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台湾八年抗战研究状况(一)作者:明月照心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两次中日战争,一为清末的甲午战争,一为民国时期的抗日战争,有人称之为第二次中日战争。一九四九年及其以后的中国大陆官方和学界,大多使用「抗日战争」此一词目,其所谓的「抗日战争史」,广义的是指民国二十年(1931
)「九一八」事变起,至三十四年(1945 )八月十四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为止;狭义的则是指民国二十六年(1937
)「七七」事变起,至日本无条件投降为止;其所出版以「抗日战争史」或「抗日战争时期」为题的论著和资料(含期刊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如非在书名和篇名之后注明其起讫年份,则很很难令人遽然判定其内容范畴为广义的,或是狭义的(按:大半系广义的)。一九四九年以前中华民国治下的中国大陆及其以后治下的台湾官方和学界,大多使用「八年抗战」、「抗战」(八年抗战的简称)之词目,其所谓的「抗战史」、「抗战时期」(简称「战时」),等同于狭义的「抗日战争史」、「抗日战争时期」,至于「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前的日本侵华行动,台湾史学界有少数学者称之为「抗战前的抗战」者。此外,以「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为题的论著和资料,其内容范畴则大多等同于广义的抗日战争史。海峡两岸学界则有少数人以「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来区分之者。日本官方和学界大多以「日中战争」称之,其「日中战争史」的内容范畴多为广义的,甚至径以「十五年日中战史」、「十五年战争史」名之者。欧美以Sin
。一Japaneso War
等为题的论著和数据,其内容范畴多为狭义的「抗日战争史」,且多于书名或篇名后注有其起讫年份,易于辨晓。本处编者以「八年抗战」为单元题目,显系狭义的「抗日战争」
一、 通论
目录索引有周元正编、李世平校《 台湾出版抗日战争史著作论文索引(1950 一1987 ) X 同上,1988 ) , 收录台湾出版的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文献、档案资料、学术著作和论文的索引 6000 余条,可以概见其一斑。研究述评有刘凤翰〈抗战史研究与回顾>(《 近代中国》 108 期,民84 年8 月)、〈 抗日战争史的研究与编纂〉( 收于(民国以来国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论文集》 下册,台湾大学出版组,民81 年6 月)、(抗日战史的编纂与研究>(《 国史馆馆刊》 复刊第8 期,民79 年6 月)及(海峡两岸对抗日战史的研究与出版〉 (载《 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凤山,陆军军官学校,民84 )、梁和钧(梁敬錞)等(抗战史的编纂与研究〉《 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报告》 11 辑,民72 )、李云汉(对日抗战的史料和论著>(载《 六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上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78 )、王章陵〈 翠¤对抗日战争史的纂改与辨正>(《 翠¤问题研究》 15 卷8 期,民78 年8 月)' 陈存恭(透视最近翠¤扭曲抗战史的阳谋一并报告参加纽约「七七事变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经过>(《 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报告》 13 辑,民80 )、杨开煌〈 国共官方解释「抗战史」之心态对比>(胡春惠主编《 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香港,珠海书院亚洲研究中心,1996 )、刘凤翰等〈 抗战建国五十年纪念一有关抗战日文资料的评析〉(《 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报告》 12 辑,民79 )、吴文星〈 论中日战争日文资料的认识与运用一由陈译「日本侵华内幕」谈起× 《近代中国》 54 期,民75 年8 月)、曾永贤(从日本档案谈我国抗战史研究的方向>( 《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报告》 10 辑,民70 )、加藤阳子撰、川岛真、传奕铭译<关于中日战争日方史料的收藏与介绍× 《 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 21 期,民85 年3 月)、刘凤翰〈 台湾地区对抗日战史之研究一兼论南京大屠杀的〝 数字〞 问题〉 (同上,10 期,民79 年9 月)、苏启明〈 评翠¤对抗战史的研究:以《 中国抗日战争史稿》 为例>(《 近代中国》 78 期,民79 年8 月)、吴相湘(对日抗战史实的研究还要努力〉(《 历史月刊》 93 期,民84 年10 月)。
以个人之力撰成篇幅最巨的论著则为吴相湘《 第二次中日战争史》 (2 册,台北,综合月刊社,民62 ) ,以民国初年的中日关系为背景,详述九一八事变至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史事,取材丰富,内容充实,为同类论著中的代表作。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 抗日战史)) ( 101 册,台北,编者印行,民71 ) ,系就该局所藏之有关档案、资料编写成书,于民55年(1966 )由国防部史政局(后改名为国防部史政编译局)出版,但未公开发行,71年(1982 ) 10 月,由该局再版五百套,分送各大图书馆,始被学者公开引用。全书共101 册,分为五篇,第一篇(3 册)为「战前世界大势及中日国势概要」,第二篇(1 册)为「战争起因」,第三篇(5 册)为「全战争经过概要」,第四篇(87 册)为「会战及作战」,第五篇(3 册)伪「受降与复员」,为同类中文论著中篇幅最巨者,惟未引用已出版的外文资料,是其一大缺陷;又该书有英译本一为温哈熊译之History of the Sino 一Japanese War(1937 一1945 )〔 **ei : Chung Wu Publishing Co . , 1971 〕 ,篇幅较少,计二册10 章,为代表台湾军方对外之官书。参考该书编纂工作的胡璞玉(Hu Pu 一Yu ,时任该局战史组少将组长)亦用该书出版A Brief History of Sino 一Japanese War ( 1937 一1945 )一书(1974年出版),篇幅则更少,祗有温氏译本的三分之一左右。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纂《 抗日战史》 (12 册,台北,编慕者印行,民74 ) ,分为七篇,第一扁为「绪论」,第二篇为「战争准备」(与第一篇合为1 册),第三篇为「全面抗战经过」(1 册),第四篇为「会战及重要作战」(9 册),第五篇为「国际合作」,第六篇为「受降与复员」,第七篇为「总检讨」(与第五、六篇合为1 册),与上述该局编印出版的大部头《 抗日战史》 ,均为「官书」,内容难免于「官方说法」,且极少提及翠¤的抗日活动,亦有失公允。三军大学战史编纂委员会编《 国民革命战役史• 第四部:抗日》 (5 册,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民83 ) ,分为六篇,第一篇为「概论」,第二篇为「初期战役」,第三篇为「中期作战」,第四篇为「后期作战」,第五篇为「日本投降及终战」,第六篇为「总检讨」;国防部史政局早年尚编印出版有《 中日战争史略》 (4 册,民51 )及《 国民革命六大战史辑要:抗日战史》 (民50 )等书。蒋纬国主编《 国民革命战史第三部:抗日御侮》(10 册,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民67 ) ,全书计十二章,其章名依序为「绪论」、「日中战争之原因」、「全面抗战一般情势」、「战争准备」、「国家战略」、「统帅机构与兵力」、「野战战略」、「同盟合作」、「受降遣俘」、「总检讨」、「总结论」,偏重理论,尤其是战略方面,史事叙述较少,与前述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的各书显然不同。「国民革命建军史」编纂委员会撰述《 国民革命建军史:第三部:八年抗战与戡乱》 (2 册,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民82 )。何应钦《 八年抗战之经过》 (南京,陆军总司令部,民35 ) ,民44年(1955 )台湾再版时改名为《 八年抗战》 ,71年(1982 )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及73年国防部史政编译局出版其增订本时,均改名为《 日军侵华八年抗战史》 。张其昀主编、魏汝霖编纂《 抗日战史》 (台北,国防研究院、中华大典编印会联合出版,民55 )、胡璞玉编着《 中日战争简史》 (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民62 )、三军大学战争学院编《 抗日战史汰台北,编者印行,民63 )、虞奇编着《 抗日战争简史》 (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民65 )、王平编撰《 抗战八年》 (台北,天祥出版社,民55 ;台北,华粹出版社,民66 )、 王平一《 抗战小史》 (台北,正中书局,民40 )、国防部编印《 抗战简史》( 台北,民41 )、胡璞玉《 抗战史话》 (台北,国防部史政局,民61 )、章君谷《 抗战史话》 (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民69 )、林康《 抗战史话》 (台北,台湾日报社,民76 )、教育部大专以上学校军训用书编辑委员会主编《 抗战简史》( 台北,幼狮书店,民57 年3 版)、徐枕《 抗战史话》 (台北,得琦信息公司出版社,民84 )。真子裕之〈中华民国对日战争之研究,1937 一1945 〉(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硕士论文,民83 年1 月)、李守孔《 八年对日抗战之真象》 (台北,正中书局,民66 )、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 八年抗战史回顾》 (台北,民84 )及《 抗战建国史事研述》 (同上,民63)、黎东方《 细说抗战》 (台北,远流出版事业公司,民84 )、杨一民《 黄河在咆哮一中国抗战X 北京,蓝天出版社,1994 :台北,风云时代出版公司,民83 ) ,全书分为六章,其标题依序为「难忘的〝 9 • 18 〞 」、「卢沟桥的怒火」、「持久战」、「抗战逆流」、「黎明前的黑暗」及「东方破晓」;岳骞《 抗日战争通俗演义》 (8 册,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民71 ) ,每册一部,第一部为「神州狮吼」、第二部为「卢沟烽火」、第三部为「京沪喋血」、第四部为「中原鏖兵」、第五部为「优孟衣冠」、第六部为「衡湘血战」、第七部为「烽火关河」、第八部为「日月重光」;胡静编修《 抗日演义》 (台北,崇武出版社,民61 )。蒋永敬〈 对日八年抗战之经过〉(载张玉法主编《 中国现代史论集• 第9 辑:八年抗战》 ,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民71 )、黎东方(Orient Lee), " China‘s Second War With Japan , 1937 一1945 . " (《 中山学术文化集刊》 32 集,民74 年3 月)、虞奇〈 悲壮的中日战争〉 (《 中国与日本》 241 一246 期,民70 年3 一8 月)、耿若天〈 中日战争史略>(《 日本研究》 271 期,民76 年7 月)、秦保民〈 八年抗战史话>(《 畅流》 46 卷1 期一53 卷3 期,民61 年8 月一65 年3 月)、 唐振楚〈 抗战简史〉 (载《 中国战史论集》 第2 册,民43 )、张其昀〈 抗战史略>(《 中国一周》 114 期,民41 年6 月)、关德衡〈 八年抗战史要>(《 中一中学刊》 第3 期,民74 年10 月)、孙震〈 抗战八年概述〉 (《 四川文献》 11 . 12 期合刊,民52 年7 月)。
论文集和资料集有张玉法主编《 中国现代史论集• 第9 辑:八年抗战》 (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民71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编《 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 第26 编:对日抗战》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民75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印《 抗战建国史研讨会论文集(1937 一1945 )》 (2 册,台北,民74 ) ,共收论文29 篇;许倬云、丘宏达主编《 抗战胜利的代价一抗战胜利四十周年学术论文集》( 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民75 )、军史研究编纂委员会编《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2 册,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民75 )、陆军军官学校文史系编印《 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凤山,民84 )、近代史学会主编《 庆祝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两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 册,台北,联合报系基金会,民85 )、胡春惠主编《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香港,珠海书院亚洲研究中心,1996 )、刘凤翰《 抗日战史论集一纪念抗战五十周年》 (台北,东大图书公司,民76 ),系由刘氏撰写已发表的11 篇论文汇集成书;蒋永敬《 抗战史论》(同上,民84 ) ,系由蒋氏撰写曾经发表的20 篇论文汇集而成,各论文依内容性质分隶于七章(第一章:总论、第二章:「九一八」事变、第三章:安内攘外之波折、第四章:卢沟桥事变与全面抗战、第五章:抗战初期的和战问题、第六章:危机与转机、第七章:中苏同盟条约之谈判)之下;国民党党史会编印《 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一对日抗战时期X26 册,台北,民70 ) , 系由国民党党史会就该会暨总统府机要室所藏抗战史料(即外界所称「大溪档案」)选编而成,计分七编,第一编为「绪编」(3 册)、第二编为「作战经过」(4 册)、第三编为「战时外交」(3 册)、第四编为「战时建设」(4 册)、第五编为「抗战时期翠¤活动真相」( 4 册)、第六编为「傀儡组织」(4 册)、第七编为「战后中国」(4 册),其中不少外界原本难得一见之珍贵史料; 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 抗战史料丛编初辑》(4 册,台北,编者印行,民63 )、包遵彭、李定一吴相湘编纂《 中国近代史论丛• 第1 辑,第9 册:第二次中日战争》 (台北,正中书局,民45 年台初版)。 其它如画史、图片集等有杨克林、曹红编着《 中国抗日战争图志》(3 册,台北,淑馨出版社,民81 ;日文版系王培君、蔡林海等翻译,束京,株式会IDS , 1993 ;又中文版另有广束旅游出版社,1995 )、李怡编《 抗日画史》 (台北,大学图书公司,民59 )、 近代中国出版社编《 苦心孤诣坚苦卓绝:先总统翠¤领导全民抗战建国五十周年纪念特展图录》 (台北,编者印行,民76 )。
目录索引有周元正编、李世平校《 台湾出版抗日战争史著作论文索引(1950 一1987 ) X 同上,1988 ) , 收录台湾出版的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文献、档案资料、学术著作和论文的索引 6000 余条,可以概见其一斑。研究述评有刘凤翰〈抗战史研究与回顾>(《 近代中国》 108 期,民84 年8 月)、〈 抗日战争史的研究与编纂〉( 收于(民国以来国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论文集》 下册,台湾大学出版组,民81 年6 月)、(抗日战史的编纂与研究>(《 国史馆馆刊》 复刊第8 期,民79 年6 月)及(海峡两岸对抗日战史的研究与出版〉 (载《 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凤山,陆军军官学校,民84 )、梁和钧(梁敬錞)等(抗战史的编纂与研究〉《 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报告》 11 辑,民72 )、李云汉(对日抗战的史料和论著>(载《 六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上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78 )、王章陵〈 翠¤对抗日战争史的纂改与辨正>(《 翠¤问题研究》 15 卷8 期,民78 年8 月)' 陈存恭(透视最近翠¤扭曲抗战史的阳谋一并报告参加纽约「七七事变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经过>(《 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报告》 13 辑,民80 )、杨开煌〈 国共官方解释「抗战史」之心态对比>(胡春惠主编《 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香港,珠海书院亚洲研究中心,1996 )、刘凤翰等〈 抗战建国五十年纪念一有关抗战日文资料的评析〉(《 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报告》 12 辑,民79 )、吴文星〈 论中日战争日文资料的认识与运用一由陈译「日本侵华内幕」谈起× 《近代中国》 54 期,民75 年8 月)、曾永贤(从日本档案谈我国抗战史研究的方向>( 《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报告》 10 辑,民70 )、加藤阳子撰、川岛真、传奕铭译<关于中日战争日方史料的收藏与介绍× 《 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 21 期,民85 年3 月)、刘凤翰〈 台湾地区对抗日战史之研究一兼论南京大屠杀的〝 数字〞 问题〉 (同上,10 期,民79 年9 月)、苏启明〈 评翠¤对抗战史的研究:以《 中国抗日战争史稿》 为例>(《 近代中国》 78 期,民79 年8 月)、吴相湘(对日抗战史实的研究还要努力〉(《 历史月刊》 93 期,民84 年10 月)。
以个人之力撰成篇幅最巨的论著则为吴相湘《 第二次中日战争史》 (2 册,台北,综合月刊社,民62 ) ,以民国初年的中日关系为背景,详述九一八事变至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史事,取材丰富,内容充实,为同类论著中的代表作。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 抗日战史)) ( 101 册,台北,编者印行,民71 ) ,系就该局所藏之有关档案、资料编写成书,于民55年(1966 )由国防部史政局(后改名为国防部史政编译局)出版,但未公开发行,71年(1982 ) 10 月,由该局再版五百套,分送各大图书馆,始被学者公开引用。全书共101 册,分为五篇,第一篇(3 册)为「战前世界大势及中日国势概要」,第二篇(1 册)为「战争起因」,第三篇(5 册)为「全战争经过概要」,第四篇(87 册)为「会战及作战」,第五篇(3 册)伪「受降与复员」,为同类中文论著中篇幅最巨者,惟未引用已出版的外文资料,是其一大缺陷;又该书有英译本一为温哈熊译之History of the Sino 一Japanese War(1937 一1945 )〔 **ei : Chung Wu Publishing Co . , 1971 〕 ,篇幅较少,计二册10 章,为代表台湾军方对外之官书。参考该书编纂工作的胡璞玉(Hu Pu 一Yu ,时任该局战史组少将组长)亦用该书出版A Brief History of Sino 一Japanese War ( 1937 一1945 )一书(1974年出版),篇幅则更少,祗有温氏译本的三分之一左右。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纂《 抗日战史》 (12 册,台北,编慕者印行,民74 ) ,分为七篇,第一扁为「绪论」,第二篇为「战争准备」(与第一篇合为1 册),第三篇为「全面抗战经过」(1 册),第四篇为「会战及重要作战」(9 册),第五篇为「国际合作」,第六篇为「受降与复员」,第七篇为「总检讨」(与第五、六篇合为1 册),与上述该局编印出版的大部头《 抗日战史》 ,均为「官书」,内容难免于「官方说法」,且极少提及翠¤的抗日活动,亦有失公允。三军大学战史编纂委员会编《 国民革命战役史• 第四部:抗日》 (5 册,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民83 ) ,分为六篇,第一篇为「概论」,第二篇为「初期战役」,第三篇为「中期作战」,第四篇为「后期作战」,第五篇为「日本投降及终战」,第六篇为「总检讨」;国防部史政局早年尚编印出版有《 中日战争史略》 (4 册,民51 )及《 国民革命六大战史辑要:抗日战史》 (民50 )等书。蒋纬国主编《 国民革命战史第三部:抗日御侮》(10 册,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民67 ) ,全书计十二章,其章名依序为「绪论」、「日中战争之原因」、「全面抗战一般情势」、「战争准备」、「国家战略」、「统帅机构与兵力」、「野战战略」、「同盟合作」、「受降遣俘」、「总检讨」、「总结论」,偏重理论,尤其是战略方面,史事叙述较少,与前述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的各书显然不同。「国民革命建军史」编纂委员会撰述《 国民革命建军史:第三部:八年抗战与戡乱》 (2 册,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民82 )。何应钦《 八年抗战之经过》 (南京,陆军总司令部,民35 ) ,民44年(1955 )台湾再版时改名为《 八年抗战》 ,71年(1982 )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及73年国防部史政编译局出版其增订本时,均改名为《 日军侵华八年抗战史》 。张其昀主编、魏汝霖编纂《 抗日战史》 (台北,国防研究院、中华大典编印会联合出版,民55 )、胡璞玉编着《 中日战争简史》 (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民62 )、三军大学战争学院编《 抗日战史汰台北,编者印行,民63 )、虞奇编着《 抗日战争简史》 (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民65 )、王平编撰《 抗战八年》 (台北,天祥出版社,民55 ;台北,华粹出版社,民66 )、 王平一《 抗战小史》 (台北,正中书局,民40 )、国防部编印《 抗战简史》( 台北,民41 )、胡璞玉《 抗战史话》 (台北,国防部史政局,民61 )、章君谷《 抗战史话》 (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民69 )、林康《 抗战史话》 (台北,台湾日报社,民76 )、教育部大专以上学校军训用书编辑委员会主编《 抗战简史》( 台北,幼狮书店,民57 年3 版)、徐枕《 抗战史话》 (台北,得琦信息公司出版社,民84 )。真子裕之〈中华民国对日战争之研究,1937 一1945 〉(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硕士论文,民83 年1 月)、李守孔《 八年对日抗战之真象》 (台北,正中书局,民66 )、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 八年抗战史回顾》 (台北,民84 )及《 抗战建国史事研述》 (同上,民63)、黎东方《 细说抗战》 (台北,远流出版事业公司,民84 )、杨一民《 黄河在咆哮一中国抗战X 北京,蓝天出版社,1994 :台北,风云时代出版公司,民83 ) ,全书分为六章,其标题依序为「难忘的〝 9 • 18 〞 」、「卢沟桥的怒火」、「持久战」、「抗战逆流」、「黎明前的黑暗」及「东方破晓」;岳骞《 抗日战争通俗演义》 (8 册,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民71 ) ,每册一部,第一部为「神州狮吼」、第二部为「卢沟烽火」、第三部为「京沪喋血」、第四部为「中原鏖兵」、第五部为「优孟衣冠」、第六部为「衡湘血战」、第七部为「烽火关河」、第八部为「日月重光」;胡静编修《 抗日演义》 (台北,崇武出版社,民61 )。蒋永敬〈 对日八年抗战之经过〉(载张玉法主编《 中国现代史论集• 第9 辑:八年抗战》 ,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民71 )、黎东方(Orient Lee), " China‘s Second War With Japan , 1937 一1945 . " (《 中山学术文化集刊》 32 集,民74 年3 月)、虞奇〈 悲壮的中日战争〉 (《 中国与日本》 241 一246 期,民70 年3 一8 月)、耿若天〈 中日战争史略>(《 日本研究》 271 期,民76 年7 月)、秦保民〈 八年抗战史话>(《 畅流》 46 卷1 期一53 卷3 期,民61 年8 月一65 年3 月)、 唐振楚〈 抗战简史〉 (载《 中国战史论集》 第2 册,民43 )、张其昀〈 抗战史略>(《 中国一周》 114 期,民41 年6 月)、关德衡〈 八年抗战史要>(《 中一中学刊》 第3 期,民74 年10 月)、孙震〈 抗战八年概述〉 (《 四川文献》 11 . 12 期合刊,民52 年7 月)。
