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dayonggege的BLOG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159

[转载]毛泽东为何固执地要为“奸雄”曹操平反?【组图】

$
0
0


【 1957年4月10日,毛泽东与《人民日报》负责人谈话时,为曹操辩诬:历史上说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义。其实,曹操不坏。当时曹操是代表进步一方的,汉是没落的。1958年11月毛泽东又来河南,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上指出:把曹操看作坏人,这是不正确的。 1959年8月11日,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又正式发话了:曹操被骂了一千多年,现在应恢复名誉。】

    嘲笑五大帝王的毛泽东为何不敢取笑曹操?

               洪烛

   毛泽东读《三国演义》很早,十三岁就对这部“课外书”爱不释手。到逝世前,还热衷于谈论三国人物。三国英雄星罗棋布,最受毛泽东关注的居然是曹操。甚至,拿出所有中国古代人物的花名册,毛泽东对曹操的点评也是最多的。他还是个小秀才的时候,就在《讲堂录》中大发感叹: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天下无所谓才,有能雄时者,无对手也。以言对手,则孟德、仲谋、诸葛尚已。很明显,他把曹操排在了孙权和诸葛亮前面。可能在他潜意识里,那哥俩都只能算曹操的陪衬人。若让对孙权无比推崇,梦想着“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南宋诗人辛弃疾,跟毛泽东搞一场辩论赛,一定会争得面红耳赤。

   1918年8月,毛润之路过河南,与罗章龙、陈绍休两位同学少年,特意到许昌瞻仰魏都旧墟,与罗章龙作《过魏都》联诗一首凭吊曹操:“横槊赋诗意飞扬,自明本志好文章。萧条异代西田墓,铜雀荒伧落夕阳。”第二和第三句是毛泽东口赞的。

毛泽东同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即开国大典)上。   资料图片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即开国大典)上。 资料图片

   1952年11月1日,已是大国领袖的毛泽东,视察河南安阳,一点没忘怀自己布衣时代的偶像。参观殷墟时他兴奋地补充导游的讲解:漳河,就是曹操练水兵的地方。曹操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在这里进行大规模的扩建,还在这一带实行屯田制,使百姓丰衣足食,积蓄力量,逐渐统一北方,为后来晋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毛泽东在别的场合也说过:曹操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还不是了不起?

   1957年4月10日,毛泽东与《人民日报》负责人谈话时,为曹操辩诬:历史上说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义。其实,曹操不坏。当时曹操是代表进步一方的,汉是没落的。

   1958年8月中旬,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召集各大协作区主任开会,在会上说:我们与劳动者在一起,是有好处的。我们感情会起变化,影响几千万干部子弟。曹操骂汉献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有道理的。毛泽东借曹操对汉献帝的嘲讽,来告诫领导干部不要脱离群众。

以前无论在正史还是野史里,曹操都不是一个非常光彩的人物,譬如他那句“宁愿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人生格言,就很招人恨。中国老百姓,似乎觉得仁德的刘备更让人有安全感。毛泽东偏偏从这位著名的“奸雄”身上,发现了许多闪光点,他要为历史的这桩无头冤案平反,追认曹操为超级英雄。

   1958年11月毛泽东又来河南,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上指出:把曹操看作坏人,这是不正确的。

   没隔几天,毛泽东又在武汉召集柯庆施、李井泉等座谈《三国志》,为曹操打抱不平:《三国演义》是把曹操看作奸臣来描写的,而《三国志》是把曹操看作历史上的正面人物来叙述的。但由于《三国演义》通俗生动,看的人多,加上旧戏上演三国戏都是按《三国演义》为蓝本编造的,所以曹操在旧戏舞台上就是一个白脸奸臣。现在我们要给曹操翻案。我们党是讲真理的党,凡是错案、冤案,都要翻。说曹操是奸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这个冤案要翻。

   毛泽东不仅在各种正式会议上拿曹操来打比方,日常生活中也没忘记宣传曹操的过人之处。譬如常给身边的工作人员上历史课:“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西晋的统一铺平了道路。”某次,毛泽东听见自己的随行医生说曹操是“白脸奸臣”,立马反驳:“屁话!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剧里这么演,老百姓也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笔杆子杀人哪,那些反动文人垄断了文化,写出东西又愚弄毒害了老百姓,这个案我们要翻过来!”

   1959年8月11日,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又正式发话了:曹操被骂了一千多年,现在应恢复名誉。

   最高领袖为千年前的曹操下了最高指示。历史学家也不是吃闲饭的,自然要把这一精神贯彻下去,郭沫若、翦伯赞等纷纷发表文章,力挺被脸谱化的曹操。其实又给曹操戴上新的脸谱。1959年,中国大地形成一股为曹操翻案之风。曹操被恢复了历史名誉,体现在社会各个方面。连京剧舞台上,曹操那为众人熟悉的形象,都在眉心添加了一红点,以示是好人。

   毛泽东以书面的形式,给曹操开列过成绩单。打的分数很高:“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那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引自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60页-761页。】

   毛泽东为何执意要给曹操翻案呢?为何那么欣赏这位古人?固然体现了他一贯的“反潮流”精神,但肯定还有政治上的考虑,他发现了历史人物的现实意义。古人对今人也是有用的。毛泽东把曹操当作一张牌来打?甚至当作一张王牌?他想用这张牌打出什么样的局面?

