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159

[转载]醉美雨中三清山(二)

原文地址:醉美雨中三清山(二)作者:hhs221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三清山之于道教渊源颇深,一部三清山历史就是道教的兴衰史。游三清山,不关注其道教文化,不去领略其深奥的道教文化、哲理,等于白去,你仅只是游山玩水而已。三清山所在的玉山县顶有趣,除了三清山这座道教仙山外,还有一座儒教名山--怀玉山。释道儒三教中竟有两教有名山于此。实属难得。(明)馮夢龍《喻世明言》有云:“从來混沌剖判,便立下了三教:太上老君立了道教,释迦祖師立了佛教,孔夫子立了儒教。儒教中出圣贤,佛教中出佛菩萨,道教中出神仙。那三教中,儒教忒平常,佛教忒清苦,只有道教学成長生不死,变化

無端,最為灑落。”我们游仙境般的三清山,并籍以了解博大精深的道家理念是很难得的机会。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上左:青城山、右:齐云山、中:三清山、下左:武当山、右:龙虎山

    四川青城山、江西龙虎山、湖北武当山、安徽齐云山号称中国四大道教名山。其实江西三清山应当在道教名山中有其地位的,何以见得?

    一是三清山之名源自道教,玉清、上清、太清即三清之谓也。道教尊崇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玉山县志》记云:东晋年间,葛洪身着麻衣、脚踏双耳草鞋,来到玉山前,抬眼西望见层峦叠嶂之中,巍然屹立着三座巨峰,向老农打听遂得知其名三清山。老农说:这三峰是三清列坐处,是仙山,山顶曾有金光紫云出现于是,葛洪辞别老农,向山上攀登,在山上巧遇李尚书。他们看见三朵五彩祥云从天上徐徐落在三峰之上,把群山照得如同白昼,又在峰顶见到三个白发长须老者盘坐在巨石之上。葛洪想这三个老翁个个鹤发童颜,必是三清天尊无疑了!正想趋前朝拜,三老却骑上四不象、梅花鹿、斑虎,驾起祥云飘然而去了......

    二是三清山之开山与发展与道教密不可分。三清山为历代道家修炼场所,自晋朝葛玄、葛洪来山探寻人类不死的奥秘,以实现生命的超越后,三清山便与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逐渐为信奉道学的名家所向往的圣地。相传,葛洪在山中遇见李尚书时说:这三峰,果真有三清列坐,今日既已得见祥云异彩,可见你我二人与道门机缘非浅,大人此时不随我入山,更待何时?此后,他们便在玉清峰(后人称玉京峰)北面山腰上结庐定居,筑炉掘井炼丹,司研草药,广施民间,解民疾苦,恩泽四方,备受敬仰。葛洪被尊为开山始祖,三清山也由此名传天下,成为三清山周围方圆数百境内乃至全国朝拜之地。

    三是道重自然,三清山是道教崇尚的仙境,三清山有众多的道教建筑,本身就是道教的天然露天博物馆。最先在三清山修建道观的为唐朝信州太守王鉴的后裔。唐僖宗时(873~888年)王鉴奉旨抚民,到达三清山北麓,见到此山风光秀丽,景色清幽,卸任后即携家归隐在此。到宋朝时,其后裔第七代孙王霖捐资兴建道观,成为道家洞天福地。至明时三清山道教活动已达鼎盛时期。山上的道教建筑也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至景泰年间,山上已经建起龙虎殿、方士羽化坛、玉零观、纠察府、演教殿、九天应元府、潘公殿、方壕上、天门石坊、飞仙台、流霞桥、石阶“众妙千步门”、“冲虚百步门”等建筑,并重建三清观,改建三清宫。明代的宫宇建筑十分独特:前后两进,坐北朝南,以山上花岗岩雕凿干砌而成,石梁石柱,四周配以石墙,内供玉清,上清、太清三尊石雕石刻神像130尊,摩崖题刻45处。王霖之后王祜更是发扬光大,开发了三清福地,重建三清宫,增其旧制,还请全真道士詹碧云前来主持,三清福地始成大观,成就了三清山道教一时之盛。

    四是三清山与青城山龙虎山之源流关系。明太祖朱元璋特别推崇道教,张天师为全国教主,贵溪龙虎山遂成为全国道教活动中心。三清山距龙虎山仅300里,近在咫尺,传教、化缘的方士来往频繁,联系也极为密切,三清山的教务活动几乎直接在张天师控制之下进行的,此时山上朝拜之风极兴盛,散居于赣、浙、皖、闽的方士和信徒,每年的八九月份,都要组织香会“一年朝三清,一年朝少华”。他们结队而行,以三清神像和旌旗开道,点燃香烛,抬着猪牛羊各种祭品,并鸣三眼铳助威,配以鼓乐,吹吹打打,浩浩荡荡向三清山进发,每日多则上万人,少则几千人,可见其盛。