论文集和资料集有张玉法主编《 中国现代史论集• 第9 辑:八年抗战》 (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民71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编《 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 第26 编:对日抗战》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民75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印《 抗战建国史研讨会论文集(1937 一1945 )》 (2 册,台北,民74 ) ,共收论文29 篇;许倬云、丘宏达主编《 抗战胜利的代价一抗战胜利四十周年学术论文集》( 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民75 )、军史研究编纂委员会编《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2 册,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民75 )、陆军军官学校文史系编印《 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凤山,民84 )、近代史学会主编《 庆祝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两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 册,台北,联合报系基金会,民85 )、胡春惠主编《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香港,珠海书院亚洲研究中心,1996 )、刘凤翰《 抗日战史论集一纪念抗战五十周年》 (台北,东大图书公司,民76 ),系由刘氏撰写已发表的11 篇论文汇集成书;蒋永敬《 抗战史论》(同上,民84 ) ,系由蒋氏撰写曾经发表的20 篇论文汇集而成,各论文依内容性质分隶于七章(第一章:总论、第二章:「九一八」事变、第三章:安内攘外之波折、第四章:卢沟桥事变与全面抗战、第五章:抗战初期的和战问题、第六章:危机与转机、第七章:中苏同盟条约之谈判)之下;国民党党史会编印《 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一对日抗战时期X26 册,台北,民70 ) , 系由国民党党史会就该会暨总统府机要室所藏抗战史料(即外界所称「大溪档案」)选编而成,计分七编,第一编为「绪编」(3 册)、第二编为「作战经过」(4 册)、第三编为「战时外交」(3 册)、第四编为「战时建设」(4 册)、第五编为「抗战时期翠¤活动真相」( 4 册)、第六编为「傀儡组织」(4 册)、第七编为「战后中国」(4 册),其中不少外界原本难得一见之珍贵史料; 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 抗战史料丛编初辑》(4 册,台北,编者印行,民63 )、包遵彭、李定一吴相湘编纂《 中国近代史论丛• 第1 辑,第9 册:第二次中日战争》 (台北,正中书局,民45 年台初版)。 其它如画史、图片集等有杨克林、曹红编着《 中国抗日战争图志》(3 册,台北,淑馨出版社,民81 ;日文版系王培君、蔡林海等翻译,束京,株式会IDS , 1993 ;又中文版另有广束旅游出版社,1995 )、李怡编《 抗日画史》 (台北,大学图书公司,民59 )、 近代中国出版社编《 苦心孤诣坚苦卓绝:先总统翠¤领导全民抗战建国五十周年纪念特展图录》 (台北,编者印行,民76 )。
二、 战时军事
以战时军事为题的论著有齐锡生〈 抗战中的军事〉( 收于许倬云、丘宏达主编《 抗战胜利的代价一抗战胜利四十周年学术论文集》 ,台北,民75 )、朱瑞月编《 国民革命建军史。第三部,八年抗战与戡乱》 (2 册,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民82 )。至于与战时军事有关的论著和资料,兹分七个子目来一一举述。
(一) 抗日战役(含事变)
以抗日战役为题的论著有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纂《 中华民国战役大事纪要:抗日战役)) (台北,编慕者印行,民51 )及《 抗日战役大事纪要)) (同上,民73 )、张秉均《 中国现代历次重要战役之研究一抗日战役述评)》(3 册,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民67 、69 、70 )、吴相湘<中国对日总体战略及若干重要会战>(载薛光前主编《 八年对日抗战中之国民政府》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民67 ;亦载《 传记文学》 51 卷1 、2 期,民76 年7 、8 月)、 张其昀〈 抗战中期的重大战役>(《 中国一周》 76 期,民40 年10 月)、国民党党史会编《 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一对日抗战时期,第二编:作战经过》(4 册,台北,编者印行,民70 )。又中国问题研究出版社编辑部编着《 历史的表白一献给抗日将士》 (台北,中国问题研究社,民85 ) ,虽非以抗日战役为题目,但全书内容以32 个主要会战及其重要战斗为主,并参酌理论界以伤亡在一千人以上作为战争要件之原则,从数以万计的游击战中筛选出67 个重要游击战斗,以表格形式附于其后;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 八年抗战史回顾》 (台北,民84 ) ,同样亦非以抗日战役史为书名,但内容却为29 个重要抗日战役的经过,这29 个战役依序为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桂南会战、枣宜会战、豫南会战、上高会战、晋南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海军长江作战、空军作战(一)、滇缅路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缅北滇西会战、豫中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豫西鄂北会战、湘西会战、空军作战(二)。
1. 关于卢(亦作〝 芦〞 )沟桥事变(1937 年7 月,即七七事变,日人亦称之为〝 支那事变〞 、〝 北支事变〞 或〝 日华事变“等): 有李云汉《 卢沟桥事变》 (台北,东大图书公司,民76 ) ,内容分五部分:九一八事变后之国难、西安事变与抗日决策、战前华北情势、由卢沟桥事变到平津沦陷、全面抗战,为该事变研究中的代表作。李氏另撰有《 卢沟桥事变发生前后》( 列为政治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三民主义学术研究专刊之四,台北,民67 年5 月)一书,并发表有〈 卢沟桥事变:第二次中日战争的开端〉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16 期,民76 年6 月)、〈 战争的起源:七七卢沟桥事变的背景〉 (载薛光前主编《 八年对日抗战中之国民政府》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民67 )、<中国对日抗战的序幕:从卢沟桥事变到平津沦陷〉 (《 近代中国》 83 期,民80 年6 月)及〈 中国对日抗战的序幕:从卢沟桥事件到平津沦陷一国民政府决定应战的过程× 载《 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明清与近代史组》 ,台北,民75 )等文。国民党党史会编印《 革命文献• 106 一107 辑:卢沟桥事变史料(上)(下)》 (2 册,台北,民75 )、 王宗仁 《 烽火惊雷一芦沟桥抗战写实》 (台北,日臻出版社,民84 )、 秦德纯〈 七七芦沟桥事变经过>(《 传记文学》 1 卷1 期,民51 年6 月)、陈在俊<日本发动芦沟桥事件的真相及其背景× 载《 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报告》 11 辑,民73 )、陈昭凯<日本军阀发动芦沟桥事件之阴谋及其内部动向〉(《 日本研究》 271 期,民76 年7 月)、张天任〈 芦沟桥事变前后日本侵华阴谋之布局>(《 革命思想》 63 卷1 期,民76 年7 月)、陈廷元(卢沟桥事变五十年的回顾>(《 军史汇刊》 18 期,民75 )、安井三吉<关于卢沟桥事件的几个问题>(载《 近百年中日关系论文集》 ,台北,民80 )、陈在俊〈 中日两国全面战争的导火线:卢沟桥、廊房、广安门事件之探讨>(载《 第三届近百年中日关系研讨会论文集》 下册,民85 年3 月)、 蒋永敬(从卢沟事变到上海彻守一据徐永昌日记的资料>(《 近代中国》 93 期,民82 年2 月)、老龙头〈 卢沟桥事变是哪一天发生的一>(《 日本(研究杂志)》 381 期,民85 年9 月)、陈在俊〈 「卢沟桥事件」日文著述的正误〉 (《 近代中国》 59 期,民76 年6 月)、戴德华(第二次世界大战肇始于宛平一为什么芦沟桥事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端>(《 近代中国》 60 期,民76 年8 月)、 魏汝霖<纪念七七卢沟桥事变谈抗日战争>(《 战史汇刊》 13 期,民70 )、秦郁彦(卢沟桥事变与蒋中正先生的开战决意( 载《 蒋中正先生与现代中国学术讨论集》 第2 册,台北,民75 )、蒋永敬〈 从七七卢沟桥事变到「八七」决定全面抗战>(《 传记文学》 57 卷2 期,民79 年8 月)、许介鳞〈 从卢沟桥事变论近卫内阁的战争责任〉 (载〈 抗战建国史研讨会论文集》 上册,台北,民74 )、魏汝霖<纪念七七芦沟桥事变谈抗日战争>( 《华学月刊》 127 期,民71 年7 月;《 战史汇刊》 13 期,民71 年12 月)、徐真健<日本人关于芦沟桥事变的几种说法>(《 中华杂志》 168 期,民66 年7 月)、光因〈 看日本人对芦沟桥事变的说法〉 (《 反 攻》 245 期,民51 年8 月)、陈继平〈 芦沟桥事变第一枪之〝 谜〞 >(《 中华杂志》 228 期,民71 年7 月)、 易君左《 芦沟桥号角》 (台北,三民书局,民62 )、陈在俊(卢沟桥畔的点火者一茂川秀和>(《 近代中国》 42 期,民73 年8 月)、李守孔〈 卢沟喋血一吉星文传>(同上,41 期,民73 年6 月)、马冯(吉星文将军与芦沟桥战役>(《 中原文献》 11 卷8 期,民68 年8 月)、吉星文(芦沟桥保卫战回忆录>(《 中国一周》 219 期,民43 年7 月)、陶希圣(七七芦沟桥事变四十年>(《 东方杂志》 复刊11 卷1 号,民66 年7 月)、陈廷元〈 卢沟桥事变五十年的回顾>(《 战史汇刊》 18 期,民76 )、魏汝霖<纪念七七卢沟桥事变谈抗日战争>(《 战史汇刊》 13 期,民70 )及〈 卢沟晓月照兴废〉 (《 中外杂志》 32 卷1 期,民71 年7 月)、近代中国杂志社〈 抗日圣战的起点一芦沟桥〉 (《 近代中国》 35 期,民72 年6 月)、 途耀东(芦沟桥点燃了民族战争的火炬>(《 综合月刊》 56 期,民62 年7 月)、 郭学虞<细说七七事变一抗日战争的序幕一为纪念七七事变三十八周年而作× 《 传记文学》27 卷1 期,民64 年7 月)、沈云龙(〝 七七〞 事变五十周年感言>(同上,51 卷1 期,民76 年7 月)、秦德纯(七七事变的经过与我方的应付>(《 中华杂志》 156 期,民65 年7 月)、郭学虞<细谈七七事变一抗日战争的序幕>(《 传记文学》 27 卷1 期,民64 年7 月)、龚德柏〈 我所知道的七七事变>(《 中华杂志》 156 期,民65 年7 月)、潘富德译〈 七七事变与华北作战评述>(《 军事杂志》 5 卷10 期,民72 年7 月)、李云汉(七七事变的的爆发与宋哲元的应付〉(《 传记文学》23卷1、2 期,民62 年7 、8月)及《 宋哲元与七七抗战》( 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民62 )、李全中〈 平津沦陷后宋哲元的抗日活动>(《 传记文学》 65 卷1 期,民83 年7 月)、明道广<日本离间宋哲元与张自忠的阴谋一为纪念七七对日抗战五十八周年而作>(《 传记文学》 67 卷1 期,民84 年7 月)、傅俊杰〈 承接并发扬「七七抗战」之伟大精神>(载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上册,台北,民74 )、谢扶雅〈 七七抗战四十周年痛言>(《 传记文学》 31 卷1 期,民66 年7 月)、崔修武(七七抗战四十周年感言>(《 山东文献》 3 卷1 期,民66 年6 月)、李云汉〈 关于七七抗战两个基本问题的观察〉 (《 中央月刊》 14 卷9 期,民71 年7 月)、龙瑛宗(回忆七七抗战〉 (《 幼狮》 391 期,民74 年7 月)、何应钦〈 七七抗战的历史评价>(《 近代中国》 第2 期,民66 年6 月;《 中国与日本》 200 期,民66 年8 月)及<纪念七七抗战的时代意义>(《 中外杂志》 38 卷2 期,民74 年8 月)、刘汝明〈 七七抗战与二十九军〉 (《 传记文学》 5 卷1 期,民53 年7 月)、顾耕野(西安事变与七七抗战>(《 东北文献》 12 卷3 期,民71 年3 月)、叶潜昭〈 无限感慨话〝 七七“> (《 浙江月刊》 16 卷7 期,民73 年7 月)、姜汉卿〈 八年抗战话七七>(《 战史汇刊》 16 期,民74 )、王志超〈 从纪念七七说起>(《 中华杂志》 169 期,民66 年8 月)、徐复观(中国人可以不纪念七七吗?> (同上,120 期,民62 年7 月)、张秉均〈 抗日战史第一期作战之研究一七七事变与平津作战× 《 三军联合月刊》 13 卷11 期,民65 年l 月)、 王正华〈 陈立夫与七七事变前后的中苏交涉〉 (《 国史馆馆刊》 复刊19 期,民84 年12 月)。
2. 「八• 一三」淞沪会战(1937 年8 一11月): 有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 抗日战史一淞沪会战》 (3 册,台北,民51 )、军史研究编纂委员会〈 淞沪会战>(载《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下册,民75 )、黎东方(淞沪会战>( 《传记文学》 41 卷2 、3 期,民71 年8 、9 月)、李君山〈 论「八一三淞沪战役」一由「抵抗交涉」政策看沪战之目的与外交之意义〉 (《 史绎》 20 期,民75 年5 月)、蒋纬国〈 抗战史话:八年抗战是怎样打胜的一抗日战争关键性会战淞沪会战与徐州会战之检讨)(《 中央月刊》 8 卷6 期,民65 年4 月)、简笙簧〈 中日淞沪会战的历史意义〉 (《 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 12 期,民69 年5 月)及(中日〝 八一三〞 淞沪会战的历史意义〉 ( (国魂》 441 期,民71 年8 月)、 王绍斋(八一三淞沪战事始末〉 (《 传记文学》 41 卷6 期,民71 年12 月)、魏汝霖〈 〝 八一三〞 淞沪会战面面观〉 (《 中外杂志》 10 卷2 期,民60 年8 月)及〈 〝 八一三〞 淞沪会战四十周年〉 (《 江苏文献》 第2 期,民66 年8 月)、曾振〈 抗战初期上海作战记事>(《 战史汇刊》 第5 期,民62 )、黄杰编着《 淞沪及豫东作战日记》 (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民73 )及《 陆军第八军淞沪抗日战史》 (同上,民64 )、 张柏亭着、黎东方注〈 八一三淞沪会战回忆>(《 传记文学》 41 卷2 期,民71 年8 月)、曾振(抗战初期上海作战记事〉 (《 战史汇刊》 第5 期,民62 年12 月)、 王东原(上海抗战与武汉会战一「浮生简述」之五〉 (《 传记文学》 49 卷2 期,民75 年8 月)' 李璜(纪淞沪抗战之民心士气)(《 大成》 第7 期,民63 年6 月)、张柏亭〈 八一三淞沪战役亲历记〉 (《 传记文学》 45 卷2 期,民73 年8 月)、陈鹏仁(吴克仁军长殉国史实一一「八一三」之役守卫松江壮烈成仁〉 (《 近代中国》 53 期,民75 年6 月)。 吕汉魂、卢克彰((八百壮士》 (台北,皇冠出版社,民65 )、杨惠敏编着((八百壮士》 (台北,编著者印行,民56 )、卢瑞海((八百壮士》 (台北,金川出版社,民65 )、虞任远编撰《 八百壮士画史)X 台北,天工书局,民65 )、 杨慧敏述、张力行译《 八百壮士与我)) (台北,博爱出版社,民59 )、陈霆锐<记八百壮士困守四行仓库〉 (《 江苏文献》 28 期,民72 年12 月)、虞瑞海〈 八百孤军守四行)(《 军事杂志》 44 卷8 期,民65 年5 月)、孙元良<四行孤军一八百壮士〉 (《 传记文学》 21 卷6 期,民61 年12 月)、王洁、孙元良、张柏亭〈 上海八百孤军纪实〉 (《 湖北文献》 42 一45 期,民66 年l 、4 、7 、10 月)、李长林〈 谢晋元与八百壮士>(《 历史月刊》 91 期,民84 年8 月)、上官百成撰述《 八百壮士与谢晋元日记》 (台北,华欣文化事业中心,民65 )、姚晓天《 上海的守护神:谢晋元传》( 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民71 )、 尹萍〈 八百壮士壮志未酬一他们撒出四行仓库以后数年的经历.比困守时还要艰苦〉 (《 综合月刊》 94 期,民65 年9 月)。 曾虚白〈 「八一三」忆往>(《 传记文学》 38 卷1 期,民70 年1 月)。
3. 南京保卫战(( 1937 年12 月,含南京大屠杀): 有李君山《 为政略殉一论抗战初期京沪地区作战》(台北,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民81 ) , 原为作者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全书除导论、结论外,共分三章:第一章为「淞沪之役:论其决策与过程」;第二章为「思考于牺牲之后:沪战之目的与检讨」;第三章为「南京战场:保卫战始末及其等待」,书末附参战部队一览表;作者以近似报告文学的形式来写严谨的学术性史着,为其一大特色,叙事中不乏深切的析论;周力行〈 沪宁抗日作战回顾〉(《 战史汇刊》 13 期,民71 年12 月)、孙宅巍 〈 大陆学术界研究南京保卫战问题述评>(《 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 15 期,民82 年3 月)、李君山〈 南京保卫战国府的决策与执行经过>(《 历史月刊》 91 期,民84 年8 月)、孙元良〈 参加南京保卫战的经过>(《 艺文志》 92 期,民62 年5 月)、曾钰宁〈南京保卫战之研析〉(军事史评论》 14 期,民96年6月)、杭立武〈 筹组南京沦陷后难民区的经过>(《 传记文学》 41 卷3 期,民71 年9 月)。