   除此之外,毛泽东跟这位古人还真是气味相投。这种让英雄惺惺相惜的浩然之气,不单指才气,更是霸气。不单激扬文字,在指点江山方面,毛泽东的霸气也与曹操介乎伯仲之间。他们在文学上都属于豪放派,政治上都属于强硬派。能文能武,且在两方面皆以鹰派自居。打江山之余,舞文弄墨也照样龙飞风舞。

   曹操是马背上的诗人。毛泽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毛泽东爱曹操其人,也爱其诗,认为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毛泽东跟他的子女们谈话时说过:“曹操的文章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点评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成吉思汗,表现出他对这五大帝王的关注。他为何未提及曹操呢?按道理讲,在历代帝王将相中,曹操的形象与精神,对毛泽东的影响,并不逊色于那哥几个。可能因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魏王曹操,虽最终促进了江山大一统,成为当时最具实力与实权的军政领袖,但生前一直未正式称帝,故意留了最后一级台阶不登临,因而名义上的地位与那五大帝王拉开一点点距离?更重要的,毛泽东对五大帝王是以惋惜的态度进行嘲讽的,而同样的理由很难用来贬低曹操。“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这些可无法构成曹操的缺点,相反,恰恰是他与其它帝王将相区别开来的强项。

曹操是诗人,且不是风花雪月的婉约派,他喜欢站在两军阵中或赤壁船头横槊赋诗,让天地成为听众。诗对于他不是文字游戏,纯粹为了抒发世无英雄,惟我独尊的豪情,是忍不住喷出来的骄傲。魏晋风流,诗人虽多,又有谁能在胸怀与气魄诸多方面,与曹操这样改写历史的大诗人比一比呢?李白赞不绝口的“蓬莱文章建安骨”,建安风骨是由曹操这把老骨头硬骨头撑起的,怎么可能缺钙呢?

   别以为乱世中只出陶渊明那类隐逸诗人,曹操不仅是乱世枭雄,也是乱世中的领风骚者,右手领政治的命脉,左手领文学的风骚。他只用一只手,甚至只用一根小指头,就勾勒出草根诗人与文弱书生全力以赴也很难托举起的重磅诗篇。那哪是写诗啊,明明是在问鼎,扛鼎。那哪是轻如鸿毛的长吟短叹,简直重若泰山。

   《龟虽寿》是曹操所作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四章:“神龟虽寿,犹有竞时。腾龙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都已过了当今老干部离退休的年龄,仍然咬定江山不放松,写出朝气蓬勃的诗言志。当时曹操刚击败袁绍,平定乌桓,纵横南北,踌躇满志,充满“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豪情快意。后人评价:“《龟虽寿》更可贵的价值在于开辟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作为一世之雄而雅爱诗章的曹操,带头叛经离道,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空气。”

   曹操的《短歌行》,称作短歌是自谦,堪称长歌当哭,悲歌慷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更令我刮目相看的,是曹操不仅有霸气,还有才气,不仅有剑胆,还有琴心,不仅有侠骨,还有柔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且笙。”曹操用怜爱的眼神凝视并且大动测隐之心的这只鹿,跟他逐鹿中原所射杀的那只鹿,简直不像是同一只。至少,他带着不同的眼光,不同的心情。为什么他能做到:有时候热血,有时候冷血?有时候多情,有时候无情?有时候贪得无厌,有时候又心如止水?用后来鲁迅的诗句形容最恰当:“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在电影《铜雀台》里,周润发扮演的曹操,陪汉献帝冬狩,从献帝手中借得玉弓金箭,一举命中奔逃之鹿,交还弓箭时特意强调:“弓是你的,箭是你的,鹿也是你的。”好像自己只是代劳,并不稀罕也无意占有射中的猎物。显得很大方,很大气。其实微笑的枭雄省略了一句潜台词:“你却是我的。”是啊,连你都握在我的手心,你的自然是我的,全都是我的。岂止鹿是猎物,连天子都是掌中之物,被玩弄于股掌之间。江山更是囊中之物,改朝换代如探囊取物。

   这位已登临绝顶的大独裁者,一点也不着急,一点不着急揭开最后的面具。他似乎在故意拖延时间,并不是等待时机成熟,更像是为了延长玩味的过程。这一组镜头,是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形象演绎。周润发把曹操那不露痕迹的傲慢表演得淋漓尽致。

   中国诗画同源,诗酒也不分家。从曹操到李白,从魏晋到唐宋,中国酒文化的源头。比李白更早为中国酒文化做广告的是曹操。曹操与刘备,曾经青梅煮酒。曹操佯装醺醉,偶尔露峥嵘,一语道破,石破天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古人聚饮讲究行酒令,但这恐怕是全世界最具霸气的酒令了,蔑视列强,又暗藏杀机。至少比和平年代的所谓“祝您健康(或发财)”、“生日快乐”之类硬朗千百倍。小小的一句酒令,震破了历史的耳膜,把一整部《三国演义》撞击得嗡嗡作响。曹操并非完全是赳赳武夫,也算个特殊身份的文化人,横槊赋诗,持螯赋诗,尚且有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抑或“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之类佳句,足以提供给时下某些酒厂做广告词了。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未把曹操跟那五大帝王相提并论,那是因为他敢笑秦始皇只会焚书,敢笑刘项不读书,敢笑唐宗宋祖枉为唐诗宋词盛世之国君,敢笑成吉思汗没文化,却不敢取笑曹操写的是“打油诗”或“丘八诗”。曹操写诗可不是出门打酱油,那是打江山的一双手,手劲与腕力大着呢。瞧他怎么观沧海的:“水河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那可不是站在海景房的落地玻璃窗前看风景,是逐鹿问鼎者看待人间的沧海桑田之演变。