    释道儒三教中,释教是西方天竺国传入的舶来品,而道儒二教却是中华民族的土产宗教。道教之“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引导人们致力于宇宙根源的探索。它不仅启迪国人数千年的理性思维,还丰富了人类思想宝库。三清山是道教的奇葩,在长达16亿年间里,沧海桑田,经历了两次由大海变高山的地壳运动。16亿年惊心动魄的自然造化与数千年的道教精华已经融合在一起并铸造出何等博大、神奇的名胜。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葛洪、王祜像

    说到三清山与道教的渊源,就不能不提葛洪和王祜这两个人物。

    葛洪(284~364或343)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郡句容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著有《神仙传》、《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东晋升平年间(357361),葛洪与李尚书首先上山结庐炼丹,著书立说,宣扬道教教义,鼓吹人能成仙,至今山上还有葛洪所掘的丹井和炼丹炉的遗迹。尤其那口丹井,历时一千余载,依然终年不涸,其水汪洌味甘,被后人称为仙井。于是葛洪便成了三清山的开山始祖,三清山道教的第一位传播者。有学者质疑,葛洪并没有到过三清山,他隐在广东罗浮山炼丹并羽化成仙才是真的。有说可能是葛玄之误,至于李尚书也无从查考。关于葛洪与三清山的关系多见于地方志的记叙和民间传说,我不是做学问的人,葛洪结庐一说,说的人多了,传播广泛,姑妄信之。 秦始皇寻求长生不死药,方士投其所好,炼药以进。到了汉王朝,方士尊崇黄老(黄帝、老子)道学,朴素无为,于是东汉张道陵,自称得老子真传,自号天师,创立了道教“五斗米道”,就是正一道的前身,传至三国时张鲁,暴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运动“黄巾起义”。张道陵四世孙张盛,南迁至江西信州龙虎山建立正一道观,龙虎山成为中国道教发源地。三清山与龙虎山东西相望,同属古信州。曾从三国左慈学道的葛玄,就在龙虎山之东的葛仙山炼丹修道。葛玄是葛洪的堂祖父,曾仕晋王朝。由于晋王朝政治黑暗,有识之士畏惧祸及株连,便如陶渊明一样,或归隐少林以避祸;或借玄学以遁世,一时玄学兴起,炼丹之风盛行。葛洪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辞去散骑常侍、关内侯等官职,追随其堂祖父葛玄的足迹,来到江西信州三清山炼丹修道的。当时与葛洪同来修道的还有尚书令李褒山,今在三清玉华峰上刻有“尚书悟仙台”字迹,以记其事。

    王祜(14231515)(祜原作祐,因避明孝宗朱祐樘讳,改作祜),又名王赵祜,字永祦,号帽峰,道号费隐,又号颐乐翁,王霖裔孙。德兴延溪(今引浆村)人,明代道士。自幼风清貌骨,以诗书自娱,而立之年则寄情山水,潜心修道。明景泰年间(14501456),在三清山重建三清宫,并后阁、两廊、门楼、牌额、膳堂、斋舍、卧室及圣像等,邀请浙江常山全真道士詹碧云为住持,继而依山布景,雕镂山岩100余处,毕生殚精竭虑于道教事业,并让其在三清山发扬光大。王祜暮年,修道于三清山天门峰朝阳洞石穴中,死后葬于三清福地东北方壕上。修筑了石建筑墓葬及石坊、祭台、石栏等建筑物。协助王祜治山的全真道士詹碧云,死后亦葬于龙首山下纠察府边,修筑了规模较大的墓葬。墓门入口处横额上题刻着“明治山詹碧云藏竹之所”横额,旌表其治山业绩。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葛洪献丹 