又民国二十六年(1937 ) 12 月13 日,日军进占南京后展开惨绝人寰的〝 南京大屠杀〞 ,约三十万的中国 军民惨遭杀害。这方面有国民党党史会编印《 革命文献• 108 、109 辑:日军在华翠¤一南京大屠杀(上)(下)》 (台北,民76 ) 、龙祥国际公司编《 南京一九三七》 (台北,万象图书公司,民84 )、曾根一夫着、陈惠望译《 南京大屠杀亲历记》(台北,黎明出版事业公司,民75 )、徐志耕《 南京大屠杀― 目击者证言》( 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民78 )、郭歧《 南京大屠杀》 (台北,中外图书公司,民70 )、孙宅巍《 1937 南京悲歌:日军屠城记》 (台北,台湾先智出版事业公司,民84 )。李云汉〈 有关南京大屠杀中外史料的评述〉( 载《 抗战建国史研讨会论文集》 上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74 ; 亦载《 近代中国》 62 期,民76 年12 月)、居蜜〈 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史料〉( 载许倬云、丘宏达主编《 抗战胜利的代价一抗战胜利四十周年学术讨论集》 ,台北,联合报社,民75 )、陈嘉定<日军南京大屠杀之研究〉(载许倬云、丘宏达主编《 抗战胜利的代价一抗战胜利四十周年学术论文集》 附录,台北,民75 ;亦载《 近代中国》 62 期,民76 年12 月)、 孙宅巍(论南京大屠杀的背景范畴和原因× 载《 第三届近百年中日关系研讨会论文集》 下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85 年3 月)、陈在俊〈 「南京大屠杀」实录一日本军人何以那样残暴>(《 近代中国》 101 期,民83 年6 月)、章开沅(让事实说话一贝德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 (载《 庆祝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两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册,台北,近代史学会,民85 )及〈 历史的见证一贝德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 《 历史月刊》 95 期,民84 年12 月)、藤原彰着、陈鹏仁译〈 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历史教学》 1 卷1 、2 期,民77 年7 、9 月;亦载《 日本侵华研究》 第2 、3 期,1990 年5 、8 月) 、刘凤翰〈从日本战史丛书看「南京大屠杀」〉(《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报告》20期,民88)、吴天威<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五十三周年〉 (《 传记文学》 57 卷6 期,民79 年12 月)、 李恩涵〈 南京大屠杀的事实岂容抹杀一驳日人石原慎太郎之两度狂言〉( 《 传记文学》 58 卷4 期,民80 年4 月) 、<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屠杀令问题〉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18 期,民78 年6 月)、<日本军南京大屠杀的屠杀数目问题〉(载《近代中日关系论文集》,台北,民80 )、〈 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屠杀数目与其所涉及的战争国际法问题>(《 近代中国》 86 期,民80 年12 月)、<日军南京大屠杀及其所涉及的战争国际法问题〉( 载林徐典编《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上册,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北京,中华书局,1995 )、<日军南京大屠杀所涉及的战争国际法问题〉(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20 期,民80 年6 月)及<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屠杀责任问题〉( 《 日本侵华研究》 第2 期,1990 年5 月)、陈在俊〈南京大屠杀史实之探究〉(《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报告》20辑,民88)、叶先扬〈也谈「南京大屠杀」〉(同上)、赵建民〈略谈「南京大屠杀」中的图书劫掠〉(同上)、林立〈我如何参与南京大屠杀的索赔活动〉(同上)、孙宅巍〈 南京大屠杀与尸体掩埋>( 《历史月刊》 31 期,民79 年8 月)、陈鹏仁〈日本兵在中国的屠杀纪录〉(同上)、杭立武〈 筹组南京沦陷后难民区的经过〉 (《 传记文学》 41 卷3 期,民71 年8 月)、刘述先〈 由南京大屠了杀引起的感想>(《 日本侵华研究》 第8 期,1991 年1 月)、姜国镇〈 南京大屠杀与日本从军慰 安 妇>(《 传记文学》 60 卷6 期,民81 年6 月)。俞允尧〈 历史的见证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历史月刊》 91 期,民84 年12 月)、李恩涵〈战后战胜国对南京大屠杀日本战犯的审判〉(《近代中国》122期,民86年12月)及〈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南京大屠杀日本战犯的审判〉(《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
4. 太原会战(1937 年10 一n 月):有学践学社编《 太原会战》 ( 2 册,台北,编者印行,民42 )、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 抗日战史一太原会战》 (2 册,民51 )、刘凤翰〈 论太原会战及其初期战斗一平型关作战>(《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15 期下册,民75 年12 月)、军史研究编纂委员会〈 太原会战× 载《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下册,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民7j )、林君长(太原会战〉 (《 军事杂志》 45 卷9 期,民69 年6 月)、 张同新<忻口战役评述>(载《 庆祝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两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册,台北,近代史学会,民85 )。
5. 徐州会战(1938 年3 一5 月,含台儿庄战役):有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 抗日战史一徐州会战》 (4 册,台北,民56 )、张秉均《 抗日战史第一期作战之研究一徐州会战》 (《 三军联合月刊》 14 卷12 期,民66 年2 月)、 军史研究编纂委员会〈 徐州会战〉 (载《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下册,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民75 )、林君长(徐州会战〉 (《 军事杂志》 47 卷3 期,民67 年12 月)、谭树成((抗日战史一徐州会战》( 台北,国防部史政局,民52 )、蒋建国(抗日战争徐州会战六十军台儿庄战役纪要〉 (《 云南文献》 21 期,民50 年12 月)、国史馆史料处编《 第二次中日战争各重要战役史料汇编:台儿庄会战》(台北,国史结,民73 ) ,收录有关之史料文献及口述记录,书首并附相关照片及地图等,书末附「台儿庄之役日本档案」、「台儿庄会战大事纪要」;路滔《 红土黑血一台儿庄会战写实》 (台北,日臻出版社,民84 )、侯象麟编着《 台儿庄会战实录》 (台北,编著者印行,民67 )、张玉法〈 台海两岸学者对台儿庄战役的研究X 《 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 16 期,民82 年9 月)及〈 两岸学者关于台儿庄战役的研究>(《 文史哲》 1994 年1 期)、章君谷〈 抗战史话:台儿庄大捷>(《 中央月刊》 6 卷11 期,民63 年9 月)、孙连仲〈 台儿庄会战>(《 传记文学》 32 卷4 期,民67 年1 月)、黎东方〈 台儿庄之战>(同上)、王仲廉〈 台儿庄战役的回忆>(同上)、萧自诚〈 台儿庄大捷忆往〉 (《 传记文学》 32 卷4 期,民67 年1 月)、侯象麟〈 第二集团军台儿庄战役实录>(同上)、何应钦〈 台儿庄战「驯与徐州会战〉 (同上)、林君长〈 台儿庄大捷>(《 军事杂志》 47 卷7 期,民68 年4 月)、章君谷〈 台儿庄大捷>(《 中央月刊》 6 卷11 期,民63 年9 月)、黄文衡〈 台儿庄大捷>(《 军事杂志》 45 卷6 期,民66 年3 月)、黎东方〈 台儿庄之战>(《 华冈文科学报》 11 期,民67 年1 月)、郭学虞<张自忠、李宗仁与台儿庄大捷〉( 《 传记文学》 31 卷5 期,民66 年11 月)、 韦永成〈 台儿庄胜利与孙运仲将军〉(《 传记文学》 38 卷3 期,民70 年3 月) 、侯象麟(参加台儿庄会•战实录>(《 中原文献》 2 卷8 期,民59 年8 月)、黎东方〈 台儿庄之战四十三周年纪念〉 (《 大成》 89 期,民70 年4 月)、唐德刚〈 台儿庄大捷的历史意义>(《 文史哲》 1993 年4 期,亦载《 传记文学》 62 卷6 期,民82 年6 月)。其它徐州会战中的战役如临沂战役有李凤鸣〈 庞炳勋张自忠两将军与临沂大捷>(《 传记文学》 32 卷6 期,民67 年6 月)、王士元(张庞二将军临沂歼敌追记>(《 山束文献》 l 卷l 期,民64 年6 月)。
6. 武汉会战(1938 年6 一10 月):有国防部史政局编印《 抗日战史一武汉会战》 (10 册,台北,民52 )、 方知今《 江汉哀歌一武汉会战纪实k 北京,团结出版社,1995 )及《 江汉风雷一武汉会战写实》(台北,日臻出版社,民84 )、张秉均(抗日战史第一期作战之研究一武汉会战× 《 三军联合月刊》 15 卷2 一7 期,民66 年4 一9 月)、林君长〈 转败为胜的关键一武汉会战〉 (《 军事杂志》 48 卷3 期,民68 年12 月)、军史研究编纂委员会(武汉会战>(载《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下册,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民75 )、蒋纬国(抗战史话:八年抗战是怎样打胜的一抗日战争关键性会战武汉会战与长沙会战之检讨>(《 中央月刊》 8 卷11 期,民65 年9 月)、刘袯龄<中日武汉会战论述>(载《中华民国史专题论文集:第一届讨论会》 ,台北,国史馆,民81 )、张振国〈 参与抗战时期武汉会战纪实〉 (《 湖北文献》 第5 一8期,民56 年10 月、57 年l 、4 、7 月)、王洸(武汉会战造船记>(同上,第5 期,民56 年10 月)、章君谷(抗战史话:保卫大武汉>(《 中央月刊》 7 卷2 期,民63 年12 月)、刘凤翰〈 武汉保卫战研究>(载《 抗战建国史研讨会论文集》 上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74)、 乐恕人〈 大武汉保卫战前后>(《 中外杂志》 10 卷3 期,民60 年9 月)、 卓文义〈 抗战初期武汉制空保卫战之研究>(《 笕桥学报》 第3 期,民55 年9 月)、黄文衡〈 武汉空战陈怀民勇撞敌机>(《 军事杂志》 45 卷7 期,民65 年4 月)、何定楝〈八年抗战保卫武汉的关键>(《 湖北文献》 40 期,民65 年7 月)、黎东方〈 武汉空城攻守战及其前后>(《 传记文学》 51 卷2 期,民76 年8 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广济战役前武汉会战战况史料选〉 (《 民国档案》 1985 年2 期)、杨维真〈蒋中正对中日武汉会战的布局-以《蒋中正总统档案》为中心的探讨〉(《中华军史学会会刊》第8期,台北,民91 )。
7. 长沙会战(第一次为1939 年9 一10 月;第二次为1941 年9 一10 月;第三次为1941 年12 一1942 年1 月):有容鉴光《 长沙三次会战》 (台北,国史棺,民79 )、国防部史政局编《 第一次长沙会战)) (台北,编者印行,民52 )、《 第二次长沙会战)) ( 3 册,同上,民55 )及《 第三次长沙会战)) ( 3 册,同上,民55 )、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编纂组编印《 长沙会战纪实)) (民29 年印行,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影印,民65 )、任光椿《 奔火大地一长沙会战)) (台北,日臻出版社,民84 )、容鉴光〈 抗日战役长沙三次大捷之研究>(《 近代中国》 77 期,民79 年6 月)及〈 对日抗战「长沙三次大捷」史述)) (同上,83 期,民80 年6 月)、李恭蔚〈 抗日战史的冲突与解释:长沙战役(1937 一1945 ) 〉(载《 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凤山,民84 )、黎东方〈 一连三次的长沙大捷>(《 传记文学》 51 卷4 期,民76 年10 月)、先高<慨话三次长沙会战大捷>(《 畅流》36卷2 期,民56 年9 月)、锺义均(长沙大捷之忆>(《 中外杂志》 10 卷4 期,民60 年10 月)、张秉均〈 抗日战史第二期作战之研究一第一次长沙会战>(《 三军联合月刊》 15 卷12 期,民67 年2 月)、(抗日战史第二期作战之研究一第二次长沙会战>(同上,16 卷8 期,民67 年10 月)及〈 抗日战史第二期作战之研究一第三次长沙会战〉( 同上,16 卷9 期,民67 年11 月)、军史研究编纂委员会(第一次长沙会战>(载《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下册,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民75 )、〈 第二次长沙会战>(同上)及〈 第三次长沙会战〉 (同上)、 胡养之〈 长沙历次会战的胜败〉 (《 古今谈》 167 期,民68 年4 月)、谢又生〈 长沙会战三次大捷之主因及其意义>(《 广东文献》 16 卷2 期,民75 年6 月)、邓文仪(长沙三捷与南岳三会>( (湖南文献》 6 卷2 期,民67 年4 月)、林振玉(长沙三战话当年>( (黄埔月刊》 309 期,民67 年1 月)、 章君谷(抗战史话:军声雷动一长沙第一次大捷〉(《 中央月刊》 7 卷5 期,民64 年3 月)、罗奇(抗日战争第一次长沙会战纪实一〝 营田之战〞 三十周年话旧>(《 陆军学术月刊》 5 卷51 期,民58 年12 月)、魏汝霖〈 抗日战争第一次长沙会战纪实>(《 湖南文献》 第4 期,民60 年4 月)及〈 第二次长沙会战纪实一民国三十年九月上旬到十月上旬〉 (同上,第5 期,民60 年8 月)、饮茶室主〈 第二次长沙会战参战记一暂八师出省增援的吉光片羽× 《 广东文献》 16 卷2 期,民75 年6 月)、林君长〈 第三次长沙会战〉 (《 军事杂志》 48 卷4 期,民69 年l 月)、黄文衡〈 第三次长沙会战大败日军〉 (同上,45 卷8 期,民65 年12 月)、陈寿恒〈 抗日战争中长沙第三次会战大捷的经过〉 (《 广东文献》 25 卷4 期,民84 年12 月)、陈沛〈 抗战第三次长沙会战:象山之役〉 (《 黄埔月刊》 299 期,民66 年3 月)、 凌冰(薛岳将军与第三次长沙大捷>(《 广束文献》 16 卷2 期,民75 年6 月)、骆志伊〈 弃守长沙军长伏法记一长沙黄沙河之战〉 (《 中外杂志》 40 卷1 期,民75 年7 月)o
以战时军事为题的论著有齐锡生〈 抗战中的军事〉( 收于许倬云、丘宏达主编《 抗战胜利的代价一抗战胜利四十周年学术论文集》 ,台北,民75 )、朱瑞月编《 国民革命建军史。第三部,八年抗战与戡乱》 (2 册,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民82 )。至于与战时军事有关的论著和资料,兹分七个子目来一一举述。
(一) 抗日战役(含事变)
以抗日战役为题的论著有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纂《 中华民国战役大事纪要:抗日战役)) (台北,编慕者印行,民51 )及《 抗日战役大事纪要)) (同上,民73 )、张秉均《 中国现代历次重要战役之研究一抗日战役述评)》(3 册,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民67 、69 、70 )、吴相湘<中国对日总体战略及若干重要会战>(载薛光前主编《 八年对日抗战中之国民政府》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民67 ;亦载《 传记文学》 51 卷1 、2 期,民76 年7 、8 月)、 张其昀〈 抗战中期的重大战役>(《 中国一周》 76 期,民40 年10 月)、国民党党史会编《 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一对日抗战时期,第二编:作战经过》(4 册,台北,编者印行,民70 )。又中国问题研究出版社编辑部编着《 历史的表白一献给抗日将士》 (台北,中国问题研究社,民85 ) ,虽非以抗日战役为题目,但全书内容以32 个主要会战及其重要战斗为主,并参酌理论界以伤亡在一千人以上作为战争要件之原则,从数以万计的游击战中筛选出67 个重要游击战斗,以表格形式附于其后;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 八年抗战史回顾》 (台北,民84 ) ,同样亦非以抗日战役史为书名,但内容却为29 个重要抗日战役的经过,这29 个战役依序为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桂南会战、枣宜会战、豫南会战、上高会战、晋南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海军长江作战、空军作战(一)、滇缅路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缅北滇西会战、豫中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豫西鄂北会战、湘西会战、空军作战(二)。
1. 关于卢(亦作〝 芦〞 )沟桥事变(1937 年7 月,即七七事变,日人亦称之为〝 支那事变〞 、〝 北支事变〞 或〝 日华事变“等): 有李云汉《 卢沟桥事变》 (台北,东大图书公司,民76 ) ,内容分五部分:九一八事变后之国难、西安事变与抗日决策、战前华北情势、由卢沟桥事变到平津沦陷、全面抗战,为该事变研究中的代表作。李氏另撰有《 卢沟桥事变发生前后》( 列为政治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三民主义学术研究专刊之四,台北,民67 年5 月)一书,并发表有〈 卢沟桥事变:第二次中日战争的开端〉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16 期,民76 年6 月)、〈 战争的起源:七七卢沟桥事变的背景〉 (载薛光前主编《 八年对日抗战中之国民政府》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民67 )、<中国对日抗战的序幕:从卢沟桥事变到平津沦陷〉 (《 近代中国》 83 期,民80 年6 月)及〈 中国对日抗战的序幕:从卢沟桥事件到平津沦陷一国民政府决定应战的过程× 载《 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明清与近代史组》 ,台北,民75 )等文。国民党党史会编印《 革命文献• 106 一107 辑:卢沟桥事变史料(上)(下)》 (2 册,台北,民75 )、 王宗仁 《 烽火惊雷一芦沟桥抗战写实》 (台北,日臻出版社,民84 )、 秦德纯〈 七七芦沟桥事变经过>(《 传记文学》 1 卷1 期,民51 年6 月)、陈在俊<日本发动芦沟桥事件的真相及其背景× 载《 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报告》 11 辑,民73 )、陈昭凯<日本军阀发动芦沟桥事件之阴谋及其内部动向〉(《 日本研究》 271 期,民76 年7 月)、张天任〈 芦沟桥事变前后日本侵华阴谋之布局>(《 革命思想》 63 卷1 期,民76 年7 月)、陈廷元(卢沟桥事变五十年的回顾>(《 军史汇刊》 18 期,民75 )、安井三吉<关于卢沟桥事件的几个问题>(载《 近百年中日关系论文集》 ,台北,民80 )、陈在俊〈 中日两国全面战争的导火线:卢沟桥、廊房、广安门事件之探讨>(载《 第三届近百年中日关系研讨会论文集》 下册,民85 年3 月)、 蒋永敬(从卢沟事变到上海彻守一据徐永昌日记的资料>(《 近代中国》 93 期,民82 年2 月)、老龙头〈 卢沟桥事变是哪一天发生的一>(《 日本(研究杂志)》 381 期,民85 年9 月)、陈在俊〈 「卢沟桥事件」日文著述的正误〉 (《 近代中国》 59 期,民76 年6 月)、戴德华(第二次世界大战肇始于宛平一为什么芦沟桥事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端>(《 近代中国》 60 期,民76 年8 月)、 魏汝霖<纪念七七卢沟桥事变谈抗日战争>(《 战史汇刊》 13 期,民70 )、秦郁彦(卢沟桥事变与蒋中正先生的开战决意( 载《 蒋中正先生与现代中国学术讨论集》 第2 册,台北,民75 )、蒋永敬〈 从七七卢沟桥事变到「八七」决定全面抗战>(《 传记文学》 57 卷2 期,民79 年8 月)、许介鳞〈 从卢沟桥事变论近卫内阁的战争责任〉 (载〈 抗战建国史研讨会论文集》 上册,台北,民74 )、魏汝霖<纪念七七芦沟桥事变谈抗日战争>( 《华学月刊》 127 期,民71 年7 月;《 战史汇刊》 13 期,民71 年12 月)、徐真健<日本人关于芦沟桥事变的几种说法>(《 中华杂志》 168 期,民66 年7 月)、光因〈 看日本人对芦沟桥事变的说法〉 (《 反 攻》 245 期,民51 年8 月)、陈继平〈 芦沟桥事变第一枪之〝 谜〞 >(《 中华杂志》 228 期,民71 年7 月)、 易君左《 芦沟桥号角》 (台北,三民书局,民62 )、陈在俊(卢沟桥畔的点火者一茂川秀和>(《 近代中国》 42 期,民73 年8 月)、李守孔〈 卢沟喋血一吉星文传>(同上,41 期,民73 年6 月)、马冯(吉星文将军与芦沟桥战役>(《 中原文献》 11 卷8 期,民68 年8 月)、吉星文(芦沟桥保卫战回忆录>(《 中国一周》 219 期,民43 年7 月)、陶希圣(七七芦沟桥事变四十年>(《 东方杂志》 复刊11 卷1 号,民66 年7 月)、陈廷元〈 卢沟桥事变五十年的回顾>(《 战史汇刊》 18 期,民76 )、魏汝霖<纪念七七卢沟桥事变谈抗日战争>(《 战史汇刊》 13 期,民70 )及〈 卢沟晓月照兴废〉 (《 中外杂志》 32 卷1 期,民71 年7 月)、近代中国杂志社〈 抗日圣战的起点一芦沟桥〉 (《 近代中国》 35 期,民72 年6 月)、 途耀东(芦沟桥点燃了民族战争的火炬>(《 综合月刊》 56 期,民62 年7 月)、 郭学虞<细说七七事变一抗日战争的序幕一为纪念七七事变三十八周年而作× 《 传记文学》27 卷1 期,民64 年7 月)、沈云龙(〝 七七〞 事变五十周年感言>(同上,51 卷1 期,民76 年7 月)、秦德纯(七七事变的经过与我方的应付>(《 中华杂志》 156 期,民65 年7 月)、郭学虞<细谈七七事变一抗日战争的序幕>(《 传记文学》 27 卷1 期,民64 年7 月)、龚德柏〈 我所知道的七七事变>(《 中华杂志》 156 期,民65 年7 月)、潘富德译〈 七七事变与华北作战评述>(《 军事杂志》 5 卷10 期,民72 年7 月)、李云汉(七七事变的的爆发与宋哲元的应付〉(《 传记文学》23卷1、2 期,民62 年7 、8月)及《 宋哲元与七七抗战》( 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民62 )、李全中〈 平津沦陷后宋哲元的抗日活动>(《 传记文学》 65 卷1 期,民83 年7 月)、明道广<日本离间宋哲元与张自忠的阴谋一为纪念七七对日抗战五十八周年而作>(《 传记文学》 67 卷1 期,民84 年7 月)、傅俊杰〈 承接并发扬「七七抗战」之伟大精神>(载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上册,台北,民74 )、谢扶雅〈 七七抗战四十周年痛言>(《 传记文学》 31 卷1 期,民66 年7 月)、崔修武(七七抗战四十周年感言>(《 山东文献》 3 卷1 期,民66 年6 月)、李云汉〈 关于七七抗战两个基本问题的观察〉 (《 中央月刊》 14 卷9 期,民71 年7 月)、龙瑛宗(回忆七七抗战〉 (《 幼狮》 391 期,民74 年7 月)、何应钦〈 七七抗战的历史评价>(《 近代中国》 第2 期,民66 年6 月;《 中国与日本》 200 期,民66 年8 月)及<纪念七七抗战的时代意义>(《 中外杂志》 38 卷2 期,民74 年8 月)、刘汝明〈 七七抗战与二十九军〉 (《 传记文学》 5 卷1 期,民53 年7 月)、顾耕野(西安事变与七七抗战>(《 东北文献》 12 卷3 期,民71 年3 月)、叶潜昭〈 无限感慨话〝 七七“> (《 浙江月刊》 16 卷7 期,民73 年7 月)、姜汉卿〈 八年抗战话七七>(《 战史汇刊》 16 期,民74 )、王志超〈 从纪念七七说起>(《 中华杂志》 169 期,民66 年8 月)、徐复观(中国人可以不纪念七七吗?> (同上,120 期,民62 年7 月)、张秉均〈 抗日战史第一期作战之研究一七七事变与平津作战× 《 三军联合月刊》 13 卷11 期,民65 年l 月)、 王正华〈 陈立夫与七七事变前后的中苏交涉〉 (《 国史馆馆刊》 复刊19 期,民84 年12 月)。