   毛泽东后来在北戴河疗养期间,缅怀曹操,写下了受《观沧海》影响且有当代感的名篇《浪淘沙·北戴河》。“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遗篇”指曹操的《观沧海》诗,“东临碣石”乃该诗首句,引入词中。

   近年来中日两国钓鱼岛争端愈演愈烈,电视与网络上到处都是东海与钓鱼岛的画面,莫非又到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大历史拐点?我忍不住把曹操的《观沧海》与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拿出来,对照着又读了一遍。真不知这两位都有传奇色彩,也都不无争议的政治家,政治诗人,观沧海时还想到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想到的?会想到今天发生的一切吗?唉,人间正道,什么都在变,不变的是沧桑。天若有情天亦老啊。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钓鱼岛外打鱼船,今天收成如何?“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学着曹操与毛泽东的样子,我也观沧海,看得眼睛都疼了,看得心都痛了。沧海一粟般的小小钓鱼岛,我望穿秋水,也望不穿你。看不透,又看不够。

    我不只看沧海,更想同时看看古往今来那些喜欢看沧海的人。看看他们看见过什么,想想他们面对沧海时想过些什么,做过些什么。想对了,还是想错了?做对了,还是做错了?

【待续】

晚年毛泽东和周恩来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明月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河澹澹,山岛耸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
    一九五四年夏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作家洪烛做客新浪网作家洪烛做客新浪网

网上大讲堂:洪烛聊历史文化名城(1--3)

新浪博客 官方微博

2012年11月2日,作家洪烛(洪烛微博 洪烛博客)做客新浪网,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概况、北京等名城的特色与魅力,并对当今如何保护历史名城,传承城市精神等问题,发表了独到的见解。以下为访谈实录。

  访谈视频——洪烛聊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城市的最大财富就是历史

  主持人:各位亲爱的新浪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新浪网上大讲堂,我是讲堂主持人尹俊(尹俊微博)。今天要跟大家聊的话题是历史名城,跟城市有关。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请到的嘉宾,今天做客我们新浪网上大讲堂的嘉宾是中国文联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同时也是作家、诗人的洪烛先生,欢迎您。

  洪烛:好的,谢谢大家。

  主持人:洪烛先生很多著作跟城市有关,比如《北京的前世今生》,还有《名城记忆》等等,有数十种相关的作品。今天我们要聊的就是您所了解和擅长的城市的发展,关于名城的一些记忆。

  我知道您去过很多中国的城市。中国数量众多的名城,总体上有怎么样的特点?

  洪烛:中国的城市,最大的财富就是它的历史,尤其咱们说的历史文化名城。比如北京的历史将近三千年,它的历史感给这个城市提供了很大的基座。我们的现实是建立在历史的基础上的。就像说每个人有他的性格,每个城市的性格都和它过去的发展、它的历史是有关系的。

  主持人:历史积淀很深厚,历史感很强。

  洪烛:这是中国城市比较明显的一个特点。

  主持人:说到历史这个特点,其实我去过很多历史名城挺心痛的,历史的东西没了,建起来都是千篇一律的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这个挺可惜的。

  洪烛:对,很多城市物质方面的历史遗迹都破坏了,或者是被时光湮没掉了,但是它真正的历史,在史书里都有好多城市的记载,这是任何物质的形式没法破坏的。所以,可能我们到一个城市去,一方面要关注它的物质方面,它有多少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作为一个城市人,或者热爱城市的人,更应该了解这个城市的历史。就像一个人,你要了解他的人生一样,每个城市就像人的成长似的,要了解它的成年,幼年,他出生是什么样的,这些历史史书上也都在记载。

洪烛认为北京仍是上升状态的城市洪烛认为北京仍是上升状态的城市

  北京是最开放包容的混血城市

  主持人:接下来可能相对花多一点时间,您出版过一部作品叫《北京的前世今生》。您在北京呆的时间也最长,20多年,接下来就聊聊北京的前世今生,您了解的北京的文化、性格?

  洪烛:北京大气,有3千年的历史,北京作为首都的历史有800多年,按道理,中国的中心在更早的时候应该是中原,在河南那边。后来都北移到北京。什么原因?北京正好是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接合部,就像现在城乡接合部,北京在历史上属于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的结合。

  主持人:古代(曾经)叫幽州,游牧民族比较多的地方,蒙古人出没的地方。

  洪烛:这儿的战争比较多,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产生战争。包括明朝的首都本来是在南京,我老在想为什么要迁都到这儿来,可能还是明成祖的一种胸怀,他觉得不能偏安于南方,还是想开疆拓土、建功立业,至少要保住原有的长城这条线。明成祖迁都到北京之后,事实上整个中国的中心就开始向北京倾斜。

  主持人:现在我们能看到北京城的很多古迹,除了元大都的遗址,很多都是明成祖建的,包括台基厂,给故宫造台基的地方,琉璃厂,造琉璃的地方,很多都是明朝留下来的。

  洪烛:明朝和我们的现实产生联络。但是元大都的时候对北京的文化也有影响,比如“胡同”这个词,在元朝的时候就有胡同了,蒙古语把有水井的地方叫做胡同。而且在元大都时候,北京就有一定的规模,街道横平竖直,明朝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再改建、扩建,但是很多时候元朝的地名到现在都保留着。

  主持人:我过去还觉得很奇怪,因为我老家也是北方人,我们那儿叫巷子,某某巷,来北京都叫胡同,终于知道起源了。我们来到北京,感到北京的人文气息和文化气场和别的城市真的不一样,是不是有很大部分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或者是不是元朝那个阶段就有所影响,形成它独特文化的氛围?