     葛洪献丹景点位于南清园景区。这座山峰顶部造型酷似一道士手捧药葫芦。相传葛洪带领弟子明月、清风来到三清山,站在天门峰上,举目四望,只见四周古松参天,奇峰罗列,云生幽谷,雾绕琼台,确是洞天福地!清风、明月佩服仙师的选择,不愧为人间难得的仙境。可惜这山顶上既无道观栖身,又无人间烟火,连个水井都没有,几乎与世隔绝,连生存都很困难。又怎能修道炼丹呢?葛洪领弟子在山上踏看一番后,指着天门峰下古松林中一片盆地说:“这里面对玉京峰,背倚天门峰,左有龙首山蟠绕,右有虎头岩拱卫,就在松林里搭个茅篷吧。”两人即遵师意,以古松为栋,青竹为椽,编茅为顶,编竹为篱,前有门户,旁开窗牖,盖起了一座茅棚。葛洪看了笑捻长髯说;“就叫‘碧蓬宫’吧!”这是三清山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座“宫观”。葛洪又带领弟子四处察看水源。那见水影子,到处是苍松翠竹灌木丛生,偶而露出几块花岗岩山体,也都干巴巴像铁一样坚硬,二个弟子面面相觑,问仙师:“水怎么办?”葛洪坐在大石块上,指着脚下露出的花岗岩地面,笑对明月与清风说道:“水就在脚下!  明月与清风听了仙师这句话,再看看脚下一片坚硬如铁的花岗岩,四目相视,简直不可想象。葛洪望着明月与清风满脸狐疑的神色,知道他俩人未必相信;便向明月:“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经义作何解释?”明月恭敬地起身答道:“天下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而看得见的‘有’产生于看不见的‘无’。此即《道德经》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名万物之父,无,名万物之母’的经义。”   葛洪听了点点头。于是师徒三人齐心协力,动手凿井。为求灵泉石中来,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终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井底涌出清泉,不多时满满一井水,光可照人,澄清一碧,伸手可以取得,用瓢舀出品尝,清冷甘洌,水质非常之好。师徒三人皆大欢喜。恰好明月当空,星斗灿烂,葛洪手捻银髯,盘膝坐于石上,笑对明月与清风二弟子说:“道所以大,在于法本自然,包罗宇宙,囊括万物之理。《道德经》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惚中有像,恍惚中有物。’明白这个道理,也就掌握了“有无相生’的玄机”。明月与清风听了仙师这番开导,茅塞顿开,悟到了前所未有的玄机妙理,无限虞诚地跟随葛洪修道炼丹。他们为三清山开掘了千秋不竭的丹井灵泉,给后人留下了开掘心底智慧灵泉的精神法宝。

    至于葛洪、李廉山为何要选择三清山修道炼丹?不外乎几点,炼丹是一件很庄重,很神秘的事情,应该在离人群很远的深山大岭最好。“名山为合药之所”,是道家选择炼丹地的主要外部条件。其次,合药还有诸多禁忌:“作药者若不绝迹幽僻之地,令俗闲愚人得经过闻之见之,则不复佑助人,而邪气得进药不成也”。再者德兴自古便是金、铜产地,而这正是葛洪炼丹药所需要的。三清山北麓德兴市境内的银山矿,留有“妙元观”炼丹遗址和古冶炼金银处“邓公场”。相传隋大业年间,驸马窦建德回乡祭祖时路过妙元观前,发现一只白鹿,拔箭射去,白鹿逃进山谷,窦建德追踪白鹿,发现掘开的丹砂矿穴及妙元观炼丹炉遗物,后循踪访寻到葛洪传人邓远,同至三清山“碧蓬宫”炼丹合药处,两处所用丹炉与矿砂基本相同,于是回朝时奏请隋炀帝同意,就地进行开采与冶炼。主事冶炼的人就是邓远。古冶炼金银旧址,就是今天全国着名的“银山矿”。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三清宫外景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三清宫远眺、涵星、净衣、清华三池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三清宫供奉的三清、王母、观音及诸仙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葛玄、葛洪、观音阁、众仙

       三清宫建于玉京峰下。昔属玉山县二十五都,今属玉山县三清乡。东晋升年间( 357—361 年),葛洪和李尚书结庐炼丹修道于此。唐建老子宫观,称三清福地;元建三清观,有石刻三清石仙君、葛仙翁、李尚书、金童、玉女、潘元帅等的像。明景泰年间扩建后,改称三清宫。清嘉庆癸酉年(1813年)毁于火。玉山、德兴两县方士化缘重建,但规模远不及从前。宫宇坐北朝南,前后两殿,二层二进。前殿高5.6米,后殿比前殿地基高2.3米;两殿总面积310平方米。殿为九脊顶,四周为明建旧墙,用花岗岩石条干砌成。前后两殿相连,每进三直,中间大门,两边小门。前殿立有四大方石柱,顶着石梁(明代建筑),梁上为大架屋(新修)。后殿为四根大木柱顶木梁,上盖以红瓦。整个梁、柱、墙、池、门以花岗石琢磨铺造为主,镶嵌得天衣无缝,是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品之一。宫门上方额写三清福地四字,为清同治八年(1869年)立。正门两边刻有殿开白昼风来扫门到黄昏云自封的对联。正殿前花岗岩方形大石柱上刻有楹联,上联:一统大明存皇柞于百世千世万世,下联:三天无极存道气于玉清上清太清。正殿神龛后也有一联:三清殿内大阐慈悲之教,妙法堂中广开普济之门。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三清山宫观建筑八卦布局图