2. 「八• 一三」淞沪会战(1937 年8 一11月): 有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 抗日战史一淞沪会战》 (3 册,台北,民51 )、军史研究编纂委员会〈 淞沪会战>(载《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下册,民75 )、黎东方(淞沪会战>( 《传记文学》 41 卷2 、3 期,民71 年8 、9 月)、李君山〈 论「八一三淞沪战役」一由「抵抗交涉」政策看沪战之目的与外交之意义〉 (《 史绎》 20 期,民75 年5 月)、蒋纬国〈 抗战史话:八年抗战是怎样打胜的一抗日战争关键性会战淞沪会战与徐州会战之检讨)(《 中央月刊》 8 卷6 期,民65 年4 月)、简笙簧〈 中日淞沪会战的历史意义〉 (《 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 12 期,民69 年5 月)及(中日〝 八一三〞 淞沪会战的历史意义〉 ( (国魂》 441 期,民71 年8 月)、 王绍斋(八一三淞沪战事始末〉 (《 传记文学》 41 卷6 期,民71 年12 月)、魏汝霖〈 〝 八一三〞 淞沪会战面面观〉 (《 中外杂志》 10 卷2 期,民60 年8 月)及〈 〝 八一三〞 淞沪会战四十周年〉 (《 江苏文献》 第2 期,民66 年8 月)、曾振〈 抗战初期上海作战记事>(《 战史汇刊》 第5 期,民62 )、黄杰编着《 淞沪及豫东作战日记》 (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民73 )及《 陆军第八军淞沪抗日战史》 (同上,民64 )、 张柏亭着、黎东方注〈 八一三淞沪会战回忆>(《 传记文学》 41 卷2 期,民71 年8 月)、曾振(抗战初期上海作战记事〉 (《 战史汇刊》 第5 期,民62 年12 月)、 王东原(上海抗战与武汉会战一「浮生简述」之五〉 (《 传记文学》 49 卷2 期,民75 年8 月)' 李璜(纪淞沪抗战之民心士气)(《 大成》 第7 期,民63 年6 月)、张柏亭〈 八一三淞沪战役亲历记〉 (《 传记文学》 45 卷2 期,民73 年8 月)、陈鹏仁(吴克仁军长殉国史实一一「八一三」之役守卫松江壮烈成仁〉 (《 近代中国》 53 期,民75 年6 月)。 吕汉魂、卢克彰((八百壮士》 (台北,皇冠出版社,民65 )、杨惠敏编着((八百壮士》 (台北,编著者印行,民56 )、卢瑞海((八百壮士》 (台北,金川出版社,民65 )、虞任远编撰《 八百壮士画史)X 台北,天工书局,民65 )、 杨慧敏述、张力行译《 八百壮士与我)) (台北,博爱出版社,民59 )、陈霆锐<记八百壮士困守四行仓库〉 (《 江苏文献》 28 期,民72 年12 月)、虞瑞海〈 八百孤军守四行)(《 军事杂志》 44 卷8 期,民65 年5 月)、孙元良<四行孤军一八百壮士〉 (《 传记文学》 21 卷6 期,民61 年12 月)、王洁、孙元良、张柏亭〈 上海八百孤军纪实〉 (《 湖北文献》 42 一45 期,民66 年l 、4 、7 、10 月)、李长林〈 谢晋元与八百壮士>(《 历史月刊》 91 期,民84 年8 月)、上官百成撰述《 八百壮士与谢晋元日记》 (台北,华欣文化事业中心,民65 )、姚晓天《 上海的守护神:谢晋元传》( 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民71 )、 尹萍〈 八百壮士壮志未酬一他们撒出四行仓库以后数年的经历.比困守时还要艰苦〉 (《 综合月刊》 94 期,民65 年9 月)。 曾虚白〈 「八一三」忆往>(《 传记文学》 38 卷1 期,民70 年1 月)。
3. 南京保卫战(( 1937 年12 月,含南京大屠杀): 有李君山《 为政略殉一论抗战初期京沪地区作战》(台北,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民81 ) , 原为作者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全书除导论、结论外,共分三章:第一章为「淞沪之役:论其决策与过程」;第二章为「思考于牺牲之后:沪战之目的与检讨」;第三章为「南京战场:保卫战始末及其等待」,书末附参战部队一览表;作者以近似报告文学的形式来写严谨的学术性史着,为其一大特色,叙事中不乏深切的析论;周力行〈 沪宁抗日作战回顾〉(《 战史汇刊》 13 期,民71 年12 月)、孙宅巍 〈 大陆学术界研究南京保卫战问题述评>(《 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 15 期,民82 年3 月)、李君山〈 南京保卫战国府的决策与执行经过>(《 历史月刊》 91 期,民84 年8 月)、孙元良〈 参加南京保卫战的经过>(《 艺文志》 92 期,民62 年5 月)、曾钰宁〈南京保卫战之研析〉(军事史评论》 14 期,民96年6月)、杭立武〈 筹组南京沦陷后难民区的经过>(《 传记文学》 41 卷3 期,民71 年9 月)。
又民国二十六年(1937 ) 12 月13 日,日军进占南京后展开惨绝人寰的〝 南京大屠杀〞 ,约三十万的中国 军民惨遭杀害。这方面有国民党党史会编印《 革命文献• 108 、109 辑:日军在华翠¤一南京大屠杀(上)(下)》 (台北,民76 ) 、龙祥国际公司编《 南京一九三七》 (台北,万象图书公司,民84 )、曾根一夫着、陈惠望译《 南京大屠杀亲历记》(台北,黎明出版事业公司,民75 )、徐志耕《 南京大屠杀― 目击者证言》( 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民78 )、郭歧《 南京大屠杀》 (台北,中外图书公司,民70 )、孙宅巍《 1937 南京悲歌:日军屠城记》 (台北,台湾先智出版事业公司,民84 )。李云汉〈 有关南京大屠杀中外史料的评述〉( 载《 抗战建国史研讨会论文集》 上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74 ; 亦载《 近代中国》 62 期,民76 年12 月)、居蜜〈 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史料〉( 载许倬云、丘宏达主编《 抗战胜利的代价一抗战胜利四十周年学术讨论集》 ,台北,联合报社,民75 )、陈嘉定<日军南京大屠杀之研究〉(载许倬云、丘宏达主编《 抗战胜利的代价一抗战胜利四十周年学术论文集》 附录,台北,民75 ;亦载《 近代中国》 62 期,民76 年12 月)、 孙宅巍(论南京大屠杀的背景范畴和原因× 载《 第三届近百年中日关系研讨会论文集》 下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85 年3 月)、陈在俊〈 「南京大屠杀」实录一日本军人何以那样残暴>(《 近代中国》 101 期,民83 年6 月)、章开沅(让事实说话一贝德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 (载《 庆祝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两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册,台北,近代史学会,民85 )及〈 历史的见证一贝德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 《 历史月刊》 95 期,民84 年12 月)、藤原彰着、陈鹏仁译〈 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历史教学》 1 卷1 、2 期,民77 年7 、9 月;亦载《 日本侵华研究》 第2 、3 期,1990 年5 、8 月) 、刘凤翰〈从日本战史丛书看「南京大屠杀」〉(《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报告》20期,民88)、吴天威<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五十三周年〉 (《 传记文学》 57 卷6 期,民79 年12 月)、 李恩涵〈 南京大屠杀的事实岂容抹杀一驳日人石原慎太郎之两度狂言〉( 《 传记文学》 58 卷4 期,民80 年4 月) 、<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屠杀令问题〉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18 期,民78 年6 月)、<日本军南京大屠杀的屠杀数目问题〉(载《近代中日关系论文集》,台北,民80 )、〈 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屠杀数目与其所涉及的战争国际法问题>(《 近代中国》 86 期,民80 年12 月)、<日军南京大屠杀及其所涉及的战争国际法问题〉( 载林徐典编《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上册,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北京,中华书局,1995 )、<日军南京大屠杀所涉及的战争国际法问题〉(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20 期,民80 年6 月)及<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屠杀责任问题〉( 《 日本侵华研究》 第2 期,1990 年5 月)、陈在俊〈南京大屠杀史实之探究〉(《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报告》20辑,民88)、叶先扬〈也谈「南京大屠杀」〉(同上)、赵建民〈略谈「南京大屠杀」中的图书劫掠〉(同上)、林立〈我如何参与南京大屠杀的索赔活动〉(同上)、孙宅巍〈 南京大屠杀与尸体掩埋>( 《历史月刊》 31 期,民79 年8 月)、陈鹏仁〈日本兵在中国的屠杀纪录〉(同上)、杭立武〈 筹组南京沦陷后难民区的经过〉 (《 传记文学》 41 卷3 期,民71 年8 月)、刘述先〈 由南京大屠了杀引起的感想>(《 日本侵华研究》 第8 期,1991 年1 月)、姜国镇〈 南京大屠杀与日本从军慰 安 妇>(《 传记文学》 60 卷6 期,民81 年6 月)。俞允尧〈 历史的见证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历史月刊》 91 期,民84 年12 月)、李恩涵〈战后战胜国对南京大屠杀日本战犯的审判〉(《近代中国》122期,民86年12月)及〈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南京大屠杀日本战犯的审判〉(《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
4. 太原会战(1937 年10 一n 月):有学践学社编《 太原会战》 ( 2 册,台北,编者印行,民42 )、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 抗日战史一太原会战》 (2 册,民51 )、刘凤翰〈 论太原会战及其初期战斗一平型关作战>(《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15 期下册,民75 年12 月)、军史研究编纂委员会〈 太原会战× 载《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下册,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民7j )、林君长(太原会战〉 (《 军事杂志》 45 卷9 期,民69 年6 月)、 张同新<忻口战役评述>(载《 庆祝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两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册,台北,近代史学会,民85 )。
5. 徐州会战(1938 年3 一5 月,含台儿庄战役):有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 抗日战史一徐州会战》 (4 册,台北,民56 )、张秉均《 抗日战史第一期作战之研究一徐州会战》 (《 三军联合月刊》 14 卷12 期,民66 年2 月)、 军史研究编纂委员会〈 徐州会战〉 (载《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下册,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民75 )、林君长(徐州会战〉 (《 军事杂志》 47 卷3 期,民67 年12 月)、谭树成((抗日战史一徐州会战》( 台北,国防部史政局,民52 )、蒋建国(抗日战争徐州会战六十军台儿庄战役纪要〉 (《 云南文献》 21 期,民50 年12 月)、国史馆史料处编《 第二次中日战争各重要战役史料汇编:台儿庄会战》(台北,国史结,民73 ) ,收录有关之史料文献及口述记录,书首并附相关照片及地图等,书末附「台儿庄之役日本档案」、「台儿庄会战大事纪要」;路滔《 红土黑血一台儿庄会战写实》 (台北,日臻出版社,民84 )、侯象麟编着《 台儿庄会战实录》 (台北,编著者印行,民67 )、张玉法〈 台海两岸学者对台儿庄战役的研究X 《 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 16 期,民82 年9 月)及〈 两岸学者关于台儿庄战役的研究>(《 文史哲》 1994 年1 期)、章君谷〈 抗战史话:台儿庄大捷>(《 中央月刊》 6 卷11 期,民63 年9 月)、孙连仲〈 台儿庄会战>(《 传记文学》 32 卷4 期,民67 年1 月)、黎东方〈 台儿庄之战>(同上)、王仲廉〈 台儿庄战役的回忆>(同上)、萧自诚〈 台儿庄大捷忆往〉 (《 传记文学》 32 卷4 期,民67 年1 月)、侯象麟〈 第二集团军台儿庄战役实录>(同上)、何应钦〈 台儿庄战「驯与徐州会战〉 (同上)、林君长〈 台儿庄大捷>(《 军事杂志》 47 卷7 期,民68 年4 月)、章君谷〈 台儿庄大捷>(《 中央月刊》 6 卷11 期,民63 年9 月)、黄文衡〈 台儿庄大捷>(《 军事杂志》 45 卷6 期,民66 年3 月)、黎东方〈 台儿庄之战>(《 华冈文科学报》 11 期,民67 年1 月)、郭学虞<张自忠、李宗仁与台儿庄大捷〉( 《 传记文学》 31 卷5 期,民66 年11 月)、 韦永成〈 台儿庄胜利与孙运仲将军〉(《 传记文学》 38 卷3 期,民70 年3 月) 、侯象麟(参加台儿庄会•战实录>(《 中原文献》 2 卷8 期,民59 年8 月)、黎东方〈 台儿庄之战四十三周年纪念〉 (《 大成》 89 期,民70 年4 月)、唐德刚〈 台儿庄大捷的历史意义>(《 文史哲》 1993 年4 期,亦载《 传记文学》 62 卷6 期,民82 年6 月)。其它徐州会战中的战役如临沂战役有李凤鸣〈 庞炳勋张自忠两将军与临沂大捷>(《 传记文学》 32 卷6 期,民67 年6 月)、王士元(张庞二将军临沂歼敌追记>(《 山束文献》 l 卷l 期,民64 年6 月)。
6. 武汉会战(1938 年6 一10 月):有国防部史政局编印《 抗日战史一武汉会战》 (10 册,台北,民52 )、 方知今《 江汉哀歌一武汉会战纪实k 北京,团结出版社,1995 )及《 江汉风雷一武汉会战写实》(台北,日臻出版社,民84 )、张秉均(抗日战史第一期作战之研究一武汉会战× 《 三军联合月刊》 15 卷2 一7 期,民66 年4 一9 月)、林君长〈 转败为胜的关键一武汉会战〉 (《 军事杂志》 48 卷3 期,民68 年12 月)、军史研究编纂委员会(武汉会战>(载《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下册,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民75 )、蒋纬国(抗战史话:八年抗战是怎样打胜的一抗日战争关键性会战武汉会战与长沙会战之检讨>(《 中央月刊》 8 卷11 期,民65 年9 月)、刘袯龄<中日武汉会战论述>(载《中华民国史专题论文集:第一届讨论会》 ,台北,国史馆,民81 )、张振国〈 参与抗战时期武汉会战纪实〉 (《 湖北文献》 第5 一8期,民56 年10 月、57 年l 、4 、7 月)、王洸(武汉会战造船记>(同上,第5 期,民56 年10 月)、章君谷(抗战史话:保卫大武汉>(《 中央月刊》 7 卷2 期,民63 年12 月)、刘凤翰〈 武汉保卫战研究>(载《 抗战建国史研讨会论文集》 上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74)、 乐恕人〈 大武汉保卫战前后>(《 中外杂志》 10 卷3 期,民60 年9 月)、 卓文义〈 抗战初期武汉制空保卫战之研究>(《 笕桥学报》 第3 期,民55 年9 月)、黄文衡〈 武汉空战陈怀民勇撞敌机>(《 军事杂志》 45 卷7 期,民65 年4 月)、何定楝〈八年抗战保卫武汉的关键>(《 湖北文献》 40 期,民65 年7 月)、黎东方〈 武汉空城攻守战及其前后>(《 传记文学》 51 卷2 期,民76 年8 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广济战役前武汉会战战况史料选〉 (《 民国档案》 1985 年2 期)、杨维真〈蒋中正对中日武汉会战的布局-以《蒋中正总统档案》为中心的探讨〉(《中华军史学会会刊》第8期,台北,民91 )。
7. 长沙会战(第一次为1939 年9 一10 月;第二次为1941 年9 一10 月;第三次为1941 年12 一1942 年1 月):有容鉴光《 长沙三次会战》 (台北,国史棺,民79 )、国防部史政局编《 第一次长沙会战)) (台北,编者印行,民52 )、《 第二次长沙会战)) ( 3 册,同上,民55 )及《 第三次长沙会战)) ( 3 册,同上,民55 )、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编纂组编印《 长沙会战纪实)) (民29 年印行,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影印,民65 )、任光椿《 奔火大地一长沙会战)) (台北,日臻出版社,民84 )、容鉴光〈 抗日战役长沙三次大捷之研究>(《 近代中国》 77 期,民79 年6 月)及〈 对日抗战「长沙三次大捷」史述)) (同上,83 期,民80 年6 月)、李恭蔚〈 抗日战史的冲突与解释:长沙战役(1937 一1945 ) 〉(载《 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凤山,民84 )、黎东方〈 一连三次的长沙大捷>(《 传记文学》 51 卷4 期,民76 年10 月)、先高<慨话三次长沙会战大捷>(《 畅流》36卷2 期,民56 年9 月)、锺义均(长沙大捷之忆>(《 中外杂志》 10 卷4 期,民60 年10 月)、张秉均〈 抗日战史第二期作战之研究一第一次长沙会战>(《 三军联合月刊》 15 卷12 期,民67 年2 月)、(抗日战史第二期作战之研究一第二次长沙会战>(同上,16 卷8 期,民67 年10 月)及〈 抗日战史第二期作战之研究一第三次长沙会战〉( 同上,16 卷9 期,民67 年11 月)、军史研究编纂委员会(第一次长沙会战>(载《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下册,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民75 )、〈 第二次长沙会战>(同上)及〈 第三次长沙会战〉 (同上)、 胡养之〈 长沙历次会战的胜败〉 (《 古今谈》 167 期,民68 年4 月)、谢又生〈 长沙会战三次大捷之主因及其意义>(《 广东文献》 16 卷2 期,民75 年6 月)、邓文仪(长沙三捷与南岳三会>( (湖南文献》 6 卷2 期,民67 年4 月)、林振玉(长沙三战话当年>( (黄埔月刊》 309 期,民67 年1 月)、 章君谷(抗战史话:军声雷动一长沙第一次大捷〉(《 中央月刊》 7 卷5 期,民64 年3 月)、罗奇(抗日战争第一次长沙会战纪实一〝 营田之战〞 三十周年话旧>(《 陆军学术月刊》 5 卷51 期,民58 年12 月)、魏汝霖〈 抗日战争第一次长沙会战纪实>(《 湖南文献》 第4 期,民60 年4 月)及〈 第二次长沙会战纪实一民国三十年九月上旬到十月上旬〉 (同上,第5 期,民60 年8 月)、饮茶室主〈 第二次长沙会战参战记一暂八师出省增援的吉光片羽× 《 广东文献》 16 卷2 期,民75 年6 月)、林君长〈 第三次长沙会战〉 (《 军事杂志》 48 卷4 期,民69 年l 月)、黄文衡〈 第三次长沙会战大败日军〉 (同上,45 卷8 期,民65 年12 月)、陈寿恒〈 抗日战争中长沙第三次会战大捷的经过〉 (《 广东文献》 25 卷4 期,民84 年12 月)、陈沛〈 抗战第三次长沙会战:象山之役〉 (《 黄埔月刊》 299 期,民66 年3 月)、 凌冰(薛岳将军与第三次长沙大捷>(《 广束文献》 16 卷2 期,民75 年6 月)、骆志伊〈 弃守长沙军长伏法记一长沙黄沙河之战〉 (《 中外杂志》 40 卷1 期,民75 年7 月)o
8. 平型关战役和百团大战 :
前者是1937 年9 月,**配合国 军在山西省北部的平型关与日军打的一场伏击战;后者是1940 年9 月至12
月,**大举出动105
个团,在华北战场与日军激战三个半月;这是翠¤所极力标榜的其在抗日战争中两次最重要的大捷。关于平型关战役有李守孔<翠¤攘夺抗日战果之史实一论所谓「平型关之役」与「百团大战」〉
, (载《 孙中山先生与近代中国学术讨论集》 第4 册,台北,民74 )、程玉凤〈 平型关抗日之役真相>( 《传记文学34 卷4
期,民68 年4 月)、宋广仁〈 「平型关大捷」的评证>(《 山西文献》 17 期,民70 年l
月)、刘凤翰(论太原会战及其初期战斗一平型关作战〉(《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15 期下册,民75 年12
月)、宋广仁<「平型关大捷」的评证>(《 战史汇刊》 16 期,民73 )、简笙簧〈 第八路军与平型关战役>(《 国史馆馆刊》
复刊第2 期,民76 年6 月)、孙子和<翠¤在平型关抗日中担任的角色>(《 国魂》 428 期,民70 年7
月)、翟志成〈集体记忆与历史真实 :
「平型关大捷」的建构与解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1期,民95年5月)。关于百团大战有刘凤翰〈 论「百团大战」>(《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16 期,民76年6 月)。9. 其它会战、战役:南昌会战(1939 年3 月)有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
抗日战史一南昌会战》 (2 册,台北,民52 )、张秉均〈 抗日战史第二期作战之研究一南昌会战>(《 三军联合月刊》 15 卷9