  洪烛:对,北京的文明是一种混合文明,混血型的城市,游牧民族在这里建过首都,农耕民族也在这儿建过首都,每一次改朝换代都会使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产生融合。而且北京是海纳百川的城市,包括现在在北京街头好多老外,他们也都喜欢北京,北京也很有包容性,这在中国的城市里它是最明显的。当然也有特殊性,它是首都。另外,它的历史就是开放型的,比如元大都的时代,北京相当于那个时候的纽约,是那个时候的国际大都会,因为元大都时代,北京街上都是外国的商队、使节,那个时候北京就是属于世界性的大城市,现在的北京又恢复了那种荣耀。

  主持人:今天的北京,经常拥堵的城市,空气不太好的城市,不知道您怎么评价?

  洪烛:北京在生存方面仍然有很多缺点,但是我们整体来看,北京仍然是上升状态的城市,世界那么多大城市里我为什么最喜欢北京?北京永远像个凤凰似的,不管经历过多少灾难都能获得新生。当然也因为它是我们首都。中华文明也是这样,它永远像浴火重生,只要遇到适宜的气候马上就能春风吹又生。北京现在给我这个感觉,虽然空气不太好等方方面面,但我仍然能感觉到它有朝气。

  主持人:最近我看一个电视剧,里边有镜头是北京(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街景,我看完之后那个向往啊,公园、绿树……人虽然穿得很朴实,都是老式的公共汽车,那是我心目中更美的北京,反而觉得今天北京的钢筋混凝土太多了。

  洪烛:你刚才给我的描述给我的印象也很深,那是北京给我的第一印象,我1989年来北京,正好是80年代和90年代的接轨,那个时候北京的节奏比现在要慢,绿地也要多一些。

  主持人:(还有)古墙。

  洪烛:我在这里生活20多年,我回想的时候,那时候的北京是很遥远的风景。客观说它没有办法保留原样,因为时代要向前发展。《北京规划建设》杂志约我我做怎样保护文明名城的访谈,我说毕竟我们要与时俱进,不能现在大家仍然住在胡同里、住在四合院里。现在的北京主要职责就是和世界接轨,甚至要领导世界的潮流。在这一点上,有好多东西要其它城市代替,比如南京、苏州、杭州,因为我们要保存的文化传统的东西很多,我们要在那些城市多保留一些,北京也要保留,但是北京的文化特点是混血,我们必须注入新鲜的血液。

  主持人:无论如何回不过去了。我们知道名城当中有大的名城,北京、南京、武汉是大的名城,也有小城。大城和小城对比,小城的是不是也有它独特的魅力?另外,南方的名城和北方的名城又不一样,又有不同的气质。

  洪烛:小城市好像更有意思。半个月前我刚从山西的长治回来,长治若干年前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的小城,那儿的城市非常优美,因为在太行山里,而且漳河从那里流过,山水非常有气势。在这个城市生活饮食非常好,山西的各种面食,我们在那儿品尝,真的觉得非常舒服。

  主持人:南京人也吃得惯?

  洪烛:吃得惯,山西长治可能代表北方特色的一种小城。南方特色小城,端午节我去湖北秭归,秭归也是很古老的小城,两千多年前咱们的大诗人屈原就出生在秭归旁边,那儿还有一条香溪,香溪就是王昭君的故乡,既是屈原的故乡,又是王昭君的故乡。你走在那儿,尤其我们看到屈原的牌坊、屈原的祠堂,看到多少年前的碑刻,在那块土地上你看到这些文物的时候,能使你浮想联翩。所以,我个人感觉中国的好多小城的魅力并不亚于大城。

  主持人:小城的历史印记,希望能尽量多保留一些,别步了大城市的后尘,这也是让我很担忧的一点。

  南方的名城和北方的名城相比,不同的气质在哪儿?

  洪烛:南方的名城比较细腻,一方面包括它的人的性格,比如上海人比较精细,还有是保持着它的文化,它的文化包括饮食文化,南方的饮食非常细致,做得非常讲究色香味,非常精致。北方就保持着一种粗犷,我形容北京的词是大气。

  主持人:不拘小节。

  洪烛:不拘小节,但是有它的优点,就是它很大气,很豪放的感觉。从我的角度,我对南方的城市和北方的城市都挺喜欢的。两种风格,而且这两种风格都代表了我们传统文化里的优点。

  主持人:南方的城市和北方的城市不一样,一个是粗犷大气,还有一个是注重细节,这两个都不错。

  洪烛:另外我们现在社会的发展是南北融合,在北方也能接触到南方文化,就是粗中有细,到南方也能感受到北方文化,很多南方人也很粗犷、豪爽。所以,我个人感觉,中华的文化是一种大融合。

  主持人:说到融合,我又扯回到北京,我发现北京文化很厉害的一点是能把别人给融进来,好多人到北方呆久了都变成北方性格,甚至能把上海人都融了,很奇怪,或者我觉得很意外的一点,很多地方的人来了融不进去,比如到上海,很难融到那个圈子里,北京不一样,北京天南地北的人,我是西北人,您是南方人,都被融进来,想问题、做事的方法都跟北京人一样了,这是很独特的一点。