    道学,作为一种玄奥的哲理、教义,体现在三清山的道教建筑中,则变得十分具像。三清宫在明代王祜重建时,已颇具规模。相较宋代王霖所建之三清宫,不仅规模更大,并在总体布局上更和谐协调。全山的建筑群主次分明,相互映衬,聚散有序,遥相呼应,形成了一幅完整而统一的三清山道教福地洞天图。至此,三清山进入一个鼎盛时期。王祜将观址移至海拔1532.8米的九龙山下。总体面积518平米。坐北朝南。正殿三间,分为前后殿,歇山式屋顶坡面圆筒铁瓦梁柱。外墙是花岗岩石质结构。宫前为一水池,池内有一石雕龙头,泉水从龙口吐出。殿前为400平米的院子。中有一巨大的花岗岩石香炉,高1.4米四脚雕刻云兽头纹。再前是一方形石香亭,上盖由一整石琢成。院门有一牌坊,为三开间花岗岩结构。前后两幅对联刻玉牌坊的石柱上。联日:“云路迢遥入门致鞠躬之敬  天颜咫尺登堂皆俯首之恭”,“登殿步虚升太虚上之天上  入门求通悟真道玄之又玄”。牌坊横额书“三清宫”三字。石坊前左右各有石雕神龛—座,内供魁神、灵宫石像,造型威武。 站在石坊处仰观三清宫,可见有一巨形龟状石,昂头驼着三清宫。龟石下有清泉流出,长年不断。再往后看去,可见宫殿巍峨,古松参天,香雾飘飘,清幽雅静,大有钟声隐隐出玄关,众妙门中非等闲的仙山气概。

    王祜重建三清宫的特点不仅规模大于宋之三清宫,并从整体布局改后天八卦图式为先天八卦图式。观址迁至九龙山下是整个布局的核心,其它建筑围绕这个核心往八方辐射,各占一卦的位置。三清宫北倚九龙山,门朝北斗紫微星,就实向虚,取“常有观其暾,常无观其妙”的经义。三清宫在地形与山势的选择上,按照道教的要求进行布局。前临净衣、清华、涵星三口大池,后有万松林玄泉发源处,龙首山从东南突起沿着腾岗蜿蜒至东北龙首岩,有如一条巨龙凸起脊背挡住东南与东北之季风。龙首岩从西北向的飞仙台山崛起向上延伸至紫烟石与北面的天门山相连如一只巨虎蹲伏,挡了西北寒流溯风。东龙首山西虎头岩,这两座山岩正好对应着左有青龙,右有白虎之象。而前有紫烟石,后有万松林,则对应了朱雀、玄武之象。三清山总体布局依先天八卦图式而施。在三清宫的周边又按八字卦图的方位营建了殿、塔、门、亭、台、府,从而形成了无极度、太极度、四象、八卦 的总体布局。这些建筑因地形取胜,借山势造型,各具特色,形态逼真,自然生动。与大自然景观和谐因籍。前后两殿为太极图中心的阴阳二极,南方建有一幢演教殿,象征乾();北方建有福池门,象征坤();东南洼地里建有九天应元府,象征兑();正东建有龙虎殿,象征离();东北建有风雷塔,象征震();西南以金鼓石象征巽();正西开掘涵星池,象征坎();西北建有飞仙台,象征艮() 以上八部景物建筑,围绕着三清宫,如同众星捧月,组成了有机整体。这样的建筑设计布局,在我国建筑史上实为罕见,一变中轴线分自迭进的格局,使建筑物主次分明,八方呼应,互相烘托映衬,既突出中心建筑物的主导位置和庄严神圣的非凡气概,又显示了周围建筑物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自身应有的灵动性,充分体现了道法自然的哲理和《易经八卦所蕴藏着交易的潜能和内在的力度。不仅给人以形象上的美感,尤其结人以深层的思考和探索。东面的龙虎殿雄踞千仞峭壁之巅,险峻威严;西面的飞仙岩峙立幽谷深渊之上,气势浩然;北面的天门、丹崖,在云雾缭绕中仙风缥缈;南面的玉京峰,高耸云天,气势巍峨,挺拔壮观。所有这些都些都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三清宫,体现了道家的宇宙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充分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的运用和对“天人合一”的追求。人文、自然景观的自然统一。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左:飞仙台、中上:风雷塔、中下:紫烟岩、右:涵星池

   飞仙台 在三清宫左前侧乾位,乾者天也,自是升天之处。明代建筑。台为花岗石构成,正方形二层基座,上为六角形,石台顶上以弧形石块构成塔状,顶部已塌六分之五,石台内空坍塌三分之二,下层角柱上刻有八行题字,已剥落难认。基层南边镌有飞仙台三字。台宽3.5米,深3.5 ,残高5.4米,面积12平方米。造型别致,古朴风雅。据说这里是道教中迎仙、会仙的场所,也是凡人得道成仙的地方.道家修炼,梦寐以求的就是从这里飞起来,列入仙班.相传每年的八月初一,各路神仙都要应三清教主的邀请,到三清山开神仙会,并在飞仙台上比试飞升的本事.