、10 期,民66 年11 、12 月)、军史研究编纂委员会〈 南昌会战>(载《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下册,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民75 )、林君长〈 南昌会战>(《 军事杂志》 47 卷5 期,民68 年2 月)。
随枣会战(1939 年5 月)有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 抗日战史一随枣会战》 (台北,民52 )、张秉均〈 抗日战史第二期作战之研究一随枣会战>(《 三军联合月刊》 15 卷11 期,民67 年1 月)、军史研究编纂委员会〈 随枣会战>(载《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下册,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民75 )、林君长〈 随枣会战〉 (《 军事杂志》 48 卷5 期,民69 年2 月)。枣宜会战(1940 年5 一6 月)有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 抗日战史一枣宜会战》 (台北,民54 )、张秉均〈 抗日战史第二期作战之研究一枣宜会战>(《 三军联合月刊》 16 春5 期,民67 年7 月)、军史研究编纂委员会〈 枣宜会战>(载《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下册,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民75 )、石觉〈 大时代中的小故事一枣宜会战湖南歼寇记>(《 传记文学》 38 卷4 期,民70 年4 月)。上高会战(1941 年3 月,上高在江西省的西北部)有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 抗日战史一上高会战》 (台北,民55 )、军史研究编纂委员会〈 上高会战>(载《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下册,台北,民75 )。晋南会战( 1941 年5 月,亦称〝 中条山战役〞 )有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 抗日战史一晋南会战》 (台北,民55 )、张秉均〈 抗日战史第二期作战之研究一晋南会战>(《 三军联合月刊》 16 卷7 期,民67 年9 月)、军史研究编纂委员会〈 晋南会战>(载《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下册,台北,民75 )、岳骞<中条山战役>(《 山西文献》 22 期,民72 年7 月)、王天从〈 泛述晋南中条山抗日会战>(《 艺文志》 161 期,民68 年2 月)。浙赣会战(1942 年5 一8 月)有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 抗日战史一浙赣会战》 (台北,民55 )、军史研究编纂委员会〈 浙赣会战>(载《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下册,台北,民75 )、袁建禄《 八年抗战中之浙赣会战经过》 (《 浙江月刊》 9 卷11 期,民66 年10 月)、曾振<轰炸东京与浙赣战役>(《 战史汇刊》 第6 期,民64 年10 月)、裴可权〈 破坏浙赣铁路牵制日军行动〉 (《 浙江月刊》 14 卷9 期,民71 年9 月)。桂南战役(1939 年11月一1940 年2 月,含昆仑关战役)有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 抗日战史一桂南会战》 (4 册,台北,民52 )、张秉均〈 抗日战史第二期作战之研究一桂南会战>(《 三军联合月刊》 16 卷1 一3 期,民68 年3 一5 月)、军史研究编纂委员会〈 桂南会战>(载《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下册,台北,民75 )、胡春惠〈 对中日桂南会战的评价与反思>(载《 庆祝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两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册,台北,近代史学会,民85 )、陈家骥(徐庭瑶与桂南会战〉 (《 战史汇刊》 16 期,民73 )、林君长〈 桂南会战一昆仑关之反 攻〉 (《 军事杂志》 47 卷2 期,民67 年11 月)、邱子静〈 桂南会战中的昆仑关歼灭战>( 《战史汇刊》 18 期,民75 )、苏维中(抗日战争昆仑关之役纪要>(同上)、李诚毅(浴血昆仑关一鸡声马蹄录之三〉 (《 春秋》 5 卷6 期,民55 年12 月)、黄旭初〈 昆仑关血战记〉 (《 广西文献》 第2 期,民67 年9 月)、章君谷〈 血战昆仑关〉 (《 中央月刊》 7 卷6 期,民64 年4 月)。常德会战(1943 年11 一12 )有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 抗日战史一常德会战》 (2 册,台北,民57 )、刘自动《 喋血常德》 (万象周刊社,出版时地不详)、顾尚德〈 抗日战争中常德会战之检讨》 (《 三军联合月刊》 10 卷4 期,民61 年5 月)、黄铁瑚<记常德保卫战的片断〉 (《 湖南文献》 6 卷1 期,民67 年1 月)、军史研究编纂委员会〈 常德会战〉 (载《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下册,台北,民75 )、胡养之<常德会战亲历记〉 (《 艺文志》 91 期,民62 年4 月;《 湖南文献》 5 卷2 期,民66 年7 月)、郑梓湘〈 参加常德保卫战的回忆〉 (《 艺文志》 91 期,民62 年4 月)、胡公望〈 常德会战追忆〉 (《 春秋》 18 卷1 期,民62 年1 月)、徐浩然编《 常德抗日血战史》 (香港,同记印刷制盒公司,1951 ;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民63 )、罗云家〈 光耀史册的常德会战〉 (《 艺文志》 111 期,民63 年12 月;《 湖南文献》 6 卷2 期,民67 年4 月)。长衡会战(1944 年6 - 8 月)有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抗日战史一长衡会战》 (台北,民55 )、军史研究编纂委员会(长衡会战>(载(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下册,台北,民75 )、黄铁瑚〈 长衡会战中的一介走卒一八年抗战往事忆述之一章× 《 艺文志》 226 期,民73 年7 月)、倪渭卿(长沙沦陷与张德能之死>(《 传记文学》 62 卷3 期,民83 年3 月)、 林君长〈 衡阳血战四十七天>(《 军事杂志》 46 卷10 期,民67 年7 月)、黄锵《 衡阳抗战四十八天》 (台北,撰者印行,民62 ;原连载于(黄埔月刊》 307 一317 期,民66 年11 月一67 年9 月)、白天霖《 抗日圣战中的衡阳保卫战》 (台北,天工书局,民73 )及〈 衡阳保卫战战斗经过概要>( 《近代中国》 42 期,民73 年8 月)、近代中国杂志社资料室〈“衡阳保卫战”史料选辑〉 (同上)、臧肖侠〈 浴血奋战守衡阳一抗日衡阳保卫战之追忆>(《 近代中国》 42 期,民73 年8 月)、葛先才(衡阳孤军抗战史实>(《 中华杂志》 217 期,民70 年8 月;亦载《 湖北文献》 62 期,民71 年l 月)、钱江潮(〝 衡阳孤军抗战史实〞 补正>(《 湖北文献》 62 期,民71 年l 月)、刘野舟〈 衡阳保卫战四十周年忆往>(《 艺文志》 227 期,民73 年8 月)、李守孔(民国三十三年日本打通中国大陆作战之背景一美国战略之歧见与衡阳保卫战>(《 近代中国》 42 期,民73 年8 月)、容鉴光(对日抗战「衡阳血战四十七日」之研究>(《 近代中国》 78 期,民79 年8 月)、秦保民(孤城喋血记》 (台北,新万象月刊社,民67 )、胡养之〈 方先觉与衡阳保卫战>(《 艺文志》 89 期,民62 年2 月;亦载《 湖北文献》 3 卷2 期,民64 年6 月)、赵日升<日本战史所载“衡阳战役”〉 (《 湖北文献》 62 期,民71 年1 月)、唐正一〈 八年抗战忆衡阳>(《 湖南文献》 8 卷4 期,民69 年10 月)。桂柳会战(1944 年9 一12 月)有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抗日战史一桂柳作战》 (台北,民57 )、军史研究编纂委员会〈 桂柳会战>(载《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下册,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民75 )、梁家驹(桂林保卫战一并悼殉国英雄阙维雍将军>(《 广西文献》 第4 期,民68 年4 月)、徐启明(桂林西江墟战役>(同上,第1 期,民67 年5 月)。湘西会战(1945 年4 一5 月)有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抗日战史一湘西会战》 (台北,民55 )、军史研究编纂委员会〈 湘西会战>(载《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下册,台北,民75 )、林君长(湘西会战>(《 军事杂志》 48 卷8 期,民69 年5 月)。至于滇缅作战(1942 一1945 年):有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 抗日战史一缅北及滇西之作战》(3 册,台北,民57 )、 罗曼《 蓝鹰兵团:中国远征军缅印血战记》 (台北,星光出版社,民63 )、 古风编着《中国远征军》 (台南,王家出版社,民59 )、郭绍仪编着《青年远征军志略》(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民76 )、邱中岳着、邱峻天编辑《 远征~第一篇‘义援英缅》 (台北,撰者印行,民80 )、 赵学渊《 缅战回忆录》 (台北,撰者印行,民49 )、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纂《 缅北远征作战》 (台北,编纂者印行,民52 )、实践学社编印《 缅甸战役阿哈布攻势持久之研究》 (出版时地不详)、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 抗日战史一滇缅路之作战》 (台北,民55 )、 孙克刚《 中国 军魂:孙立人将军缅甸作战实录X 民35 年初版;台北,台湾学生书局,民82 年3 版)、锺强编《 龙陵战史:对日抗战滇西反 攻作战》 (台北,国防部史政缟译局,民66 )、黄杰《 滇西作战日记》 (同上,民71 )。张建昌(国 军抗战最光荣的一役:滇缅之战>(《 中外杂志)26 卷4 一6 期,民68 年10 一12 月)、曾振(我抗战期问滇缅路作战之评论>(《 战史汇刊)14 期,民71 )、军史研究编纂委员会〈 缅北与滇西作战>(载《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下册,台北,民75 )、尹骏〈 远征军的震撼>( 《中外杂志》 39 卷5 期,民75 年5 月)、吴圳义〈 抗战后期中国 军队入缅参战问题>(载《 孙中山先生与近代中国学术讨论集》 第4 册,台北,民74 ;亦载《 近代中国》 77 期,民79 年6 月)、刘凤翰〈国 军入缅作战研析〉(《中华军史学会会刊》第3期,民86 年12月)、尹骏<国 军远征缅甸记〉 (《 中外杂志》 24 卷6 期、25 卷l 期,民67 年12 月、68 年1 月)、刘建章、李珍<国 军印缅血战记〉 (同上,30 卷3 、4 期,民70 年9 、10 月)、罗曼〈 国 军远征印缅史话〉 (《 艺文志》 172 期,民69 年1 月)、许瑜芳<国 军远征缅甸的一段珍贵的历程〉 (同上,165 期,民68 年6 月)、褚问鹃〈 罗卓英扬威域外一从东战场到印缅〉 (《 中外杂志》 16 卷6 期、]7 卷1 期,民63 年12 月、64 年l 月)、尹骏〈 喋血缅甸扬国威>(《中央月刊》 13 卷8 期,民70 年6 月)、李如初〈 远征缅甸的回忆>(《 湖南文献》 10 卷2 期,民71 年4 月)、张葛天(国 军援缅战役的检讨>( (战史汇刊》 20 期,民77 )及〈 缅甸征战琐忆>(《 中外杂志》 38 卷1 期,民74 年7 月)、罗曼<缅北首战扬军威>(《 艺文志》 155 期,民67 年8 月)、尹骏〈 缅甸仁安羌油田血战大捷记一记中国远征军名震全球解救英军之役>(《 传记文学》 41 卷6 期,民71 年12 月)及〈 仁安羌油田血战救英军>(《 艺文志》 168 期,民68 年9 月)、陈洪纲〈 抗日战史一缅甸仁安羌解围战斗× 《 陆军学术月刊》 8 卷82 期,民61 年7 月)、孙蔚民〈 远征缅甸救英军记>(《 中外杂志》 34 卷6 期、35 卷1 期,民72 年12 月、73 年1 月)、陈洪纲〈 抗日战史一奇袭瓦鲁班〉 (《 陆军学术月刊》 8 卷78 期,民61 年3 月)、罗曼〈 密支那夜战的经验教训>(《 黄埔月刊》 278 期,民64 年6 月)、乐恕人〈 「中国入缅远征军」的败退〉 (《 传记文学》 40 卷4 期,民71 年4 月)、陈洪纲〈 抗日战史一驰援缅甸作战及转进印度纪实>(《 陆军学术月刊》 9 卷88 期,民62 年1 月)、尹骏<中国远征军参加德里丰军阅兵大典纪实× 《 传记文学》 39 卷4 期,民79 年10 月)、关儒<阙汉骞与腾冲歼灭战>(《 中外杂志》 32 卷6 期、36 卷l 期,民71 年12 月、72 年l 月)、杨纳福〈 抗日战争中腾冲反 攻作战之回忆〉 (《 战史汇刊》 17 期,民74 )、 黄杰(强渡怒江鏖战滇缅一抗日战争中反 攻滇西战役经过〉 (《 艺文志》 187 期,民70 年4 月)及<白刃交兮宝刀折一淞沪与滇西战役的回忆〉 (《 中央月刊》 9 卷9 期,民66 年7 月)、沈仪永〈 慨话远征军滇西反 攻〉 (《 畅流》 36 卷7 期,民56 年11 月)、张建昌(滇西反 攻日寇作战忆述〉 (《 战史汇刊》 第8 期,民66 )、申庆璧〈 怒江西岸松山攻克纪略〉 (《 云南文献》 第2 期,民61 年12 月)、尹骏(远征军印度扬威记〉 (《 艺文志》 169 期,民68 年10 月)、姚鹏飞<中国驻印军反 攻缅甸史〉 (《 春秋》 24 卷1 一6 期、25 卷l 期,民65 年l 一7 月)、丁作韶(孙立人将军反 攻缅甸的教训X 《 反 攻半月刊》 38 期,民40 年6 月)、姚盛斋〈 抗日战争缅北反 攻作战述评〉 (《 陆军学术月刊》 15 卷168 、169 期,民68 年9 、10 月)、 何福祥《 野人山余生记》 (台北,联邦出版公司,民73 )、林君长〈 反 攻缅北一大战野人山〉 (《 军事杂志》 47 卷1 期,民67 年10 月)、许瑜芳(横越野人山〉 (《 艺文志》 180 期,民69 年9 月)、Chi Hsi 一sheng (齐锡生), " The Burma Cam - paign and General Stilwell , 5 Approach to China . " (《 美国研究》 13 卷3 期,民72 年9 月)、黄文衡〈 打通中印公路滇缅国 军会师芒友>(《 军事杂志》 45 卷4 期,民66 年1 月)、陈本昌〈 滇越泰缅战时往事>(《 中外杂志》 27 卷3 期,民69 年3 月)、齐武〈 戴安澜扬威缅甸>(《 浙江月刊》 8 卷4 期,民65 年4 月):林君长<国 军装甲兵远征缅甸〉《 陆军学术月刊》 14 卷150 期,民67 年3 月)、诸葛贤〈 印缅战场森地地区步战炮协同作战之经验教训>(《 陆军学术月刊》 12 卷126 期,民65 年3 月)。此外如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抗日战史一豫南会战》 (2 册,台北,民54 )、张秉均〈 抗日战史第二期作战之研究一豫南会战× 《 三军联合月刊》 16 卷6 期,民67 年8 月)及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 抗日战史一豫西鄂北会战)) (台北,民55 )、王仲廉、黄润生〈 抗战末期豫西鄂北会战一西峡口之役>(《 中华杂志》 229 期,民71 年8 月)、于祖忠〈 西峡口战役的小故事>(《 中华杂志》 229 期,民71 年8 月)、军史研究编纂委员会〈 豫西鄂北会战>(载《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下册,台北,民75 )。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 抗日战史一豫中会战》 (6 册,台北,民56 )、军史研究编纂委员会〈 豫中会战>(载《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下册,台北,民75 )、王天从<泛述豫中抗日洛阳大战之役〉 (《 艺文志》 162 期,民68 年3 月)、 程玉凤〈 抗战初期黄河决口的经过>(《 艺文志》 180 期,民69 年9 月)、 符治孙〈 抗战期问黄河决口纪实〉 (《 战史汇刊》 14 期,民71 年12 月)、魏汝霖〈 抗战期问黄河决口纪实>(《 中原文献》 4 卷3 期,民61 年3 月)及〈 抗战时期黄河决口真相〉 (《 中外杂志》 26 卷4 期,民68 年10 月)。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抗日战史一鄂西会战》 (2 册,台北,民55 )、军史研究编纂委员会<鄂西会战〉 (载《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下册,台北,民75 ) 。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 抗日战史一平绥铁路沿线之作战》 (台北,民51 )、张秉均(抗日战史第一期作战之研究一平绥铁路东段之作战× 《 三军联合月刊》 13 卷12 期,民65 年2 月)、张秉均<抗日战史第一期作战之研究一晋北作战〉 (《 三军联合月刊》 14 卷2 期,民65 年4 月)、王天从(泛述晋北抗日战争〉 (《 艺文志》 160 期,民68 年1 月)、林君长〈 抗战初期的平津作战〉 (《 军事杂志》 48 卷11 期,民69 年8 月)。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抗日战史一平汉铁路沿线之作战〉 (台北,民51 》、《抗日战史一津浦铁路北段沿线之作战》 (同上)、《抗日战史一垣原运河间黄河两岸之会战》 (2 册,同上,民56 )、《 抗日战史一闽粤边区之作战》 (2 册,同上,民52 )、《抗日战史一湘粤赣边之作战)) (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民55 )、《 抗日战史一鲁苏游击战》 (同上)、《 抗日战史一冀察游击战》 (同上)《抗日战史一晋绥游击战》 (3 册,民57 )及《 抗日战史一各地游击战》 (5 册,同上)。李凤呜〈 津浦路北段的沧州之战>(《 河北平津文献》 第9 期,民72 年2 月)、李天明(李曾伯收复襄阳之役>(《 中华文化复兴月刊》 18 卷3 期,民74 年3 月)、张国柱〈 抗战初期察省战役纪实× 《 察哈尔文献》 9 、10 期,民70 年7 月、71 年2 月)、隋永请〈 唠山鏖战记〉 (《 山东文献》 10 卷3 期,民73 年12 月)、赵书堂〈 高芳先将军唠山抗战纪实〉 ( (同上,4 卷2 一4 期,民67 年9 、12 月、65 年3 月)。李恩涵〈 抗战期间日军在华北的「三光作战」翠¤>(载《 中华民国史专题论文集:第三届讨论会》 ,台北,国史馆,民85 )、〈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对晋东、冀西、冀中的「三光作战」>(《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22 期下册,民81 年6 月)、〈 日军在山东的「扫荡战」与「三光作战」(1937 - 1945 ) > (同上,24 期下册,民54 年。月)、〈 日军对晋东南、冀南、鲁西的「三光作战」>(载《 第三届近百年中日关系研讨会论文集》 下册,台北,民85 )及《战时日本贩毒与「三光作战」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张其昀(抗战中期的重大战役>(《 中国一周》 76 期,民40 年10 月)、石觉〈 抗战期中鄂北攻势作战>(《 广西文献》 15 期,民71 年l 月)及〈 简述民国二十八年冬鄂北攻势>(《 传记文学》 39 卷4 期,民70 年4 月)、张深泽〈 抗战期中粤北第一次大捷牛背脊丹竹坑之役回忆>(《 广东文献》 5 卷3 期,民64 年12 月)、青韬〈 抗战述闻一粤北大捷>(同上,l 卷4 期,民60 年12 月)、丘岳宋等编《 海南抗战纪要》 (台北,海南抗战三十周年纪念会,民60 )、丘岳宋〈 我在海南抗日的回忆× 《 台湾风物》 15 卷5 期,民54 年12 月)、林贵杰〈 我在海南岛参加抗日>(《 中央月刊》 9 卷9 期,民66 年7 月)、王梓良编《 浙西抗战纪略》(台北,中国文献社,民55 )、侯畅<浙西对日抗战与游击战〉 (《 东方杂志》 复刊8 卷2 号,民63 年8 月)、金普森<论浙江省区的抗战〉 (载《 庆祝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两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下册,台北,近代史学会,民85 )、王菲林编、张其中指导《 陆军第六十四军抗战戡乱经过纪要》 (台北,民71 )、林君长(桂柳反 攻〉 (《 军事杂志》 47 卷s 期,民68 年5 月)、丁昌周〈 浙南突围记〉 (《 浙江月刊》 6 卷8 一12 期,民63 年8 一12 月)、 张放(滕县浴血记>(《 中央月刊》 8 卷7 期,民65 年5 月)、张克恭(晋南三角地带抗日游击战的回忆× 《 山西文献》 11 期,民67 年l 月)、孔佑国(回顾浙境国 军游击战>(《 浙江月刊》 ]4 卷2 期,民7 ]年2 月)、侯畅〈 抗战回忆一〝 八一三〞 与浙西游击战>(《 中外杂志》 18 卷2 期,民64 年8 月)、〈 抗战初期的浙西游击战>(《 艺文志》 第2 期,民54 年11 月)及〈 浙西对日抗战与游击战>(《 束方杂志》 复刊8 卷2 号,民63 年8 月)、李先良〈 劳山仙境忆游击〉( 《 中外杂志》 20 卷2 、3 期,民65 年8 • 9 月)、张儒和〈 鲁西游击与反游击〉 (同上,33 卷5 期,民72 年5 月)、李先良〈 鲁东游击夜行军一八年抗战鲁东历险记〉 (同上,24 卷5 期,民67 年11 月)、吕实强〈试论抗战时期胶东地区的游击队—国共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 中华军史学会会刊》 第6期,民 90年 8月 )、王天从〈 游击黄泛,陷敌泥淳一忆述苑塞抗日之役〉 (《 艺文志》 120 期,民64 年9 月)、柳际明〈 宜当战区对日交通阻塞战>(《 战史汇刊》 第2 期,民59 )。