  洪烛:北京一方面融进外来的文化,同时随着融的过程,自身的文化在不断的扩充,也就是说北京的文化自身也在不断的茁壮成长。北京文化到目前为止已经不仅仅代表一种老北京文化或者一个具体的城市文化,基本上北京文化已经是中国文化的“样板间”。

  主持人:或者融合所在。

  洪烛:整个中华文化都可以在北京文化里找到它的投影。

  主持人:洪烛先生,您生在江苏南京,在湖北武汉学习,在首都北京工作,这三个地方您都长期待过,这三个地方您最喜欢哪个城市?为什么?这三个地方又有哪些特点?

  洪烛:到目前为止我45岁。45年的人生,基本上被这三个城市所瓜分。18岁之前都在南京,18岁以后到武汉读了4年大学,22岁到北京来,1989年。南京是我的出生地,感情最深,而且南京的历史文化也是我特别热爱的。后来到北京20多年,已经超过我在南京的年头,我对北京的感情越来越深,越来越喜欢北京这个城市。在中国的城市里不仅我最喜欢北京,在全世界来说,与北京和巴黎、伦敦这些伟大的城市相比都一点不逊色。

  主持人:这三个城市有不同的性格,都不太一样。

  洪烛:比如南京、武汉和北京,应该是反差很大的。但是可能我在这三个城市都呆过,发现每个城市都有它的优点。

  主持人:北京待会儿还得细聊,简单概括一下南京和武汉。

  洪烛:南京的历史感特别强,因为南京是六朝古都,它特别怪,这个城市在多少个朝代都把它作为首都,但都是短命王朝,时间都不长。有一个词叫“金陵王气”,南京这块地方本来是最适合做首都的,可能是因为秦始皇怕那儿出现能颠覆他的对手,所以把那儿的风水给破坏了,挖了秦淮河。南京后来又有过三国的吴,和南北朝时代的宋、齐、梁、陈,好多都把它作为首都,但一般时间都不长。正因为这样,使得南京这个城市有一种特殊感。十年前网络刚兴起的时候,好多网友把南京评为“最忧伤的城市”,忧伤比较能代表南京的历史,因为南京的历史有很多伤心的历史。比如南京大屠杀、太平天国时代的天京事变,再往前有一系列。南京发生过很多天灾人祸,这座城市承受了巨大的苦难。我正好在这座城市生长,从小到大。但我发现南京有一种非常乐观的态度,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单眼皮的莫愁湖》,南京有一个湖叫莫愁湖。南京应该是最忧伤、最忧愁的城市,有过那么多灾难,但是它的这个湖南京人把它命名为莫愁,就是不要愁。从这点可以看到南京人的一种乐观态度,在灾难面前能够抗衡,这也是南京的一个品质。

  南京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特点是南京的女人,南京的女人很有特色,说起秦淮八艳,在历史上很有名,包括李香君,还有陈圆圆,都是在南京秦淮河上成长起来,因为她们都是属于歌妓,文化涵养挺高。秦淮八艳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她们虽然是女人,都非常有骨气。比如在清兵南下攻打南京的时候,秦淮河的妓女都坚定地捍卫自己的文化传统、精神上的传统,非常有骨气,对侵略者是不合作的态度。去年有一个电影《金陵十三钗》,为什么写妓女呢?我在新浪博客还写过一篇博文,可能是因为南京的妓女是有传统的,有骨气的:出淤泥而不染,令人刮目相看。

  主持人:我当时和《金陵十三钗》的作者严歌苓聊过,她当时写过妓女和大学生的小的历史事件,写成这样一个作品。还是跟南京有关,说明南京人确实有骨气。

  武汉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人的性格跟吃的口味有点像,有点辣。而且武汉人挺会生活的,早上吃热干面,这方面他们挺享受的。

  洪烛:南京和武汉都是属于非常讲美食的城市,武汉的美食也非常有名,湖北菜在北京有九头鸟餐馆,都很有名。武汉这座城市是南北通衢,南北的口味在那儿集中,它那儿的文化也是混合型的,包括它的饮食文化。另外,武汉人特别有商业头脑,南京是属于文化氛围特别浓的,武汉属于商业头脑非常发达。有一句话叫“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赞美武汉那边的人聪明,会做买卖。

  主持人:主要是指商业上的头脑。

  洪烛:我是作为赞美来看,因为我在武汉大学读过书,肯定要为这座城市多说好话。(笑)

  主持人:您能体会到武汉人特有的精明?