   风雷塔离王祜墓不远,原为王祜墓的附属建筑,当时从堪舆观点出发为避山口之风而建,故名“风雷塔”。风雷塔周围苍松挺立,景色绮丽。这里东面临壑,视野开阔,是观云海看日出的好场所。风雷石塔,按后天八卦图属于“震”方,故名“风雷塔”。塔身全部为花岗岩琢成,塔高2米共分七成,为六面垂檐形,玲珑精致,历经狂风暴雨,雪压冰侵,呈钢铁般黑色,至今完好无损。奇特的是它的构思设计巧妙地运用了道教的变易原理,也就是通过日月运行的变幻,云海雾涛的变幻,风雨晴晦的变幻,最充分的展示出塔的神奇与壮观。

   紫烟巨石兀拔,传说葛洪炼丹炉遗址位于其下,李尚书铸铁炉遗址位于其上。不远处,有一园井,用石板铺地,直径米许,深约丈余,其水清冽,终年不涸,此为葛洪和李尚书所掘的丹井。当年丹炉紫烟将上面一块巨石熏成紫色,紫烟石也因此得名。

   涵星池位于三清福地正西方位,虎头岩下,天然低洼聚水而成,水深清澈见底,代表沼泽,故名涵星池。紧靠涵星池还有清华池净衣池,三池合一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华表、天门、九天应元府、石香炉、香亭、魁神、灵官

     天门,在三清宫北约450米处,四周为一天然平台,空灵开阔,人如登仙境。诗云“天门气拥千山雨,石鼓声合五夜风”。为三清福地之门户,有一组明代石建筑群,造型庄严古朴。前方左、右各有花岗石干砌小屋一座,夹道相对,内供魁神、灵宫石像,造型威武。天门是进入三清山福地的大门,也是上天的大门,是一个威严的地方。魁神、灵官二位天神在这里守门,他们有火眼金睛,能识察善恶忠奸。凡进天门者,善者坦然而入,而为恶者则会神情不安倒退而回庙旁石牌坊一座,跨道而立,用花岗石为石柱、石梁;石柱上各有抱鼓石一对。牌坊内正中有石香 ' 炉一座,长方形,四足兽,高1.45米,柱上各有华表、题联。这牌楼是王祜立的,明代兵部尚书孙原贞题的匾额.牌楼和牌坊不同:牌楼有顶盖,而牌坊是没有的.

    九天应元府 位于三清宫南、跨鹤桥北。明代建筑。为石砌小道观,俗称雷神庙,供奉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是雷部的最高天神。《历代神仙通鉴》称他“主天之灾福,持物之权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杀”。王祜建之。占地约5平方米。庙前古松四株,刚劲苍老,似凤飞龙舞,古朴幽雅,生意盎然。九天应天府是仿木斗拱结构的石构建筑,面宽1.86米,进深1.24米,脊高3.14米,台座、墙体、屋脊三级分明,是三清山现存古建筑中,型制保存得比较完好的一座。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纠察府、演教殿、、天一水池、伏魔上相龛、天门华表、“阶下囚龙池”。

    纠察府位于三清宫前东侧100米。明代建筑。为石砌小屋,总面积3平方米,内供6尊神态各异的石神像,屋后有古松数棵,荫覆其上,道教以王灵官为先天主将司天上人间纠察之职。

   演教殿位于三清宫左则。 明代建筑花岗岩石块石条构成鳌头式小石屋。约 5平方米。前檐四条石柱均刻有楹联。殿分三级,每级置石像6 尊。道教认为,“道无术不行”。所以要行术,行术就是道,是道教中十分重要的宗教活动。因此,他们特别重视象“法堂”“赞教厅”“   法观”一类的宗教建筑。“法本自然演玄源之正教,经由元发始阐道清之冲科”,这幅楹联是很好的诠释了。

    三清宫前阶下殿檐滴水处建长方形水池一方,阻碍于大门之前,古名“龙泉池”。池横长2.8米,宽1.3米,深0.25米。池内置石香盆一座,正面刻“清静”二字,西侧刻“尝”字,东侧刻“矣”字。池 西南角地底石雕有潜龙头一尊,龙头东前方石香盆基座上刻“火龙珠”图纹一幅,紧靠龙头南边池底是阴沟排水口,雨天有水从中溢出将龙头浸漫,今称之为“阶下囚龙池”。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上:王祜墓、下:詹碧云墓 (方士羽化坛)、左:詹碧云墓塔及像

