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总理究竟会多少种语言?(二)英语水平最高
2008-10-25 15:17:34| 分类: 社会·杂谈
在南开学校时的周恩来
(二)周恩来的英语水平考
在许多关于老一代领导人的回忆录中,很多人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毛泽东刻苦自学英语,甚至还有好几个人都自称当过毛泽东的英语老师。然而,我至今没有看到任何一篇会议文章谈到周恩来自学英语,当然也没有任何人自称当过周恩来的英语老师。我曾经考证过毛泽东的英语水平(和Chairman Mao学英语),今天就来探讨一下周恩来的英语水平。
1913年春,周恩来随伯父周贻赓搬到天津,在大泽英文补习学校学习了三个多月的英文,此后考取南开学校。南开学校是仿照欧美近代教育制度开办的,学制四年,相当于中等学校。主科有国文、英文、数学(包括代数、几何、三角)三门,每年都有,英文课每周都有十小时。从二年级起,除国文和中国史地外,各科都用英文课本;三年级起,就要求学生阅读英文原著小说。1917年周恩来自南开学校毕业,获国文最佳奖,并代表毕业同学致答辞。以平均分数八十九点七二的成绩毕业。《毕业同学录》中对评价周恩来:“君家贫,处境最艰,学费时不济,而独于万苦千难中多才多艺”,“善演说,能文章,工行书”,“长于数学”,“毕业成绩仍属最优”。虽然评语中没有提到英文水平,但是既然毕业成绩“最优”,可以说周恩来的英文底子是相当扎实的。后来周恩来留日期间1918年4月3日的日记写道:“阅英文报,得知日政府又提二十条于中国矣!”在日本不阅读日本报纸,却阅读英文报纸,可见其英语水平高于日语。
1921年底周恩来抵达法国以后,却一度专门跑到英国打算报考英国学校,也证明他对自己的英语水平相当自信。周恩来阅读英文报纸的习惯一直保持到解放以后,《百年恩来》这部纪录片中就有周恩来在工作之余阅读英文报纸的镜头(图)。
1936年6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在陕北第一次见到了已经是中共主要领导人的周恩来。斯诺在《西行漫记》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这样记述了他与周恩来的会面:
……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我马上就知道了他就是周恩来……我一边和周恩来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
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
周恩来为什么说自己“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呢?周恩来1928年周恩来在莫斯科出席党的六大以后,回国在上海坚持地下工作,在这个当年远东最国际化的大城市还是有许多机会说英语的,直到1931年12月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
到 1936年见到美国记者斯诺,周恩来的确五年没有机会说英语。
欧文·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是著名中国问题专家。1941年6月至1942年11月,拉铁摩尔受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委派,前往战时中国首都重庆,被任命为蒋介石的私人顾问。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国共两党的许多重要人物,包括周恩来。拉铁摩尔在《中国回忆录》一书中也谈到了周恩来的英语。他这样写道:
……周恩来第一次到我这里来,是只身一人,连个翻译都没带。而由官方派给我的翻译兼秘书薛保桥(音)
先生也很得体地离开客厅,留下我们两人单独谈话。我们忆起1937年在延安的会面。当时,周给我留下与众不同的印象,他对外部世界的理解相当透彻。忽然
间我想起周一直在学习英语,并且我还知道他年轻的时候曾在法国住过一段时间。于是我问:“我们能用英语或法语交谈吗?”“噢,对不起”,他说,“我的英文程度有限,法语也差不多忘光了,还是用中文吧。”我答到:“那你得多多包涵我的中文,我讲的也不怎么好,有些困难的地方请给帮助。”他说那没有问题。于是我们一直用中文交谈……
1936年周恩来与斯诺交谈时还是使用的英语,到了1941年却因为“英文程度”有限,而使用中文与美国人交谈,说明周恩来的英语确实有所退步,但还没有到“差不多忘光了”的地步。美国著名作家、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Harrison
Salisbury)记述了他1954年亲眼目睹的一件轶事。那是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之后经过莫斯科,参加苏联人举办的一个酒会。参加酒会的有赫鲁晓夫、米高扬、莫洛托夫等苏共政治局成员,以及当时与中国有外交关系的外
国使节,包括英国和印度。当周恩来致辞时,他使用了生疏的英语。他这样做是很不寻常的,
因为除了那几个国家的外交官,酒会上的苏联权贵完全不懂英语,所以还要翻译把他的英语致辞翻译为俄语。索尔兹伯里亲眼看到,当周恩来用英语向米高扬祝酒时,米高扬以不满的口气对周恩来说:“周,你为什么不说俄语,你的俄语很流利嘛!”周恩来的回答是:“你怎么不说中文呢?”