  洪烛:我个人感觉武汉是商业上的精明和文化上的底蕴相结合,是非常有力量的地方。

  主持人:另外武汉这座城市环境不错。

  洪烛:经济上发展非常快,而且武汉也是历史文化名城。比如黄鹤楼,李白到那儿不敢写诗,因为崔颢已经有一首诗写在上面。武汉有琴台,有知音的典故。武汉由于有文化背景,武汉人的精明我个人感觉是一种正能量,包括后来的武昌起义都发生在武汉,武汉这座城市还是非常强大的。

  主持人:它的精明是建立在底蕴之上的精明,不像东南沿海某个刚新兴一两百年的城市,可能是粗浅的商业文明。(笑)

  洪烛:精明人真正做事还是有底线,有原则。

洪烛纵论应当如何保护历史名城洪烛纵论应当如何保护历史名城

  今天需要为城市增加新的经典

  主持人:还有一个话题是历史名城的保护或者是城市历史的保护。我刚才也提到我很担心的一点,从您的观察来看,您觉得我们的名城保护工作做得怎么样?好多很多名城已经变成现代化的都市。

  洪烛:这跟中国的历史有关系,现代因为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很多遭到破坏。比如半个世纪前或者更早的时候,几个世纪前,那时的战争对城市的文化破坏也挺大的。所以,中国的文化在不断遭受破坏的过程。但是不用担心,就像一开始讲中国的文化分为两种,一种是属于物质的,还有一种是精神的,精神上的文化永远不会受到破坏,甚至我觉得旧的被破坏的同时,新的也加入进来了。所以,我个人感觉我们也没必要抵触,尤其是作为一种领先的大城市,没有必要抵触一些现代文明。因为现代文明本身就是给这个古老的城市灵魂注入一种新生血液,比如北京的发达,做了那么多朝代的京城,每经过一次改朝换代都经过大破、大立,没有办法,这是个人没法左右的事情。但是每个城市都有它的运气和命运,不断有新的文明注入之后,只会使城市的文化传统得到更有力的继承。

  主持人:城市的人不能沉迷于怀念过去的辉煌,不能完全这样做。

  洪烛:我们也要怀念,也要重点保护一些能保护的。但是对于一些已经无能为力的,我们要做哪种补救工作呢?更多是要把它精神上的层面传承下来。免得把一个城市保留下来一大堆古董,但是生活在里面的人都没有一点文化传统的传承,那可能是最大的破坏。我们在一个很现代化的城市,但是每个人都保留了很多古朴优良的传统,这比那种损失小一点。

  主持人:硬件虽然破坏了,软件精神层面的东西在,伦理、思想、生活习惯……

  洪烛:包括我们对这个城市历史的熟悉程度,免得好多古董大家看不出所以然。

  主持人:现在很多城市把真古董拆了,修一个假的一模一样的,这就挺没意思,包括黄鹤楼里边还有电梯,我当年去过。当然黄鹤楼现在也有价值,因为也几十年过去了,但是北京让我挺可惜的一点就是大前门那个地方。我最早来北京第一印象就是前门,给我感觉印象太深了,那个牌楼。我去年再去看新修的前门,我觉得这是中国吗?另外那个牌楼拆了又修一个,修完之后,石狮子做成四不像,不像狮子,不像豹子,不像狗,又像兔子,不知道是什么动物,做得那个糙啊,挺可惜的。这种情况您怎么看待?

  洪烛:这些肯定是一些问题,像错别字似的,我们在改革过程中写下一些错别字,能更正的要赶紧更正。像你提的黄鹤楼,即使装了电梯了,但是我们每个人都能记住崔颢那首写黄鹤楼的诗,包括李白到黄鹤楼的典故。崔颢那首诗谁也拆不掉,谁也别想改一个字,除非中国人都不喜欢诗歌了,都忘掉那首诗了。在这点上,我们要把我们好多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继承下来,免得老是说继承物质的,但是非物质的丢了。现在当务之急是,比如到黄鹤楼的人,至少能了解崔颢那首诗,能背得出来或者能念得出来。我就觉得,如果所有的中国人都能记得那首诗,黄鹤楼即使不存在了,黄鹤楼依然很伟大,它的灵魂仍然在。

  主持人:很多城市把古建筑都拆了,盖成仿古一条街,这是干吗?这种情况其实挺普遍的,我知道好多城市都出现这样的情况。

  洪烛:一个是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还有一个是商业化,商业化对好多我们文化传统的侵蚀非常大的。但是我们作为个人,怎么抵制呢?我们也不能反商业化,我们只能加倍注重我们的一些非物质的精神上的文化遗产,我们更注重它,多少能弥补一点在那些方面遭受的损失。

  主持人:洪烛先生,您觉得一座城市的力量或者真正能代表这个城市的最要紧的一点是什么?它的建筑、GDP、历史文化,还是产生多少名人,比如像莫言这样的名人?哪个最重要?

  洪烛:还是它的历史,包括名人,名人也是属于历史的一部分,因为名人都是属于进入历史的人物。所以,一个城市最大的实力,也许可能就是软实力。所有的硬实力都会过期作废,就像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提到,比如到西安,秦砖汉瓦能找到几块?阿房宫都被火烧了。但是唐诗宋词谁能烧得掉,谁能拆得掉?这一点上来说,中国很多伟大的精神财富通过代代传承所继承下来。

  主持人:传承到近几十年来出了点问题,现在很多人对老祖宗的东西知道得越来越少。

  洪烛:我们更需要呼吁,一种是保护物质上的文化遗产,那些文物尽量不要拆,该保护的多保护下来。同时还有一点,大家忽略的,大家老注意保护文物,保护一块门、一个牌坊、一块石头,忘掉了好多唐诗宋词也都遇到了危机。我们这些文化传统反而有可能在传承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因为以前在传统的教育中,国学非常重视这些国粹的东西,现在不重视了。我也担心好多文物、古董,但同时最担心的还是精神的东西。