    方壕上明代建筑。为王佑及兄弟之墓。位于天门东南,背依灵龟峰面对清华池。建筑与方士羽化台大致相同。拜台路旁刻有方壕上三个大字,并刻小字蒋镐徐标来鹤体行口王华刊。拜台左边已塌。后台墓寝为1米高小石屋,内供石像。王祜,字永祜,号冒峰,贵隐。王霖后裔,明代三清宫的重建人德兴王氏称其为开山祖。

    方士羽化坛位于三清宫右前侧100米。明代建筑。为三清宫方士占碧云之墓,詹是浙江常山的全真派道士,被王祜请来协助观务的道士,死后葬于此。这是一座宏伟壮观的古陵园建筑。墓为花岗石筑成,长30米,宽9.5米,总面积285平方米,四周周围人石墙,石门洞开。门上额镌明治山占碧云之藏竹之所十个大字;左桎刻开化川亭上。墓门内前台有石阶12级,阶上墀台上有拜台三层,为祭台。祭台后墓寝为圆形封土,高3.4米,直径4.5米。墓心石柱石坊,均为嵌缝而成,由外及里,层层紧锁。而石棺则悬空倒挂。墓寝中心有一石塔。塔身的下面有个圆形的小祠庙,里面供的是墓主的神像.这就是典型的古印度佛教艺术的风格.何以为“藏竹之所”?《抱朴子.论仙》“列仙之人盈乎竹素”所以称其墓为“藏竹之所”。

    潘公殿位于天门东侧方壕上上方。明代建筑。为石砌小屋,内供潘元帅石像。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龙虎殿 ,右上下分别为龙虎石雕

   龙虎殿明代建筑。位于三清宫景区天门峰东龙首山上。海拔1568米,为文王后天八卦“震”位建置。殿以花岗岩仿木斗拱结构缩形构建,前庭后殿,左右廊庑配殿封闭式庭院结构。正殿门为石构牌坊式殿门,宽约1米,高1.90米。进门后为露天庭院,宽4.3米,进深2.7米。庭院左右两边为廊庑配殿,左右各设7阁小神龛。前三个神龛略大,宽0.9米,高0.8米;后4个神龛略小,宽0.55米,高0.60米。庭院之内正中大殿设石台阶五级,五级石台阶之上以4根方0.27米×0.27米,高1.80米整条石柱支撑殿顶形成三间宽0.70米的龛阁,内供玄元皇帝老子等三尊神像。两边神龛原供石雕神像各9尊,全殿共21尊,现所存无几,且大部分残缺无头。殿以花岗石干砌成鳌顶式,以20条小方石柱圈成一座无顶殿,宽6.25深,深7.15米,高3.4米,范围44.7平方米。正殿前为石构牌坊式殿门,殿内中、左、右各有石神龛,上供石雕神像21尊。神像大部分残缺。殿前左右两侧利用天然山岩浮雕有青龙盘蟠、白虎伏踞造像,造型生动逼真,故名龙虎殿。殿前石崖竖壁上阴刻有“龙首山”三字。整建个筑末用一滴砂浆,令人叹服。

    此外,三清山还有一些道教的宫观遗址、遗物。如:丹炉,位于天门峰西的紫烟下。为东晋葛洪炼丹遗址。炉基呈八卦形,花岗岩石台,高1.40米,底座直径2米,基石直径2.3米,偏西有五个4厘米长的小孔,自南向北排成一行。明朝夏浚有丹炉烟消人小孔,紫芸香暖春常住的诗句赞之。现除基石尚完整外,四周已有腐蚀。丹井 ,此蟛为东晋葛洪所掘,在丹炉在20米处。四周石板铺设,井为圆形,直径米许;深约3米有余,井楹高0.5米,花岗岩砌成。泉清冽如镜,终年不涸。韩无咎故居在八仙洞。无咎名无吉,宋开封人氏,官至吏部尚书,龙图阁学士,封颖州公(颖州在今安微省境内)。今仍存韩岩、韩泉遗址。老子宫观位于葛洪结庐炼丹之处,为三清山第一座道教宫宇。始建于唐,无代改建为三清观,规模不详。葛仙观,宋代三清山方士为纪念葛洪开山而建。址在葛洪炼丹炉东侧,系一石雕石砌小屋。因岁久倾废,为林木所蔽,原址已很难寻觅。 玉零观, 在金沙以西吊桥,距三清宫15里,始建于明景泰年间,后遭火灾。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毛烘魁重建,后毁于水。嘉庆十九年(1814年)毛如玉等重新募款修建,又毁于火,现仅存残碑断柱,然吊桥福地一碑和石香炉一座尚完整无损。今由三清乡民在香炉前建起一座简易木房,供游客休息和住宿。 灵济庙 在金沙村,始建于宋。绍定五年(1233年),旨赐庙额曰灵济。年久失修,庙门倒塌,仅存后殿,破烂不堪。1959年,怀玉山垦殖场办酒厂于此。今改建为金沙小学。卓旗石, 在玉京峰顶,长50厘米。石上有窍,圆深。据说古人避乱,建栅于此,树旗为号,此石为旗的遗址。 洋堂寺在八仙洞西。清康熙年间里人洪元茂等六人幕建。寺周围有更衣亭、香炉案、洗心泉、白云钟、石旗鼓、棋棋石、肃心桥、千佛岩等八景。文化大革命时,寺被拆毁,寺址垦为旱地。今仅遗300余斤铸铁庙钟一口和洗心泉、石旗鼓、棋盘石、千佛岩等景。19471月,皖浙赣游击支队一部在倪南山、朱农同志领导下,活跃在怀玉山、三清山一带时,游击队员曾在寺内宿营。