随枣会战(1939 年5 月)有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 抗日战史一随枣会战》 (台北,民52 )、张秉均〈 抗日战史第二期作战之研究一随枣会战>(《 三军联合月刊》 15 卷11 期,民67 年1 月)、军史研究编纂委员会〈 随枣会战>(载《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下册,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民75 )、林君长〈 随枣会战〉 (《 军事杂志》 48 卷5 期,民69 年2 月)。枣宜会战(1940 年5 一6 月)有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 抗日战史一枣宜会战》 (台北,民54 )、张秉均〈 抗日战史第二期作战之研究一枣宜会战>(《 三军联合月刊》 16 春5 期,民67 年7 月)、军史研究编纂委员会〈 枣宜会战>(载《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下册,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民75 )、石觉〈 大时代中的小故事一枣宜会战湖南歼寇记>(《 传记文学》 38 卷4 期,民70 年4 月)。上高会战(1941 年3 月,上高在江西省的西北部)有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 抗日战史一上高会战》 (台北,民55 )、军史研究编纂委员会〈 上高会战>(载《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下册,台北,民75 )。晋南会战( 1941 年5 月,亦称〝 中条山战役〞 )有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 抗日战史一晋南会战》 (台北,民55 )、张秉均〈 抗日战史第二期作战之研究一晋南会战>(《 三军联合月刊》 16 卷7 期,民67 年9 月)、军史研究编纂委员会〈 晋南会战>(载《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下册,台北,民75 )、岳骞<中条山战役>(《 山西文献》 22 期,民72 年7 月)、王天从〈 泛述晋南中条山抗日会战>(《 艺文志》 161 期,民68 年2 月)。浙赣会战(1942 年5 一8 月)有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 抗日战史一浙赣会战》 (台北,民55 )、军史研究编纂委员会〈 浙赣会战>(载《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下册,台北,民75 )、袁建禄《 八年抗战中之浙赣会战经过》 (《 浙江月刊》 9 卷11 期,民66 年10 月)、曾振<轰炸东京与浙赣战役>(《 战史汇刊》 第6 期,民64 年10 月)、裴可权〈 破坏浙赣铁路牵制日军行动〉 (《 浙江月刊》 14 卷9 期,民71 年9 月)。桂南战役(1939 年11月一1940 年2 月,含昆仑关战役)有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 抗日战史一桂南会战》 (4 册,台北,民52 )、张秉均〈 抗日战史第二期作战之研究一桂南会战>(《 三军联合月刊》 16 卷1 一3 期,民68 年3 一5 月)、军史研究编纂委员会〈 桂南会战>(载《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下册,台北,民75 )、胡春惠〈 对中日桂南会战的评价与反思>(载《 庆祝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两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册,台北,近代史学会,民85 )、陈家骥(徐庭瑶与桂南会战〉 (《 战史汇刊》 16 期,民73 )、林君长〈 桂南会战一昆仑关之反 攻〉 (《 军事杂志》 47 卷2 期,民67 年11 月)、邱子静〈 桂南会战中的昆仑关歼灭战>( 《战史汇刊》 18 期,民75 )、苏维中(抗日战争昆仑关之役纪要>(同上)、李诚毅(浴血昆仑关一鸡声马蹄录之三〉 (《 春秋》 5 卷6 期,民55 年12 月)、黄旭初〈 昆仑关血战记〉 (《 广西文献》 第2 期,民67 年9 月)、章君谷〈 血战昆仑关〉 (《 中央月刊》 7 卷6 期,民64 年4 月)。常德会战(1943 年11 一12 )有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 抗日战史一常德会战》 (2 册,台北,民57 )、刘自动《 喋血常德》 (万象周刊社,出版时地不详)、顾尚德〈 抗日战争中常德会战之检讨》 (《 三军联合月刊》 10 卷4 期,民61 年5 月)、黄铁瑚<记常德保卫战的片断〉 (《 湖南文献》 6 卷1 期,民67 年1 月)、军史研究编纂委员会〈 常德会战〉 (载《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下册,台北,民75 )、胡养之<常德会战亲历记〉 (《 艺文志》 91 期,民62 年4 月;《 湖南文献》 5 卷2 期,民66 年7 月)、郑梓湘〈 参加常德保卫战的回忆〉 (《 艺文志》 91 期,民62 年4 月)、胡公望〈 常德会战追忆〉 (《 春秋》 18 卷1 期,民62 年1 月)、徐浩然编《 常德抗日血战史》 (香港,同记印刷制盒公司,1951 ;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民63 )、罗云家〈 光耀史册的常德会战〉 (《 艺文志》 111 期,民63 年12 月;《 湖南文献》 6 卷2 期,民67 年4 月)。长衡会战(1944 年6 - 8 月)有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抗日战史一长衡会战》 (台北,民55 )、军史研究编纂委员会(长衡会战>(载(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下册,台北,民75 )、黄铁瑚〈 长衡会战中的一介走卒一八年抗战往事忆述之一章× 《 艺文志》 226 期,民73 年7 月)、倪渭卿(长沙沦陷与张德能之死>(《 传记文学》 62 卷3 期,民83 年3 月)、 林君长〈 衡阳血战四十七天>(《 军事杂志》 46 卷10 期,民67 年7 月)、黄锵《 衡阳抗战四十八天》 (台北,撰者印行,民62 ;原连载于(黄埔月刊》 307 一317 期,民66 年11 月一67 年9 月)、白天霖《 抗日圣战中的衡阳保卫战》 (台北,天工书局,民73 )及〈 衡阳保卫战战斗经过概要>( 《近代中国》 42 期,民73 年8 月)、近代中国杂志社资料室〈“衡阳保卫战”史料选辑〉 (同上)、臧肖侠〈 浴血奋战守衡阳一抗日衡阳保卫战之追忆>(《 近代中国》 42 期,民73 年8 月)、葛先才(衡阳孤军抗战史实>(《 中华杂志》 217 期,民70 年8 月;亦载《 湖北文献》 62 期,民71 年l 月)、钱江潮(〝 衡阳孤军抗战史实〞 补正>(《 湖北文献》 62 期,民71 年l 月)、刘野舟〈 衡阳保卫战四十周年忆往>(《 艺文志》 227 期,民73 年8 月)、李守孔(民国三十三年日本打通中国大陆作战之背景一美国战略之歧见与衡阳保卫战>(《 近代中国》 42 期,民73 年8 月)、容鉴光(对日抗战「衡阳血战四十七日」之研究>(《 近代中国》 78 期,民79 年8 月)、秦保民(孤城喋血记》 (台北,新万象月刊社,民67 )、胡养之〈 方先觉与衡阳保卫战>(《 艺文志》 89 期,民62 年2 月;亦载《 湖北文献》 3 卷2 期,民64 年6 月)、赵日升<日本战史所载“衡阳战役”〉 (《 湖北文献》 62 期,民71 年1 月)、唐正一〈 八年抗战忆衡阳>(《 湖南文献》 8 卷4 期,民69 年10 月)。桂柳会战(1944 年9 一12 月)有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抗日战史一桂柳作战》 (台北,民57 )、军史研究编纂委员会〈 桂柳会战>(载《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下册,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民75 )、梁家驹(桂林保卫战一并悼殉国英雄阙维雍将军>(《 广西文献》 第4 期,民68 年4 月)、徐启明(桂林西江墟战役>(同上,第1 期,民67 年5 月)。湘西会战(1945 年4 一5 月)有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抗日战史一湘西会战》 (台北,民55 )、军史研究编纂委员会〈 湘西会战>(载《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下册,台北,民75 )、林君长(湘西会战>(《 军事杂志》 48 卷8 期,民69 年5 月)。至于滇缅作战(1942 一1945 年):有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 抗日战史一缅北及滇西之作战》(3 册,台北,民57 )、 罗曼《 蓝鹰兵团:中国远征军缅印血战记》 (台北,星光出版社,民63 )、 古风编着《中国远征军》 (台南,王家出版社,民59 )、郭绍仪编着《青年远征军志略》(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民76 )、邱中岳着、邱峻天编辑《 远征~第一篇‘义援英缅》 (台北,撰者印行,民80 )、 赵学渊《 缅战回忆录》 (台北,撰者印行,民49 )、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纂《 缅北远征作战》 (台北,编纂者印行,民52 )、实践学社编印《 缅甸战役阿哈布攻势持久之研究》 (出版时地不详)、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 抗日战史一滇缅路之作战》 (台北,民55 )、 孙克刚《 中国 军魂:孙立人将军缅甸作战实录X 民35 年初版;台北,台湾学生书局,民82 年3 版)、锺强编《 龙陵战史:对日抗战滇西反 攻作战》 (台北,国防部史政缟译局,民66 )、黄杰《 滇西作战日记》 (同上,民71 )。张建昌(国 军抗战最光荣的一役:滇缅之战>(《 中外杂志)26 卷4 一6 期,民68 年10 一12 月)、曾振(我抗战期问滇缅路作战之评论>(《 战史汇刊)14 期,民71 )、军史研究编纂委员会〈 缅北与滇西作战>(载《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下册,台北,民75 )、尹骏〈 远征军的震撼>( 《中外杂志》 39 卷5 期,民75 年5 月)、吴圳义〈 抗战后期中国 军队入缅参战问题>(载《 孙中山先生与近代中国学术讨论集》 第4 册,台北,民74 ;亦载《 近代中国》 77 期,民79 年6 月)、刘凤翰〈国 军入缅作战研析〉(《中华军史学会会刊》第3期,民86 年12月)、尹骏<国 军远征缅甸记〉 (《 中外杂志》 24 卷6 期、25 卷l 期,民67 年12 月、68 年1 月)、刘建章、李珍<国 军印缅血战记〉 (同上,30 卷3 、4 期,民70 年9 、10 月)、罗曼〈 国 军远征印缅史话〉 (《 艺文志》 172 期,民69 年1 月)、许瑜芳<国 军远征缅甸的一段珍贵的历程〉 (同上,165 期,民68 年6 月)、褚问鹃〈 罗卓英扬威域外一从东战场到印缅〉 (《 中外杂志》 16 卷6 期、]7 卷1 期,民63 年12 月、64 年l 月)、尹骏〈 喋血缅甸扬国威>(《中央月刊》 13 卷8 期,民70 年6 月)、李如初〈 远征缅甸的回忆>(《 湖南文献》 10 卷2 期,民71 年4 月)、张葛天(国 军援缅战役的检讨>( (战史汇刊》 20 期,民77 )及〈 缅甸征战琐忆>(《 中外杂志》 38 卷1 期,民74 年7 月)、罗曼<缅北首战扬军威>(《 艺文志》 155 期,民67 年8 月)、尹骏〈 缅甸仁安羌油田血战大捷记一记中国远征军名震全球解救英军之役>(《 传记文学》 41 卷6 期,民71 年12 月)及〈 仁安羌油田血战救英军>(《 艺文志》 168 期,民68 年9 月)、陈洪纲〈 抗日战史一缅甸仁安羌解围战斗× 《 陆军学术月刊》 8 卷82 期,民61 年7 月)、孙蔚民〈 远征缅甸救英军记>(《 中外杂志》 34 卷6 期、35 卷1 期,民72 年12 月、73 年1 月)、陈洪纲〈 抗日战史一奇袭瓦鲁班〉 (《 陆军学术月刊》 8 卷78 期,民61 年3 月)、罗曼〈 密支那夜战的经验教训>(《 黄埔月刊》 278 期,民64 年6 月)、乐恕人〈 「中国入缅远征军」的败退〉 (《 传记文学》 40 卷4 期,民71 年4 月)、陈洪纲〈 抗日战史一驰援缅甸作战及转进印度纪实>(《 陆军学术月刊》 9 卷88 期,民62 年1 月)、尹骏<中国远征军参加德里丰军阅兵大典纪实× 《 传记文学》 39 卷4 期,民79 年10 月)、关儒<阙汉骞与腾冲歼灭战>(《 中外杂志》 32 卷6 期、36 卷l 期,民71 年12 月、72 年l 月)、杨纳福〈 抗日战争中腾冲反 攻作战之回忆〉 (《 战史汇刊》 17 期,民74 )、 黄杰(强渡怒江鏖战滇缅一抗日战争中反 攻滇西战役经过〉 (《 艺文志》 187 期,民70 年4 月)及<白刃交兮宝刀折一淞沪与滇西战役的回忆〉 (《 中央月刊》 9 卷9 期,民66 年7 月)、沈仪永〈 慨话远征军滇西反 攻〉 (《 畅流》 36 卷7 期,民56 年11 月)、张建昌(滇西反 攻日寇作战忆述〉 (《 战史汇刊》 第8 期,民66 )、申庆璧〈 怒江西岸松山攻克纪略〉 (《 云南文献》 第2 期,民61 年12 月)、尹骏(远征军印度扬威记〉 (《 艺文志》 169 期,民68 年10 月)、姚鹏飞<中国驻印军反 攻缅甸史〉 (《 春秋》 24 卷1 一6 期、25 卷l 期,民65 年l 一7 月)、丁作韶(孙立人将军反 攻缅甸的教训X 《 反 攻半月刊》 38 期,民40 年6 月)、姚盛斋〈 抗日战争缅北反 攻作战述评〉 (《 陆军学术月刊》 15 卷168 、169 期,民68 年9 、10 月)、 何福祥《 野人山余生记》 (台北,联邦出版公司,民73 )、林君长〈 反 攻缅北一大战野人山〉 (《 军事杂志》 47 卷1 期,民67 年10 月)、许瑜芳(横越野人山〉 (《 艺文志》 180 期,民69 年9 月)、Chi Hsi 一sheng (齐锡生), " The Burma Cam - paign and General Stilwell , 5 Approach to China . " (《 美国研究》 13 卷3 期,民72 年9 月)、黄文衡〈 打通中印公路滇缅国 军会师芒友>(《 军事杂志》 45 卷4 期,民66 年1 月)、陈本昌〈 滇越泰缅战时往事>(《 中外杂志》 27 卷3 期,民69 年3 月)、齐武〈 戴安澜扬威缅甸>(《 浙江月刊》 8 卷4 期,民65 年4 月):林君长<国 军装甲兵远征缅甸〉《 陆军学术月刊》 14 卷150 期,民67 年3 月)、诸葛贤〈 印缅战场森地地区步战炮协同作战之经验教训>(《 陆军学术月刊》 12 卷126 期,民65 年3 月)。此外如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抗日战史一豫南会战》 (2 册,台北,民54 )、张秉均〈 抗日战史第二期作战之研究一豫南会战× 《 三军联合月刊》 16 卷6 期,民67 年8 月)及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 抗日战史一豫西鄂北会战)) (台北,民55 )、王仲廉、黄润生〈 抗战末期豫西鄂北会战一西峡口之役>(《 中华杂志》 229 期,民71 年8 月)、于祖忠〈 西峡口战役的小故事>(《 中华杂志》 229 期,民71 年8 月)、军史研究编纂委员会〈 豫西鄂北会战>(载《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下册,台北,民75 )。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 抗日战史一豫中会战》 (6 册,台北,民56 )、军史研究编纂委员会〈 豫中会战>(载《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下册,台北,民75 )、王天从<泛述豫中抗日洛阳大战之役〉 (《 艺文志》 162 期,民68 年3 月)、 程玉凤〈 抗战初期黄河决口的经过>(《 艺文志》 180 期,民69 年9 月)、 符治孙〈 抗战期问黄河决口纪实〉 (《 战史汇刊》 14 期,民71 年12 月)、魏汝霖〈 抗战期问黄河决口纪实>(《 中原文献》 4 卷3 期,民61 年3 月)及〈 抗战时期黄河决口真相〉 (《 中外杂志》 26 卷4 期,民68 年10 月)。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抗日战史一鄂西会战》 (2 册,台北,民55 )、军史研究编纂委员会<鄂西会战〉 (载《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下册,台北,民75 ) 。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 抗日战史一平绥铁路沿线之作战》 (台北,民51 )、张秉均(抗日战史第一期作战之研究一平绥铁路东段之作战× 《 三军联合月刊》 13 卷12 期,民65 年2 月)、张秉均<抗日战史第一期作战之研究一晋北作战〉 (《 三军联合月刊》 14 卷2 期,民65 年4 月)、王天从(泛述晋北抗日战争〉 (《 艺文志》 160 期,民68 年1 月)、林君长〈 抗战初期的平津作战〉 (《 军事杂志》 48 卷11 期,民69 年8 月)。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抗日战史一平汉铁路沿线之作战〉 (台北,民51 》、《抗日战史一津浦铁路北段沿线之作战》 (同上)、《抗日战史一垣原运河间黄河两岸之会战》 (2 册,同上,民56 )、《 抗日战史一闽粤边区之作战》 (2 册,同上,民52 )、《抗日战史一湘粤赣边之作战)) (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民55 )、《 抗日战史一鲁苏游击战》 (同上)、《 抗日战史一冀察游击战》 (同上)《抗日战史一晋绥游击战》 (3 册,民57 )及《 抗日战史一各地游击战》 (5 册,同上)。李凤呜〈 津浦路北段的沧州之战>(《 河北平津文献》 第9 期,民72 年2 月)、李天明(李曾伯收复襄阳之役>(《 中华文化复兴月刊》 18 卷3 期,民74 年3 月)、张国柱〈 抗战初期察省战役纪实× 《 察哈尔文献》 9 、10 期,民70 年7 月、71 年2 月)、隋永请〈 唠山鏖战记〉 (《 山东文献》 10 卷3 期,民73 年12 月)、赵书堂〈 高芳先将军唠山抗战纪实〉 ( (同上,4 卷2 一4 期,民67 年9 、12 月、65 年3 月)。李恩涵〈 抗战期间日军在华北的「三光作战」翠¤>(载《 中华民国史专题论文集:第三届讨论会》 ,台北,国史馆,民85 )、〈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对晋东、冀西、冀中的「三光作战」>(《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22 期下册,民81 年6 月)、〈 日军在山东的「扫荡战」与「三光作战」(1937 - 1945 ) > (同上,24 期下册,民54 年。月)、〈 日军对晋东南、冀南、鲁西的「三光作战」>(载《 第三届近百年中日关系研讨会论文集》 下册,台北,民85 )及《战时日本贩毒与「三光作战」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张其昀(抗战中期的重大战役>(《 中国一周》 76 期,民40 年10 月)、石觉〈 抗战期中鄂北攻势作战>(《 广西文献》 15 期,民71 年l 月)及〈 简述民国二十八年冬鄂北攻势>(《 传记文学》 39 卷4 期,民70 年4 月)、张深泽〈 抗战期中粤北第一次大捷牛背脊丹竹坑之役回忆>(《 广东文献》 5 卷3 期,民64 年12 月)、青韬〈 抗战述闻一粤北大捷>(同上,l 卷4 期,民60 年12 月)、丘岳宋等编《 海南抗战纪要》 (台北,海南抗战三十周年纪念会,民60 )、丘岳宋〈 我在海南抗日的回忆× 《 台湾风物》 15 卷5 期,民54 年12 月)、林贵杰〈 我在海南岛参加抗日>(《 中央月刊》 9 卷9 期,民66 年7 月)、王梓良编《 浙西抗战纪略》(台北,中国文献社,民55 )、侯畅<浙西对日抗战与游击战〉 (《 东方杂志》 复刊8 卷2 号,民63 年8 月)、金普森<论浙江省区的抗战〉 (载《 庆祝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两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下册,台北,近代史学会,民85 )、王菲林编、张其中指导《 陆军第六十四军抗战戡乱经过纪要》 (台北,民71 )、林君长(桂柳反 攻〉 (《 军事杂志》 47 卷s 期,民68 年5 月)、丁昌周〈 浙南突围记〉 (《 浙江月刊》 6 卷8 一12 期,民63 年8 一12 月)、 张放(滕县浴血记>(《 中央月刊》 8 卷7 期,民65 年5 月)、张克恭(晋南三角地带抗日游击战的回忆× 《 山西文献》 11 期,民67 年l 月)、孔佑国(回顾浙境国 军游击战>(《 浙江月刊》 ]4 卷2 期,民7 ]年2 月)、侯畅〈 抗战回忆一〝 八一三〞 与浙西游击战>(《 中外杂志》 18 卷2 期,民64 年8 月)、〈 抗战初期的浙西游击战>(《 艺文志》 第2 期,民54 年11 月)及〈 浙西对日抗战与游击战>(《 束方杂志》 复刊8 卷2 号,民63 年8 月)、李先良〈 劳山仙境忆游击〉( 《 中外杂志》 20 卷2 、3 期,民65 年8 • 9 月)、张儒和〈 鲁西游击与反游击〉 (同上,33 卷5 期,民72 年5 月)、李先良〈 鲁东游击夜行军一八年抗战鲁东历险记〉 (同上,24 卷5 期,民67 年11 月)、吕实强〈试论抗战时期胶东地区的游击队—国共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 中华军史学会会刊》 第6期,民 90年 8月 )、王天从〈 游击黄泛,陷敌泥淳一忆述苑塞抗日之役〉 (《 艺文志》 120 期,民64 年9 月)、柳际明〈 宜当战区对日交通阻塞战>(《 战史汇刊》 第2 期,民59 )。
(二) 战区和战场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重颁国 军战斗序列,分划战区(第1 一8 ,共八个战区,后续有增设),派定司令长官,以便于全面抗战之实施。民国三十年(1941 )十二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正式对日宣战,次年年初,盟军成立中国战区,由蒋中正担任最高统帅,与盟国并肩作战。又中国大陆史学家把中国抗日战场区分为国民党正面战场和翠¤敌后(解放区)战场,以强调翠¤的抗日斗争;此外论述抗日战争在各地进行的情形,诸如以华北战场(或北方战场)、华中战场、江西战场、敌后战场、山西抗战史等为题的论著亦多有之。关于这方面有刘约克编纂《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战史》 (台北,国防部史政局,民59 )、 张其昀<中国战区统帅部的成立〉 (《 中国一周》 80 期,民40 年11 月)、马振犊 〈 评述近五年来大陆学界对于抗日战争正面(国民党) 、刘凤翰(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之分析X ( (载《 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香港,珠海书院亚洲研究中心,1996 》)及〈 论抗战期间国 军游击队与敌后战场>(《 近代中国》 90 期,民81 年8 月)、原馥庭〈 第二战区一屏障西南西北抗战基地〉 (《 山西文献》 46 期,民84 年7 月)、李凤行〈 抗战珍闻:第二战区的组织战〉 (同上,36 期,民79 年7 月)、 胡健国〈 抗战时期鄂北第五战区军粮供需(民国三十年十月至三十二年九月)× 《 中华民国史专题论文集:第三届讨论会》 ,台北,民85 )
(三) 海”空军及其作战