  主持人:因为中华文明不是靠文物维系,是靠精神维系,把中华文化遗产丢了就不是这个民族。太可怕了。

  洪烛:现在大家都重视商业了,有时可能就忘掉文化的东西,因为顾此失彼。

  主持人:国际上有人说没有信仰的中国人真可怕,这话就说到这儿。我们刚才说的都是国内的城市,国际或者国外的名城您跟我们说一两个,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或者让您很向往的。

  洪烛:我随便举个例子,罗马。可能很多人看过《罗马假日》电影,那个电影本身也是给这个城市做了广告,当然罗马的历史肯定要更伟大得多。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是在神话传说中。这个电影我提一下,为了说明当代的艺术创作也需要给城市增光添彩。《罗马假日》这个电影使罗马这个城市获得一种青春,因为大家相信罗马是跟爱情有关的城市,为什么?因为它产生了一部爱情经典电影。比如赫本演的公主,那么多记者采访她最喜欢哪座城市,她说都喜欢,当然最喜欢的还是罗马。这部电影本身也是给那个城市的文化传统增加了一个传奇。我们也谈了那么多继承,继承它的文物,继承它的历史,最好的继承是我们还不断的往里面加分,并不是保分,减分肯定更不行。光保住它也不行,我们要给它增加一些内涵,增加一些文化,甚至我们在继承中要创新。罗马的历史,一直听到的是罗马帝国,但是突然变成两个人的假日,很小的一个情节,忽然使这个城市被全世界人所刮目相看。当代的艺术家们也需要为我们的城市做些事情。比如说到南京,我们不能老在演《桃花扇》、秦淮八艳。严歌苓很有意义,写《金陵十三钗》,给南京这座城市增加了新的经典。我们当代的文学家、艺术家,应该给我们的城市多增加一些艺术作品,不然谈到黄鹤楼老谈到崔颢、李白,为什么当代的诗人不能写一写有创新的名诗、名句、名篇?当代艺术家需要重视这一点。同样当代的文学艺术某些方面为什么有时反而不受到大众买账?有时凌空蹈虚,和本土资源是没有关系的。莫言获诺贝尔奖最大的好处是,告诉我们一个作家要有自己的故乡,故乡是大师的基座,比如莫言的故乡就是高密,高密从此也会成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

  主持人:非常赞成您说的大家需要一个故乡,席慕容跟我说过,她的故乡是在内蒙,隔几年就要去过一次,那是她精神的家园。

  洪烛:席慕容也为她的故乡写过很多诗篇,比如《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样的文学艺术家我是非常钦佩的。当代文学艺术家应该多做点这些事,可以给我们的故乡,不仅是第一故乡——北京是我的第二故乡,甚至好多人还会有第三故乡、第四故乡。什么叫故乡?第一故乡是出生地,第二、第三故乡可能只要我们喜爱那个地方,它就是我们的故乡——希望当代的文学艺术家们能够多一点这样的故乡,同时多为自己各种各样的故乡留下一些艺术作品,这样一方面是给故乡增光添彩,同时对读者来说,读者实际上更希望看这样的文学艺术作品,能够跟他的生活有关系的。

  主持人:不光是作家,所有的文艺工作者,王全安就说,我拍《白鹿原》就是拍给我故乡的,那是我的故乡,我就要拍这个东西。

  洪烛:比如陈忠实写的《白鹿原》,就把陕西的文化写出来。在这一点上我刚才讲了,我们城市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谈论文学艺术的时候也离不开城市,城市文明和我们的文学史、艺术史是相关的。

  主持人:今天聊天非常开心,很受启发,我听一个老先生说过,中国人为啥拜祖先?真的让你拜鬼了吗?不是,是要认识你从哪儿来,你要为哪儿做些贡献,你要为你出生的这个地方,或者是为养育你的人、这片热土有所皈依感,有所贡献,这是它的真实意义所在,或者说给你未来的后代留下点什么,让他们生活在这个地方更好。

  洪烛:你说得非常好。中国的文化和世界其它国家的文化哪点不一样?它是特别重感情的文化,中国也是非常重感情的,比如我们对城市有感情,对乡村有感情,对我们的历史有感情,我们对现实也会有感情。

  主持人:我们今天时间关系只能聊到这儿,谢谢洪烛先生做客新浪网上大讲堂,下回咱们单找一个城市细聊。

  洪烛:好的。谢谢主持人,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大家收看本期的新浪网上大讲堂,再见!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洪烛新书《名城记忆》 经济科学出版社

【内容提要】洪烛选取中国的十座名城和十座小城,层层铺开,娓娓道来。《名城记忆》旨在为中国的名城画像,为读者铭刻那些值得人回味与存留的诸多名城记忆,继承城市的内在精神,为城市的发展指引美好的方向。作品并不单纯地沉湎于怀念过去的辉煌,而是呈现出这些城市各种交错的画面,来体现在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积累中所蕴藏的一种刻骨铭心的文化力量。在旧与新、过去与现在的对比碰撞中,引领读者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其深沉的笔调不仅浸染着这些古老名城历史的沧桑和沉重,而且渗透着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和追求。


网上大讲堂预告【转自千龙网】:
“新浪网 11月2日 洪烛聊历史文化名城 嘉宾
八家主办网站将准时于网站首页、新闻中心首页或论坛首页推出“网上大讲堂”专题,欢迎各位市民、网民届时上网收看。 合作媒体: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北京青年报、竞报、北京晨报、北京娱乐信报、北京商报。”