    三清山的宫观等建筑几乎都为石质建筑,且规模不大,单体建筑都显得小巧玲珑和朴实无华。我们不难想象,限于交通运输条件、地形,先人们只能就地取材,就地规划建筑。它们不是官家建筑,不那么大气,却有其特色。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三清山摩崖石刻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三清山摩崖石刻与造像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三清山摩崖石刻与造像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三清山摩崖石刻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三清山摩崖石刻、左上:登真台、下:单井遗迹

    举凡名山皆有摩崖石刻,三清山也不例外。三清山共有花岗岩摩崖造象、岩壁石刻、浮雕神物、石雕器物、石砌建筑260余处。主要为明代所刻,以道教文化题材为主,又和谐融合佛教、儒教文化于一身。石刻集中华隐逸文化之大成,密设伏羲和周易两重八卦玄奥迷宫,深藏密隐帝王陵宫于七星覆斗之中,形成并遗存下了道教建筑和皇陵建筑合二为一,颇具神密色彩的古建石刻文化。其奇异的构思,别具一格的道文化和陵文化浑然融合的实体布局,巧妙依托自然山水打造仙山福地的精典实例,与自然生态天人合一的微缩人工建筑,形成了中国三清山独一无二“道陵合一”的古建奇葩,世界绝无仅有的多元石刻隐逸文化遗产瑰宝,被誉为“中国道教露天博物馆”,中华隐逸文化的迷宫圣地。三清山摩崖石刻意蕴深邃,渗透着道家朴素的辨证法。景区内古代的摩崖石刻内容以景点名称为主,也包括很多具有道家特色的短句词汇。除了古代遗留至今的石刻,今人诸多名流也在三清山留下了不少墨宝。如吴官正造物情意浓、沈鹏三清山舒同的三清山、钱君陶的江南第一仙峰、天下无双福地、刘艺巨蟒出山、佟韦道法自然、邹德忠秀绝江南等。

    清人叶昌炽《语石》认为:今人见题名,或称之为摩崖,不知摩崖不皆题名也。即桂林诸山,诗、赋、赞、颂姑无论,唐宋《平蛮》诸碑、韩云卿《舜庙碑》,非巍然巨制乎?……晋、豫、齐、鲁间佛经、造像,亦往往刻于崖壁……盖摩崖,犹也,为通称,为虚位,亦为刻石之纲,其文字则条目也。

摩崖石刻不仅是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许多摩崖石刻为政治或文化名人所题,书法精美,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同时,这些不同年代、不同民族文字的摩崖石刻,或富于天然之意趣,或体量巨大、气势恢弘,或为名家手笔,为秀美的自然风景增加了深厚的人文内涵。不过我以为三清山的摩崖石刻还是少了一些,有些损毁了,也有些已湮没于草丛中。

    三清山石刻楹联读来也颇为有趣抄录于后:

                                      清绝尘嚣天下无双福地,高淩云汉江南第一仙峰。

                                      左右灵官监察正法无情,上下信士朝奉诚心有感。

                                      少华云涛卷四海之福地,香炉烟紫凝三境之灵坛。

                                      天颜咫尺登坛皆俯首之恭,云路迢遥入门尽鞠躬之敬。

                                      登殿步虚升太虚上之无上,入门求道悟真道玄之又玄。

                                      殿开白昼风来扫,门到黄昏云自封。

                                      三清殿内大阐慈悲之教,妙法堂中广开普济之门。

                                      法本自然演玄元之正教,经传无始阐道德之冲科。

                                      三天无极存道气於玉清上清太清,

                                      一统大明祝皇祚於百世千世万世。(相传此联为明建文帝藏隐于三清山任三清宫住持时亲笔题撰。从联语中可以 看出,建文帝虽遁入清静空虚之门,但仍然难以完全断绝红尘世俗之念,寄希望于三清尊神保佑大明皇位传承千秋万世。 