1972年尼克松访华,又给了美国记者近距离观察周恩来的机会。在随同尼克松访华的记者中,有一位西奥多·H·怀特(Theodore
H.White),中文名字叫白修德。白修德是上个世纪30-40年代美国《时代》杂志驻华记者,与周恩来相识。在周恩来总理为尼克松举行的欢迎宴会上,当尼克松离席祝酒致辞时,白修德试图接近周恩来,却被中美双方的保安人员拦下。当时周恩来看见了白修德,立即示意保安让白修德靠近,在周恩来身边尼克松的座位上坐了几分钟,但是周恩来的英语口语已经很有限,只是一再说白修德是
“ old friend,
oldfriend ”。
尽管周恩来的英语口语水平不彰,但是听力水平相当高。基辛格博士在《白宫岁月》这本回忆录这样描写周恩来:
……他脸容瘦削,颇带憔悴,但神采奕奕,双目炯炯,他的目光既坚毅又安详,既谨慎又满怀信心……他听英语时,不必等到翻译,脸上的笑容和表示理解的表情,很清楚的表示他是听的懂英语的;他警觉性极高,令人一见到就感觉得到……
周恩来的英语听力和警觉性,在1972年1月美国总统特使亚历山大·黑格(Alexander
Haig)将军为尼克松访华打前站时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时黑格在会谈中提到苏联威胁的时候说:
“ the
U.S. government
is concerned about
the viability
of China。”
章含之翻译为“美国政府关心中国的生存能力”。章含之注意到翻过去后,周恩来没说话,但显然皱了下眉头。黑格走了以后,周恩来立即要求章含之找来各种版本的韦伯斯特辞典、牛津大辞典,查viability
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
查了之后,确实是“生存能力”的意思,周恩来再次会见黑格时,周恩来就当面指黑格上次用词不当,用这种词中国不能接受,因为中国不需要别人关心自己的“生存能力”。
尽管发生了viability
的小插曲,黑格的前站非常成功,尼克松总统顺利访华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在公报签字后尼克松举行答谢宴会,最后特别赞扬中方的翻译,并且拿出美国人的幽默感对当章含之说她很出色,“翻译我全听到了,一个字也没错过”。尼克松当然不知道,就是在这次酒会上,章含之在翻译尼克松的致辞时译错了一个词,尼克松当时说中美之间的距离很近,才1.7万英里,当时他说的1.7万英文表达就是17个千,当时章含之翻译成1700英里。在场没有一个中方人员听得出来,因为那时没有中国人去过美国,也没有一个美方人员听得出来,因为他们也搞不清中国到美国有多远,只有周恩来听出来了。他抬起头来说:“含之,太近了点吧。”
全文见翟华的blog《东方文化西方语》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1938年周恩来邓颖超在武汉会见美国记者斯诺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1972年2月周恩来在机场迎接美国总统尼克松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1972年2月周恩来和尼克松
Clik here to view.

1938年周恩来邓颖超在武汉会见美国记者斯诺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1972年2月周恩来在机场迎接美国总统尼克松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1972年2月周恩来和尼克松
http://zunbx.blog.163.com/blog/static/106255195200892531734542/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Clik here to 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