕士。198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第十六至十八届中央委员,第十七届中央书记处书记,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现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被外界称为“中南海第一智囊”、“幕僚长”。
早年经历
王沪宁1955年10月出生于上海,籍贯山东掖县。197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法国语言文学专业[2],后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1978年考取复旦大学国政系硕士研究生,1981年获法学硕士学位。
[3]
毕业后,王沪宁留校任教;历任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师、副教授、教授,国际政治系主任,法学院院长;期间,曾在美国艾奥瓦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做访问学者。
理论智囊
王沪宁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是学术界的知名青年学者,成为当时《半月谈》等时事杂志的封面人物;受到当时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负责人的关注,曾参与了从中共十三大以来的中共重要理论文献的起草工作。1993年,王沪宁率领复旦大学辩论队,参加“国际华语大专辩论赛”夺冠而成名。
1995年,在吴邦国、曾庆红的力荐下,由前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钦点进京,出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政治组组长;1998年4月,升任中央政研室副主任;2002年晋升主任。曾直接参与、起草了“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大论述;是江泽民、胡锦涛时代,中共高层的重要理论智囊。
2007年10月,在中共十七届一中全会上,王沪宁当选中央书记处书记;是继邓力群之后,又一位理论界人士担任书记处书记职务[4];2012年11月,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进入中央政治局[5]。
政治观点
王沪宁教授认为[6]:
- “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和推进民主政治,必须有统一和稳定的政治领导”
- “以党内民主带动和推进全社会的民主”
- “一定的政治体制必须适应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条件”,“不能移花接木,也不能搞拔苗助长”
- “政治体制改革不能超过我国现阶段的条件”
- “要以发展生产力为中轴来发展民主政治,也只有这样,发展民主政治才是有效的”
作品
- 《比较政治分析》
- 《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
- 《美国反对美国》
- 《新政治学概要》
- 《当代西方政治学分析》
- 《狮城舌战》
参考文献
王沪宁:青年学者到高层智囊-搜狐新闻
王沪宁、夏勇、令计划——都是强人啊!_郑人仁_新浪博客
“首席智囊”——中央政研室主任王沪宁_与税共舞30年_新浪博客
王沪宁:中南海第一智囊_浩子_新浪博客
[转载]中共智囊王沪宁的前妻周琪_枣庄老陈_新浪博客
王沪宁前妻: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周琪_黄海岸边一棵树_新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4c6acb0100geqb.html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