方明《咆哮海天一海空抗战写实》 (台北,日臻出版社,民84 )、海军总司令部编译处编印《 海军抗战事迹汇编X 重庆,民30 ;台北,国民党党史会影印,民65 ,书名略去「汇缟」二字)全书分为「海军抗战纪事」、「论述」、「舰队事迹」、「炮队战迹」、「雷队战迹」五大部分,书后列可海军分段封锁长江发挥敌后布雷游击工作成绩卓著员兵姓名一览表」,附阵亡官兵照片110 张,及「海军现有及抗战损失舰艇吨位比较一览表」;海军总司令部编印《 海军抗日战史XZ 册,台北,民83 ) ,全书分为十五章:第一章为概说,第二章为战前中国海军之概况,第三章为战前日本海军之概况,第四章为中日海军战力之比较,第五章为日本海军侵华行动,第六章为中国海军全面动员及战时编组成立,第七章为长江诸战役,第八章为沿海诸战役,第九章为布雷作战,第十章为海军陆战队作战,第十一章为抗战时期中国海军之教育,第十二章为抗战时期海军制雷工作,第十三章为抗战胜利办理接收日本海军之经过,第十四章为战后海军之整建,第十五章为篇后;上下册合计约2800 页,可谓洋洋大观,然各章内容杂乱无章,且该书性质,既非史料集,亦非严谨的学术著作,实用价值不高;王家俭〈 海军对于抗日战争之贡献>(《 海军学术月刊》 21 卷7 期,民76 年7 月)及〈 海军对于抗日的贡献,(《 中国近六十年来(1926 一1986 )之忧患与建设》 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香港,珠海书院,1986 〉 、庄义芳〈 海军与抗战>(载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上册,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民75 ;亦载《 海军学术月刊》 21 卷7 期,民76 年7 月)、刘宏谋<细说江阴封锁线>(《 传记文学》 51 卷2 期,民76 年8 月)、黄润生(封锁长江日舰脱逃琐记>(同上)、韩祥麟(海军在抗战期间的长江防守作战〉 (载《 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凤山,民84 )、孙挺信《 中日长江大决战》 (成都,成都出版社,1991 ;台北,风云时代出版公司,民82 )、老冠祥〈 中山舰被炸及舰长萨师俊殉国经过× 载《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香港,珠海书院亚洲研究中心,1996 )、张力(从「四海」到「一家」:国民政府统一海军的再尝试:1937 一1948 >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26 期,民85 年12 月)、杨元忠〈 借舰参战与中国海军重建〉 (《 传记文学》 44 卷4 期,民73 年4 月)、陈振夫(抗战期间服役海军>(同上,37 卷l 、2 期,民69 年7 、8 月)、马幼垣(抗战期问未能来华的外购舰>(《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26 期,民85 年12 月)。
空军总司令部情报署编纂《 空军抗日战史纪要初稿)) ( 11 册,台北,编慕者印行,民45 ) ,原名《 空军抗日战史》 (7 册),由航空委员会于抗战胜利前编成,内容为民国三十年(1941 ) 12 月底以前部分,其民国三十一年至三十四年八月部分(4 册),由空军总司令部情报署于民国三十九年至四十五年一月编成出版,书名改为《 空军抗日战史纪要初稿》 ,全书分四章:第一章为「战争原因」,第二章为「中日两国空军状况」,第三章为「空军作战计划」,第四章为「空军战斗经过」,实际上全书以「战斗经过」为主体; 刘毅夫《 空军抗战史话》 (3 册,台北,国防部,民55 )、刘维开〈 空军与抗战〉 (载《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上册,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民74 )、卓文义<中国空军对日抗战初期重要空战经过探讨〉( 载《 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凤山,民84 )、李泰之(抗战初期空军作战对八年抗战全程战略之影响)(《 空军学术月刊》 297 期,民70 年8 月)、 刘祥锋(抗战初期空军战列部队兵力问题(民国二十六年)> (载《 中华民国史专题论文集:第三届讨论会》 ,台北,国史馆,民85 )及〈抗战时期空军的人事运作〉(东海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民83 年6 月)、傅镜晖〈 八一四笕桥空战辨讹>(《 历史月刊》 91 期,民84 年8 月)、周玉华<〝 八一四〞 大捷经过及其战略涵义〉 (《 军事杂志》 50 卷11 期,民71 年8 月)、〈 八一四空战对抗战全程之影响>(《 三军大学学术月刊》 137 期,民70 年8 月)及〈 〝 八一四〞 空战大捷对抗日战争的页献>(《 空军学术月刊》 297 期,民70 年8 月)、李宗培<〝 八一四“首开空战胜利纪录〉( 《 艺文志》 167 期,民68 年8 月)、刘毅夫(〝 八一四“空战追'忆>(《 国魂》 405 期,民68 年8 月)、张光明(八一四空战经过见证>(《 传记文学》 67 卷3 期,民84 年9 月)、魏大铭〈 八一四空军大捷与情报作业〉 (《 传记文学》 39 卷2 期,民70 年8 月)、刘毅夫〈 纪念八一四空军胜利节一〝 笕桥英烈战〞 影片故事的正误>(《 传记文学》 31 卷3 期,民66 年9 月)、吕泽仁〈 评笕桥英烈传并述空战史实〉 (《 明报(月刊)》 144 期,1977 年12 月)、 卓文义〈 抗战初期武汉制空保卫战之研究× 载《 中华民国史专题论文集:第三届讨论会》 ,台北,民85 )、陈维廉〈 人道远征一抗战时期空军远征日本纪事>(《 历史月刊》76 期,民83 年5 月)、杜前位<四十年前中国空军留美纪趣>(同上,35 卷3 、4 期,民73 年3 、4 月)、张儒和〈 抗战期中的航空侦察班>(同上,32 卷5 期,民71 年11 月)、郑梓湘〈 抗战时期粤籍空军的一页珍贵史〉 ( 《广东文献》 4 卷4 期,民64 年2 月)、空军高射炮兵司令部编印《 防空抗日战史》 (台北,民42 ) ,全书分为五篇,第一篇为「绪论」,第二篇为「第一期之作战(民26 年7 月~27 年12 月)」,第三篇为「第二期之作战(民28 年一30 年)」,第四篇为「第三期之作战(民31 年一抗战胜利)」,第五篇为「作战检讨」,另附重要作战地图50 幅,内容详细而丰富;贵阳防空学校编印《 抗战中地上房空部队之战绩》 (民29 年出版)、张明凯〈 抗战时期的地面防空〉( 载《 抗战建国史研讨会论文集》 下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74 )、赵冠球〈 抗战中的防空>(载《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上册,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民75 )、王惠民<四十年前话防空〉 (《 传记文学》 39 卷2 期,民70 年8 月)。
(四) 战略和战术
有蒋纬国<中日战争之战略评析>(《 中华战略学刊》 第3 期,民70 年9 月)、沈锡堂〈 抗战时期中国 军事战略之研究>(《 淡江学报》 25 期,民76 年1 月)、宋长志〈 抗日战争之政略与战略>(《 近代中国》 60 期,民76 年8 月)、王立言〈 抗日战争初期我国家战略研究>(《 军事杂志》 51 卷4 期,民72 年1 月)、林彼得〈抗日战争初期我国家战略研究〉(东海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民69 年6 月)。吴相湘<中国对日总体战略及若干重要会战〉( 载薛光前主编(八年对日抗战中之国民政府》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民67 )及〈 中国战术战略的总分析一抗日战争为什么得到最后胜利?〉(《 明报(月刊)》 139 期,1977 年7 月)、苏振申(七七至太平洋战争前日本对华战略之演变〉 (《文艺复兴》 112 期,民69 年5 月)。李光大〈先总统翠¤「对日抗战」战略指导之研究〉(台湾师大三民主义研究所硕士论文,民73 )、蔡宪昌〈 先总统翠¤「抗日」战略之研究>(《 嘉义农专学报》 17 期,民77 年4 月)、陈式平〈 蒋委员长抗战初期之战略指导>(《 中华军史学会会刊》 创刊号,民84 )、蒋纬国〈 领袖在抗日战争十四年中之战略指导× 《 三军大学学术月刊》 81 期,民65 年12 月)、高天伦〈 对领袖八年抗战初期战略指导之体认>(《 军事杂志》 52 卷2 期,民72 年11 月)、陈津华〈 对领袖翠¤抗日作战战略思想之体识>(同上,50 卷9 期,民71 年6 月)、卢振江(先总统翠¤抗战运用伟大战略成功因素之阐述>(《 三军联合月刊》 20 卷11 期,民72 年1 月)、于翰臣〈 蒋总统抗日大战略之研究>(《 黄埔月刊》 300 期,民66 年4 月)及〈 蒋总统抗日谋略之研究>(《 黄埔学报》 10 期,民66 年4 月)、张柏亭(蒋总统抗战决心与战略指导>(《 中央月刊》 8 卷l 期,民64 年10 月)、陈在俊〈 蒋中正先生抗日战争的持久战略〉 (《 军事史评论》 第3 期,民85 年6 月)、李云汉主编《 蒋委员长中正抗战方策手稿汇辑》 (3 册,台北,国民党党史会,民81 )。蒋永敬〈 对日抗战的持久战略〉 (《 中国论坛》 6 卷7 期,民67 年7 月;亦载氏着《 革命与抗战史事》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民68 )、陈在俊<中日全面战争「持久战」的研析> (载《 中华民国史专题论文集:第三届讨论会》 ,台北,国史馆,民85 )。高天伦〈 抗战中期之作战指导〉 (《 中华军史学会会刊》 创刊号,民84 )、杜文芳〈 抗战后期之作战指导〉 (同上)。蒋永敬〈 日本南进与中国抗战之危机与转机(载《 抗战建国史研讨会论文集》 上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74 )、 陈恫译<二次大战中期日本在太平洋的战略〉 (《 军事杂志》 27 卷9 期,民48 年6 月)、林风译<二次大战中台湾海空战之战略形成〉 (同上,33 期,民42 年3 月)、傅应川〈 抗战时期国 军「游击战配合正规战」之战略涵义〉 (载《 中华民国史专题论文集:第三届讨论会》 ,台北,民85 )、杜文芳(抗战胜利五十周年术略回顾〉 (《 军事史评论》第3 期,民85 年6 月)、钱淑华〈中日战争末期中国的多边战略〉(同上,13 期,民95 年6 月)。
(五) 国际军事援华(含中外军事合作)
有王正华《 抗战时期外国对华军事援助》 (台北,环球书局,民76 )、傅宝真<外国驻华军事顾问组织与抗战之关系>(载《 中华民国史专题论文集:第三届讨论会》 ,台北,民85 )、苏启明〈抗战时期的美国对华军援〉(《 近代中国》 64 期,民77 年4 月)、张力〈1940年代英美海军援华之再探〉(收于李金强、刘义章、麦劲生合编,《近代中国海防──军事与经济》,香港,香港中国近代史学会,1999年8月)、王正华〈 抗战时期德国苏联与美国对华军火输入>(载《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上册,台北,民75 )、 国防部史政局编印《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事合作纪要》 (台北,民51 )、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 中美军事合作抗日纪要》 (台北,民74 )、陈一梅〈中美战时军事合作之研究― 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之分析( 1941 ? 1946 ) 〉(中国文化大学中美关系研究所硕士论文,民73 年6 月)、赖淑卿〈 抗战时期「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成立的经过>(载《 中华民国史专题论文集:第三届讨论会》 ,台北,国史馆,民85 )、裴可权〈 抗日战争中「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贡献〉 (《 传记文学》 38 卷6 期,民70 年6 月)、郭荣赵《 中美战时合作的悲剧》 (台北,中国研究中心,民68 )及〈 珍珠港事变前美国援华的真相(1940 一1941 . 12 ) > (载《 史学论集》 ,台北,华岗出版社,民66 )、姜宜君〈1938 至1942 年关于中美财政军事援助方案之探讨〉(政治大学外交研究所硕士论文,民84 )、陈立文〈 宋子文与战时美国财军援华〉( 《 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 22 期,民79 年7 月)、李淑姿〈 抗战时期美国对华军事援助一以租借法案为中心的探讨(1941 ? 1945 )《 中华军史学会会刊》 创刊号,民84 )、 隆 ∙海佛曼着、彭敌峰译《 飞虎队:陈纳德在中国》 (台北,星光出版社,民55 )、刘妮玲〈 陈纳德与飞虎队× 载《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上册,台北,民75 ) 、魏惟仪〈 陈纳德与飞虎队>(《 中外杂志》 37 卷5 期,民74 年5 月)、陈纳德(ClaireL . Chennaul , ) 着、陈香梅译《 陈纳德将军与中国》( 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民67 ) ,为陈纳德回忆录(Way of a Fight , New York , 1947 )之中译本; 陈香梅(陈纳德将军的几段趣事)( (传记文学》 5 卷2 期,民53 年8 月)、杨紫函译〈飞虎英雄陈纳德〉(《 军事史评论》10期,民92年8月)、叶公超<陈纳德将军悼词〉(《 传记文学》 22 卷3 期,民62 年3 月)、牟永刚〈 震颤东京的芷江飞虎一远东最大的盟军机群参战大曝光〉 (《 传记文学》 1995 年4 期)、空军总司令部编印《 美军在华空军纪实:空军顾问组》(台北,民70 )、魏大铭(侦空情报对中英中美军事合作的贡献〉 (《 传记文学》 39 卷5 期,民70 年11 月)、陈邦夔(抗日来华助战的洋人:中美合作打击敌寇>(《 中外杂志》 57 卷l 期,民84 年1 月)、邱子静(对日抗战末期中美合作办理后勤之回忆〉 (《 战史汇刊》 20 期,民78 ) 、王正华〈 抗战前期的苏联空军志愿队>(载《 中华民国专题论文集:第二届讨论会》 ,台北,国史馆,民82 )、张玉荪〈 抗战期间接待苏俄空军援华人员的回忆〉 (《传记文学》 52 卷4 、5 期、53 卷2 期,民77 年4 、5 、8 月)、孙若怡<抗战初期法国对华军售、军事合作、过境运输及其困境之探讨一抗战期间中法关系补遗之一〉(载《国父建党革命一百周年学术讨论集》,第3 册,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民84 年3 月)、傅应川〈 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对我国抗日作战影响之研究>(载《 国父建党革命一百周年学术讨论集》 第3 册,台北,民84 )、 Paul J . Fu (傅宝真), " The German Military Advisers Participa - tion in the Sino 一Japanese Conflict and Their Recall in 1 938 . " (《 东海学报》 26 卷,民74 年6 月)、张水木〈 抗战初期在华德国 军事顾问团之撒离>(《 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 第3 期,民63 年6 月)、周惠民〈 德国 军事顾问撒出中国始末>(载《 庆祝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两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册,台北,近代史学会,民85 )、吴洽民〈 抗日战争期间接受英美援助军舰述略>(《 传记文学》 67 卷2 期,民84 年8 月)。
(六) 毒气战和细菌战
日军在华进行毒气战、细菌战之翠¤有毕春富〈 侵华日军的毒气作战〉 (《 历史月刊》 91 期,民84 年8 月)及〈 南昌会战中日军使用毒气述评)(同上,86 期,民84 年3 月)、缪寄虎译<日本在华实验细菌战〉 (《 中华杂志》 162 期,民66 年l 月)、藤井志津枝〈 第二次中日战争期间日本发展生物化学战重要人物之研究〉 (《 政治大学学报》 71 期上册,民84 年l 月)、〈 第二次中日战争期间日本生物化学战部队组织之研究× 《 近代中国》 100 、101 期,民83 年4 、6 月)及〈 战后日本生化部队如何逃避东京大审>(《 政治大学学报》 72 期上册,民85 年5 月)、车润丰<日军侵华之生化战>(《 近代中国》 116 期,民85 年12 月)、Peter Williams & David Wallace , Unit 731 : Japan , 5 Army , 5 Secret Biological Warfare in War 11 . ( New Yo 永:The Free Press , 1989 ) ,其中译本为彼德• 威廉斯、戴维• 瓦雷斯着、吴天威译《 七三一部队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细菌战》 (台北,国史馆,民81)、陈世昌〈 被隐藏的历史真相一日本七三一部队以人体做细菌实验的恐怖>(《 历史月刊》 87 期,民84 年4 月)、韩晓(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考>(载《 近百年中日关系论文集》 ,台北,民81 )、许介鳞〈 在中国的日本化学细菌战部队>(《 中华杂志》 254 一256 期,民73 年9 一11 月)、姜书益<由苏联军事法庭之审判纪录谈日本细菌部队× 载《 史政学术讲演专辑》 ,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民78 )及〈 抗战期间日军在华之细菌作战一由苏联军事法庭之审判纪录谈起>(《 近代中国》 59 期,民76 年6 月)、解学诗〈 东北沦陷鼠疫流行与日军细菌谋略〉〉( 载《 庆祝抗战胜利五十周年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下册,台北,民85 )。
(七) 其它
如刘凤翰〈 抗战前期国 军之扩展与演变一一陆军部份(1937 年7 月一1941 年8 月)〉(载《 中华民国建国八十年学术讨论集》 第1 册,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民81 )及《抗战期间国 军扩展与作战》(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民93)、张瑞德〈一九三七年的国 军〉(收于黄自进主编《蒋中正与近代中日关系》上册,台北,稻乡出版社,,民95)、范英〈 国 军与抗战〉( 载《 抗战胜利四+周年学术论文集》 上册,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民75 )、刘凤翰〈 陆军与初期抗战>(同上)、吴子俊〈 政工与抗战>(同上)、张苍〈抗日时期组织战之研究(1937 --1945 )〉(政治作战学校政治研究所硕士论文,民64 )、孙淑文〈抗战末期至迁台初期国 军伞兵的发展与战绩之研究〉(《军事史评论》10期,民92年8月)、张瑞德(抗战时期国 军各阶层成员出身背景及素质的分析>(《 抗日战争研究》 1993 年3 期)、(抗战时期国 军的参谋人员>(《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24 期下册,民84 年6 月)、〈无声的要角—侍从室的幕僚人员(1936--1945)〉(《近代中国》156期,民93年3月)、〈 抗战时期陆军的教育与训练 载《 中华民国建国八十年学术讨论集》 第1 册,台北,民81 )、〈 抗战时期陆军的人事管理〉 (同上,21 期,民81 年6 月)及《 抗战时期的国 军人事》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82 )、Chang Jui 一te (张瑞德), " Nationalist Army Officers During the Sino 一Jupanese War , 1937 一1945 . " ( Modern Asian Studles , Vol . 30 , No . 4 , 1996 )、 容鉴光〈 抗战中之兵力动员〉 (载《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台北,民75 )、徐乃力〈 好男应当兵:对日抗战时期(1937 一1945 )中国的军事人力动员〉 (载《 孙中山先生与近代中国学术讨论集》 第4 册,台北,,民74 )及〈 抗战时期国 军兵员的补充与素质的变化〉 (《 抗日战争研究》 1992 年3 期)、何志浩《 抗战期间兵员补充实录)) (台北,联勤出版社,民47 )、 阮隽钊〈 青年军史话:一寸山河一寸血,十年青年十万军〉 (《 中外杂志》 34 卷2 期,民72 年8 月)、田仲轩〈 抗战时期的青年军〉 (同上,33 卷3 期,民72 年3 月)、熊壁中〈 也谈青年军〉 (同上,34 卷2 期,民72 年8 月)、杨万良〈 也谈青年军〉 (同上,38 卷6 期,民74 年12 月)、 曹伯一等〈 青年军成立的历史意义与成就〉 (《 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报告》 12 辑,民79 )、曹伯一〈 青年军之历史意义〉 (《 近代中国》 53 期,民75 年6 月)、陈存恭〈 青年军的征集与编组〉 (同上)、李守孔〈 青年军之教育与训练〉 (同上)、刘凤翰〈 青年远征军之任务与作战>(同上)、林武彦〈 青年军之复员与预备干部制度〉 (同上)、陈曼玲〈 战时妇女动员与女青年从军运动〉 (同上)、陈三井(台籍青年军之研究〉 (同上)、林武彦〈 抗战未期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组织设计>(《 复兴岗学报》 29 期,民72 年6 月)、〈 抗战末期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组织动力〉 (同上,28 期,民71 年12 月)、〈 抗战末期青年军的组织领导>(同上,32 期,民73 年12 月)及〈群众战例案之研究:抗战末期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政治作战学校政治研究所硕士论文,民68 )、周开庆〈 抗战期中四川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之展开〉(《 四川文献》96 期,民59 年8 月)、曹忻〈抗战建军新尝试—征集到成军 : 青年远征军人事研究 〉(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民92年7 月 )、柯惠玲〈 战时役政改革的尝试一以青年军为例的研究〉 (《 中华军史学会会刊》 创刊号,民84 )、胡国台〈蒋经国先生与青年军〉(《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报告》20辑,台北,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民88年8月)、陈曼玲〈 抗战与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载《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上册,台北,民75 )、张明凯〈 抗战中的军事训练>(同上)、王国强〈 抗战中的兵工生产〉(同上)。