[转载]最具诗歌气息散文随笔:《名城记忆》隆重上市

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每一座城市的地基,都填充着一部被湮没的历史,而城市的每一块砖瓦,也都留有人类的指缝。……读着这样的文字,足以令人神往那些饱含沧桑与厚重的城市。而这些都出自洪烛先生新作《名城记忆》,该书近日由经济科学出版社隆重推出。

洪烛先生曾被《女友》杂志评为“全国十佳青年作家”;曾获徐志摩诗歌奖、老舍文学奖散文奖, 央视电视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等诸多奖项。新近结集出版的《名城记忆》,文章篇篇朴实无华,信手拈来如唠家常般,让人沉迷。作者截取的这些城市,个个都充满神韵,“找不着北京”“西山不见使人愁”“南京:最忧伤的城市”“单眼皮的莫愁湖”“从华清池到马嵬坡”……

在高楼里拧开自来水的龙头,我闻见了工业社会的气息。自来水与电灯,是城市最初区别于乡村的地方。乡村古典的月亮只有一枚,城市的灯火却有无数盏,足以构成地面上的星空。我一直以外省青年的身份,隔着纸张、空气与歌声热爱北京。这毕竟是一座皇帝住过的城市。贵族式的宫殿平民化的胡同与四合院,共同掩盖住它的特殊性:在中国,这是城市中的城市,城市之上的城市。它令我联想到唐朝的长安,宋朝的开封与杭州,以及明朝的金陵等一系列古老的地名。哦,祖国版图的心脏,黄金时代的证明。

可以肯定地说,这是值得你我闲暇捧读的一本书。

舌尖上的记忆-中国美食

洪烛新书《舌尖上的记忆-中国美食》连载 新华出版社 2012年9月第1版 定价:36元

【编辑推荐】洪烛继2004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闲说中国美食》,2006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舌尖上的狂欢》之后,2012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新书《舌尖上的记忆-中国美食》。可谓“中国美食三部曲”。我们通过本书可以看到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感动的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故乡的味道,记忆的味道。

新浪微博。请大家关注我吧!http://weibo.com/hongzhublog

《北京往事》洪烛著 周一渤摄影

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 2010年8月第1版

中国所有节日都是美食节? 中文/繁體千年一夢紫禁城作者 洪燭 台湾知本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台灣出版者推荐语】北京,是中國最霸氣的一座城市,因為北京有一座紫禁城!紫禁城是中國歷史最貴氣的一道烙印,端詳這烙印,總讓人百感交集:既有愛與恨的味道、更有血淚的味道,仍至鐵與火的味道。因為紫禁城總是逐鹿問鼎的金戈鐵馬、獵獵旌旗、絕世英主、一代佳人、亡國之君、殺頭忠臣、當權官宦、碌碌士子…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留下一段又一段的韻事、美事、恨事、憾事等等。沒有一本書再能比《千年一夢紫禁城》把紫禁城寫得更好了!因為作者在火中,在水中,在荊棘中,尋找著紫禁城古老的靈魂。這麼執著的作家少見──不斷從各方面探索著它的靈魂。作家也必須交出他的靈魂,然後他才能看到別人未見的、別人忽略的。他不是匆匆走一遭,而是經年累月的浸在紫禁城古老的靈魂裡。上天總算沒有虧待這書的作者,靈光稍縱即逝的特殊共鳴或是千錘百煉之後的智慧結晶,並不是每一個有心造訪紫禁城的人可以獲得的。作者是努力而後幸叩模覀儎t是因為讀它而幸叩模

作者簡介 洪燭原名:王軍,1967年生於中國南京。1985年被保送進武漢大學。現任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文學編輯室主任。出版:長篇小說《兩棲人》、詩集《南方音樂》、《你是一張舊照片》、散文集《我的靈魂穿著草鞋》、《浪漫的騎士》、《中國人的吃》、《眉批天空》…等多種。其中《中國人的吃》等在日本、韓國、台灣已出版。

北京A to Z》(英文版)新加坡出版公司鲁迅为什么诅咒长城?

《北京A to Z》(中文版)当代中国出版社 著者:洪烛李阳泉

西施为什么是中国四大美女之首? 慈禧一生中哪一天不敢穿旗袍?[图]

哪些清朝皇帝陵前不允许立碑?

京杭大运河是死是活?
■ 洪烛《北京的金粉遗事》(大陆版)百花文艺出版社
■ 洪烛《北京的金粉遗事》(海外版)台湾知本家出版公司

《中国美味礼赞》(日文版)日本青土社
《中国人的吃》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推出,日本青土社购买海外版权,翻译成日文全球发行。《朝日新闻》刊登日本汉学家铃木博的评论:“洪烛从诗人的角度介绍中国饮食,用优美的描述、充沛的情感使中国料理成为‘无国籍料理’。他对传统的食物正如对传统的文化一样,有超越时空的激情与想象力……”日文版易名为《中国美味礼赞》。
西方人眼里中国食品有哪四大发明?[图]《北京的前世今生》洪烛,邱华栋著 中国文联出版社
老北京人文地图

《老北京人文地图》洪烛

新华 出版社 2010年12月第1版




洪烛著《仓央嘉措心史》已由东方出版社出版。东方出版社推荐语:《仓央嘉措心史》作者从仓央嘉措角度出发,写仓央嘉措作为一个精神领袖和作为一个普通人对爱情的执着与向往之间的矛盾。文字优美,感情表达深入。此书深受藏区文化爱好者、旅游爱好者、对仓央嘉措感兴趣的读者喜爱。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15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