    除前文所引三清山道观的楹联外,古之文人骚客游三清山留下许多诗词,这些诗词多为吟诵三清山的美景,也有不少于道教相关。摘抄如后。

送上饶严明府摄玉山 唐 戴叔伦

家在故村吴楚间,冰为溪水玉为山。

更将旧政化邻邑,遥望逋人相逐还。

 

唐 皇甫曾

悠悠驱马匹,征路上连岗。

晚翠深山密,寒苔净石梁。

荻在偏似雪,枫叶不禁霜。

愁见前程远,空郊政夕阳。

 

玉山南楼小望  宋 陆游

小楼在何许,正在南溪上。

空檬过钓台,断续闻鱼唱。

征途苦偏仄,舒啸喜清旷。

安得此溪水,为我变春粮。

 

题玉光亭  宋 王安石

传闻尺玉此埋湮,千古谁分伪与真。

每向光宇风月夜,更疑山水有精神。

 

玉山道中  宋 杨万里

村北村南水响齐,巷头巷尾树荫低。

青山自负无尘色,尽日殷勤照碧溪。

 

三清山 宋 赵蕃

禅月诗僧古道场,山雄吴楚接华阳。

疏通八磔蛟龙隐,高并双峰虎豹藏。

云母屏寒消瘴气,蓝田壁润吐虹光。

碧桃花落仙人去,静听松风心自凉。

 

三清山 宋 无沆

选胜园林兴未阑,拿舟飞出小溪湾。
光摇一碧回环水,翠挹三清远近山。
似惜雨晴天恰好,真忘名利日长闲。
松筠不锁神仙境,携得烟霞满袖还。

 

登三清山  明李梦阳 

“怀玉之山玉为峰,四面尽削金芙蓉。

东峰破碎瀑布落,有潭十八龙为宅。

山头草堂开者谁,斩木通道予心悲。

白云啸雨岩竹裂,石路上天风数吹。

我闻龙乃变化物,群然卧此龙何为?

何不滂沱惠下土,一洗四海无旌旗。

 

少华山  明 胡靖

江南何处是仙家?孤柱擎空见少华。

洞里有天开紫府,人间无地觅丹砂。

灵坛风雨莓苔匝,福地乾坤岁月赊。

方外更闻王子晋,金银楼阁住烟霞。

 

少华山  明 舒清

                        两腋生风上少华,始知人世有仙家。                      

                          丹炉无主犹存火,珠树非春自著花。                        

                          石向虚空排玉笋,地随高下布金沙。                        

  题诗欲纪兹游胜,翠壁挥毫染落霞。

 

游三清山 明 丁玑

  三峰插天如芙蓉, 晴云赤日行其中。

   攀缘飞磴立峰顶,一鉴四海双眸空。

 

登三清山  明 夏浚

    天童山下玉霄宫,千年老鹤巢云松。 

    羽客步斗月明中,锵然环佩声叮咚。 

    丹灶烟消人久去,紫芝香暖春长住。 

   双凫翩翩渺何许,华声归来鹤应语。

 

游玉京诸峰题照壁 明 舒清

     石磴攀萝上广平,恍如身在九天行。 

     末援北斗斟元气,谁决明河洗甲兵。 

      逸兴浩然思泛海,高风那复羡登瀛。 

    愁来不敢闲陶写,赖有王乔识此情。

 

 少华山  清 程光璧

                                    蚕丛辟出耀灵光,仙迹神工总异常。
                                    春寒无处卜阴晴,怪石虬松忘色相,
                                    晴峰雨嶂变沧桑。坐看岚光到晚城。
                                    盘空磵道三天落,不老须崖万古苍。
                                    

三清曙色 清 陈纁

                                    群壑烟云皆出没,极目树云无际处,
                                    千山紫气入斜阳。独凭空霁在三清。

 

题三清山泸泉  清程一先 

飞崖断壁费神工,逗得泸泉径小通。

青嶂遍招游客梦, 白云时送老僧终。

 

龙潭 清 吴理

举步抠衣八风,藤萝古木翠重重。

名山得自名贤庙,灵水还因灵雨龙。

石上泉飞千尺雪,岩前花落万年松。

天然一水无人识,并作诗家月夜咏。

玉山县 清 赵佑

三岭千峰峻,冰溪一道寒。

人烟密西郭,乡语杂新安。

地阻东南胜,春熙景物宽。

言寻君子旧,亭树夕阳残。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15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