刘凤翰〈 整编陆军抗日御侮>(《 近代中国》 47 期,民74 年6 月)、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 抗日战史一一各地游击队》 (5 册,台北,民57 )、梁怀茂〈 对日抗战时期军队社会工作之研究〉(《 复兴岗学报》 37 期,民76 年6 月)、 刘凤翰〈 抗战胜利前后日本侵华军队的分析与研究: 1945 年7 月-10 月〉) (载《 第三届近百年中日关系研讨会论文集》 下册,台北,民85 )及〈 抗战期间冀察两省国共日伪兵力的消长〉 (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缟《 近代中国区域史研讨会论文集》 下册,台北,民75 )、芶吉堂《 中国陆军第三方面军抗战纪实)) (民36 年印行;台北,文星书店影印,民51 ) ; 华生<川军参加抗日战斗序列概述>(《 四川文献》 65 期,民57 年l 月)、戴高翔〈 刘湘出川抗战记>(《 战史汇刊》 16 期,民73)、孙震〈 驻川各军出川参加抗战概况〉 (《 四川文献》 52 、53 期,民55 年12 月、56 年l 月)、戴传薪〈 抗战中的第二十三集团军>(《 四川文献》11 、12 期,民52 年7 、8 月)、黄嘉谟〈 第五路军与初期抗战>(《 广西文献》 72 期,民85 年4 月)、 王菲林编着《 陆军第六十四军抗战戡乱经过纪要》( 台北,编著者印行,民71 )、国防部情报局编印《 忠义救国 军志》 (台北,民51 )、何志浩《 抗战期间兵员征补实录》 (台北,联勤出版社,民47 )、容鉴光〈 抗战时期的兵役制度>(《近代中国》 60期,民76年8月)、陈奇雷〈抗战时期社会动员理论之研究:以兵役政策为中心〉(政治作战学校政治研究所硕士论文,民80年6月)、汪正晟《以军令兴内政─征兵制与国府建国的策略与实际(1928-1945)》(台北,台湾大学出版社,民97)、戴高翔〈 抗战时期之四川役政>(《 兵役与动员》 174 期,民59 年3 月;亦载《 四川文献》 11 、12 期,民52 年7 月)、周开庆〈 抗战期中四川役政概况及应征壮丁人数>(《 四川文献》 95 期,民59 年7 月)、刘凤翰〈 全面动员,浴血抗日>(载《 浴火风云、胜利光华一一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五十周年专辑》 ,民84 年10 月)、张力(足食与足兵:战时陕西省的军事动员〉( 载《 庆祝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两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下册,台北,近代史学会,民85 )、黄嘉谟〈 抗战初期与广西动员>(《 广西文献》 70 期,民84 年10 月)。楼子芳《 论抗战时期的台湾义勇总队〉( 载《 庆祝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两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下册,台北,民85 )及〈 略论台湾义勇队的抗日活动〉(《 抗日战争研究》 1993 年4 期)、刘凤翰〈 抗战期间台籍日本兵问题之研究>(载《 中华民国史专题论文集:第三届讨论会》 ,台北,国史馆,民85 )及《日军在台湾—1895年至 1945年的军事措施与主要活动》(台北,国史馆,民86)、王绳果〈 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军攻台计划分析>(同上)、郑丽珍〈 海南岛的台湾兵( 1937 -1945 ) 〉(《台湾风物》 46 卷3 期,民55 年9 月)、韩亮《宛西御倭鸿忆记》 (台北,奋斗出版社,民57 )、王兆良〈 第二次中日战争中日军对中国山东的侵略>(载《 近百年中日关系论文集》 ,台北,民80 )、梁学干〈 广西军事与抗战的贡献〉(《 广西文献》 71 期,民85 年1 月)、沈怡〈 抗战初期广州四郊军事工程〉 (《 传记文学》27 卷4 期,民64 年10 月)、王正华〈抗战前期香港与中国 军火物资的转运(民国二十六年?三十年)〉(《 国史馆馆刊》复刊 26期,民88年6 月)、陈纪滢〈 重庆大轰炸(「重庆时代的大公报」之三)(《 传记文学》 24 卷4 、5 期,民63 年4 、5 月)、温贤美<日机对重庆的〝 战略轰炸〞 和重庆的反空袭斗争>(《 天府新论》 1994 年4 期)、杨光彦、潘洵〈 抗战时期日机空袭重庆和重庆反空袭斗争述论〉( 载《 庆祝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两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册,台北,民85 )、 李祥琨<日寇飞机滥炸莒南刘庄集血案〉 (《 山东文献》 22 卷2 期,民85 年9 月)。国防部编印《 日军在中国方面之作战纪录(第1 一3 卷)》 (台北,民45 )、徐乃力〈 一九四四年日本”一号作战”攻势对中国形势的影响〉 (载《 近百年中日关系论文集》 ,台北,民80 )、刘凤翰〈 抗战期间台湾日军活动〉 (载《 庆祝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两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下册,台北,近代史学会,民85 )、梅汝琅〈 抗战时期情报通信话沧桑>(《 传记文学》 65 卷l 期,民83 年7 月)、钮先铭〈 抗战时期中国情报战溯忆>(同上,27 卷6 期,民64 年12 月)、陈恭澍《 抗战后期反间活动(《 英雄无名》 第4 部)》 (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民75 )、刘凤翰〈 抗战对中国 军事的冲击〉(《 近代中国》130、131期,民88 年4、6 月)。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重颁国 军战斗序列,分划战区(第1 一8 ,共八个战区,后续有增设),派定司令长官,以便于全面抗战之实施。民国三十年(1941 )十二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正式对日宣战,次年年初,盟军成立中国战区,由蒋中正担任最高统帅,与盟国并肩作战。又中国大陆史学家把中国抗日战场区分为国民党正面战场和翠¤敌后(解放区)战场,以强调翠¤的抗日斗争;此外论述抗日战争在各地进行的情形,诸如以华北战场(或北方战场)、华中战场、江西战场、敌后战场、山西抗战史等为题的论著亦多有之。关于这方面有刘约克编纂《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战史》 (台北,国防部史政局,民59 )、 张其昀<中国战区统帅部的成立〉 (《 中国一周》 80 期,民40 年11 月)、马振犊 〈 评述近五年来大陆学界对于抗日战争正面(国民党) 、刘凤翰(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之分析X ( (载《 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香港,珠海书院亚洲研究中心,1996 》)及〈 论抗战期间国 军游击队与敌后战场>(《 近代中国》 90 期,民81 年8 月)、原馥庭〈 第二战区一屏障西南西北抗战基地〉 (《 山西文献》 46 期,民84 年7 月)、李凤行〈 抗战珍闻:第二战区的组织战〉 (同上,36 期,民79 年7 月)、 胡健国〈 抗战时期鄂北第五战区军粮供需(民国三十年十月至三十二年九月)× 《 中华民国史专题论文集:第三届讨论会》 ,台北,民85 )
(三) 海”空军及其作战
方明《咆哮海天一海空抗战写实》 (台北,日臻出版社,民84 )、海军总司令部编译处编印《 海军抗战事迹汇编X 重庆,民30 ;台北,国民党党史会影印,民65 ,书名略去「汇缟」二字)全书分为「海军抗战纪事」、「论述」、「舰队事迹」、「炮队战迹」、「雷队战迹」五大部分,书后列可海军分段封锁长江发挥敌后布雷游击工作成绩卓著员兵姓名一览表」,附阵亡官兵照片110 张,及「海军现有及抗战损失舰艇吨位比较一览表」;海军总司令部编印《 海军抗日战史XZ 册,台北,民83 ) ,全书分为十五章:第一章为概说,第二章为战前中国海军之概况,第三章为战前日本海军之概况,第四章为中日海军战力之比较,第五章为日本海军侵华行动,第六章为中国海军全面动员及战时编组成立,第七章为长江诸战役,第八章为沿海诸战役,第九章为布雷作战,第十章为海军陆战队作战,第十一章为抗战时期中国海军之教育,第十二章为抗战时期海军制雷工作,第十三章为抗战胜利办理接收日本海军之经过,第十四章为战后海军之整建,第十五章为篇后;上下册合计约2800 页,可谓洋洋大观,然各章内容杂乱无章,且该书性质,既非史料集,亦非严谨的学术著作,实用价值不高;王家俭〈 海军对于抗日战争之贡献>(《 海军学术月刊》 21 卷7 期,民76 年7 月)及〈 海军对于抗日的贡献,(《 中国近六十年来(1926 一1986 )之忧患与建设》 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香港,珠海书院,1986 〉 、庄义芳〈 海军与抗战>(载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上册,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民75 ;亦载《 海军学术月刊》 21 卷7 期,民76 年7 月)、刘宏谋<细说江阴封锁线>(《 传记文学》 51 卷2 期,民76 年8 月)、黄润生(封锁长江日舰脱逃琐记>(同上)、韩祥麟(海军在抗战期间的长江防守作战〉 (载《 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凤山,民84 )、孙挺信《 中日长江大决战》 (成都,成都出版社,1991 ;台北,风云时代出版公司,民82 )、老冠祥〈 中山舰被炸及舰长萨师俊殉国经过× 载《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香港,珠海书院亚洲研究中心,1996 )、张力(从「四海」到「一家」:国民政府统一海军的再尝试:1937 一1948 >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26 期,民85 年12 月)、杨元忠〈 借舰参战与中国海军重建〉 (《 传记文学》 44 卷4 期,民73 年4 月)、陈振夫(抗战期间服役海军>(同上,37 卷l 、2 期,民69 年7 、8 月)、马幼垣(抗战期问未能来华的外购舰>(《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26 期,民85 年12 月)。
空军总司令部情报署编纂《 空军抗日战史纪要初稿)) ( 11 册,台北,编慕者印行,民45 ) ,原名《 空军抗日战史》 (7 册),由航空委员会于抗战胜利前编成,内容为民国三十年(1941 ) 12 月底以前部分,其民国三十一年至三十四年八月部分(4 册),由空军总司令部情报署于民国三十九年至四十五年一月编成出版,书名改为《 空军抗日战史纪要初稿》 ,全书分四章:第一章为「战争原因」,第二章为「中日两国空军状况」,第三章为「空军作战计划」,第四章为「空军战斗经过」,实际上全书以「战斗经过」为主体; 刘毅夫《 空军抗战史话》 (3 册,台北,国防部,民55 )、刘维开〈 空军与抗战〉 (载《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上册,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民74 )、卓文义<中国空军对日抗战初期重要空战经过探讨〉( 载《 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凤山,民84 )、李泰之(抗战初期空军作战对八年抗战全程战略之影响)(《 空军学术月刊》 297 期,民70 年8 月)、 刘祥锋(抗战初期空军战列部队兵力问题(民国二十六年)> (载《 中华民国史专题论文集:第三届讨论会》 ,台北,国史馆,民85 )及〈抗战时期空军的人事运作〉(东海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民83 年6 月)、傅镜晖〈 八一四笕桥空战辨讹>(《 历史月刊》 91 期,民84 年8 月)、周玉华<〝 八一四〞 大捷经过及其战略涵义〉 (《 军事杂志》 50 卷11 期,民71 年8 月)、〈 八一四空战对抗战全程之影响>(《 三军大学学术月刊》 137 期,民70 年8 月)及〈 〝 八一四〞 空战大捷对抗日战争的页献>(《 空军学术月刊》 297 期,民70 年8 月)、李宗培<〝 八一四“首开空战胜利纪录〉( 《 艺文志》 167 期,民68 年8 月)、刘毅夫(〝 八一四“空战追'忆>(《 国魂》 405 期,民68 年8 月)、张光明(八一四空战经过见证>(《 传记文学》 67 卷3 期,民84 年9 月)、魏大铭〈 八一四空军大捷与情报作业〉 (《 传记文学》 39 卷2 期,民70 年8 月)、刘毅夫〈 纪念八一四空军胜利节一〝 笕桥英烈战〞 影片故事的正误>(《 传记文学》 31 卷3 期,民66 年9 月)、吕泽仁〈 评笕桥英烈传并述空战史实〉 (《 明报(月刊)》 144 期,1977 年12 月)、 卓文义〈 抗战初期武汉制空保卫战之研究× 载《 中华民国史专题论文集:第三届讨论会》 ,台北,民85 )、陈维廉〈 人道远征一抗战时期空军远征日本纪事>(《 历史月刊》76 期,民83 年5 月)、杜前位<四十年前中国空军留美纪趣>(同上,35 卷3 、4 期,民73 年3 、4 月)、张儒和〈 抗战期中的航空侦察班>(同上,32 卷5 期,民71 年11 月)、郑梓湘〈 抗战时期粤籍空军的一页珍贵史〉 ( 《广东文献》 4 卷4 期,民64 年2 月)、空军高射炮兵司令部编印《 防空抗日战史》 (台北,民42 ) ,全书分为五篇,第一篇为「绪论」,第二篇为「第一期之作战(民26 年7 月~27 年12 月)」,第三篇为「第二期之作战(民28 年一30 年)」,第四篇为「第三期之作战(民31 年一抗战胜利)」,第五篇为「作战检讨」,另附重要作战地图50 幅,内容详细而丰富;贵阳防空学校编印《 抗战中地上房空部队之战绩》 (民29 年出版)、张明凯〈 抗战时期的地面防空〉( 载《 抗战建国史研讨会论文集》 下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74 )、赵冠球〈 抗战中的防空>(载《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上册,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民75 )、王惠民<四十年前话防空〉 (《 传记文学》 39 卷2 期,民70 年8 月)。
(四) 战略和战术
有蒋纬国<中日战争之战略评析>(《 中华战略学刊》 第3 期,民70 年9 月)、沈锡堂〈 抗战时期中国 军事战略之研究>(《 淡江学报》 25 期,民76 年1 月)、宋长志〈 抗日战争之政略与战略>(《 近代中国》 60 期,民76 年8 月)、王立言〈 抗日战争初期我国家战略研究>(《 军事杂志》 51 卷4 期,民72 年1 月)、林彼得〈抗日战争初期我国家战略研究〉(东海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民69 年6 月)。吴相湘<中国对日总体战略及若干重要会战〉( 载薛光前主编(八年对日抗战中之国民政府》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民67 )及〈 中国战术战略的总分析一抗日战争为什么得到最后胜利?〉(《 明报(月刊)》 139 期,1977 年7 月)、苏振申(七七至太平洋战争前日本对华战略之演变〉 (《文艺复兴》 112 期,民69 年5 月)。李光大〈先总统翠¤「对日抗战」战略指导之研究〉(台湾师大三民主义研究所硕士论文,民73 )、蔡宪昌〈 先总统翠¤「抗日」战略之研究>(《 嘉义农专学报》 17 期,民77 年4 月)、陈式平〈 蒋委员长抗战初期之战略指导>(《 中华军史学会会刊》 创刊号,民84 )、蒋纬国〈 领袖在抗日战争十四年中之战略指导× 《 三军大学学术月刊》 81 期,民65 年12 月)、高天伦〈 对领袖八年抗战初期战略指导之体认>(《 军事杂志》 52 卷2 期,民72 年11 月)、陈津华〈 对领袖翠¤抗日作战战略思想之体识>(同上,50 卷9 期,民71 年6 月)、卢振江(先总统翠¤抗战运用伟大战略成功因素之阐述>(《 三军联合月刊》 20 卷11 期,民72 年1 月)、于翰臣〈 蒋总统抗日大战略之研究>(《 黄埔月刊》 300 期,民66 年4 月)及〈 蒋总统抗日谋略之研究>(《 黄埔学报》 10 期,民66 年4 月)、张柏亭(蒋总统抗战决心与战略指导>(《 中央月刊》 8 卷l 期,民64 年10 月)、陈在俊〈 蒋中正先生抗日战争的持久战略〉 (《 军事史评论》 第3 期,民85 年6 月)、李云汉主编《 蒋委员长中正抗战方策手稿汇辑》 (3 册,台北,国民党党史会,民81 )。蒋永敬〈 对日抗战的持久战略〉 (《 中国论坛》 6 卷7 期,民67 年7 月;亦载氏着《 革命与抗战史事》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民68 )、陈在俊<中日全面战争「持久战」的研析> (载《 中华民国史专题论文集:第三届讨论会》 ,台北,国史馆,民85 )。高天伦〈 抗战中期之作战指导〉 (《 中华军史学会会刊》 创刊号,民84 )、杜文芳〈 抗战后期之作战指导〉 (同上)。蒋永敬〈 日本南进与中国抗战之危机与转机(载《 抗战建国史研讨会论文集》 上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74 )、 陈恫译<二次大战中期日本在太平洋的战略〉 (《 军事杂志》 27 卷9 期,民48 年6 月)、林风译<二次大战中台湾海空战之战略形成〉 (同上,33 期,民42 年3 月)、傅应川〈 抗战时期国 军「游击战配合正规战」之战略涵义〉 (载《 中华民国史专题论文集:第三届讨论会》 ,台北,民85 )、杜文芳(抗战胜利五十周年术略回顾〉 (《 军事史评论》第3 期,民85 年6 月)、钱淑华〈中日战争末期中国的多边战略〉(同上,13 期,民95 年6 月)。
(五) 国际军事援华(含中外军事合作)
有王正华《 抗战时期外国对华军事援助》 (台北,环球书局,民76 )、傅宝真<外国驻华军事顾问组织与抗战之关系>(载《 中华民国史专题论文集:第三届讨论会》 ,台北,民85 )、苏启明〈抗战时期的美国对华军援〉(《 近代中国》 64 期,民77 年4 月)、张力〈1940年代英美海军援华之再探〉(收于李金强、刘义章、麦劲生合编,《近代中国海防──军事与经济》,香港,香港中国近代史学会,1999年8月)、王正华〈 抗战时期德国苏联与美国对华军火输入>(载《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上册,台北,民75 )、 国防部史政局编印《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事合作纪要》 (台北,民51 )、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 中美军事合作抗日纪要》 (台北,民74 )、陈一梅〈中美战时军事合作之研究― 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之分析( 1941 ? 1946 ) 〉(中国文化大学中美关系研究所硕士论文,民73 年6 月)、赖淑卿〈 抗战时期「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成立的经过>(载《 中华民国史专题论文集:第三届讨论会》 ,台北,国史馆,民85 )、裴可权〈 抗日战争中「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贡献〉 (《 传记文学》 38 卷6 期,民70 年6 月)、郭荣赵《 中美战时合作的悲剧》 (台北,中国研究中心,民68 )及〈 珍珠港事变前美国援华的真相(1940 一1941 . 12 ) > (载《 史学论集》 ,台北,华岗出版社,民66 )、姜宜君〈1938 至1942 年关于中美财政军事援助方案之探讨〉(政治大学外交研究所硕士论文,民84 )、陈立文〈 宋子文与战时美国财军援华〉( 《 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 22 期,民79 年7 月)、李淑姿〈 抗战时期美国对华军事援助一以租借法案为中心的探讨(1941 ? 1945 )《 中华军史学会会刊》 创刊号,民84 )、 隆 ∙海佛曼着、彭敌峰译《 飞虎队:陈纳德在中国》 (台北,星光出版社,民55 )、刘妮玲〈 陈纳德与飞虎队× 载《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上册,台北,民75 ) 、魏惟仪〈 陈纳德与飞虎队>(《 中外杂志》 37 卷5 期,民74 年5 月)、陈纳德(ClaireL . Chennaul , ) 着、陈香梅译《 陈纳德将军与中国》( 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民67 ) ,为陈纳德回忆录(Way of a Fight , New York , 1947 )之中译本; 陈香梅(陈纳德将军的几段趣事)( (传记文学》 5 卷2 期,民53 年8 月)、杨紫函译〈飞虎英雄陈纳德〉(《 军事史评论》10期,民92年8月)、叶公超<陈纳德将军悼词〉(《 传记文学》 22 卷3 期,民62 年3 月)、牟永刚〈 震颤东京的芷江飞虎一远东最大的盟军机群参战大曝光〉 (《 传记文学》 1995 年4 期)、空军总司令部编印《 美军在华空军纪实:空军顾问组》(台北,民70 )、魏大铭(侦空情报对中英中美军事合作的贡献〉 (《 传记文学》 39 卷5 期,民70 年11 月)、陈邦夔(抗日来华助战的洋人:中美合作打击敌寇>(《 中外杂志》 57 卷l 期,民84 年1 月)、邱子静(对日抗战末期中美合作办理后勤之回忆〉 (《 战史汇刊》 20 期,民78 ) 、王正华〈 抗战前期的苏联空军志愿队>(载《 中华民国专题论文集:第二届讨论会》 ,台北,国史馆,民82 )、张玉荪〈 抗战期间接待苏俄空军援华人员的回忆〉 (《传记文学》 52 卷4 、5 期、53 卷2 期,民77 年4 、5 、8 月)、孙若怡<抗战初期法国对华军售、军事合作、过境运输及其困境之探讨一抗战期间中法关系补遗之一〉(载《国父建党革命一百周年学术讨论集》,第3 册,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民84 年3 月)、傅应川〈 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对我国抗日作战影响之研究>(载《 国父建党革命一百周年学术讨论集》 第3 册,台北,民84 )、 Paul J . Fu (傅宝真), " The German Military Advisers Participa - tion in the Sino 一Japanese Conflict and Their Recall in 1 938 . " (《 东海学报》 26 卷,民74 年6 月)、张水木〈 抗战初期在华德国 军事顾问团之撒离>(《 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 第3 期,民63 年6 月)、周惠民〈 德国 军事顾问撒出中国始末>(载《 庆祝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两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册,台北,近代史学会,民85 )、吴洽民〈 抗日战争期间接受英美援助军舰述略>(《 传记文学》 67 卷2 期,民84 年8 月)。
(六) 毒气战和细菌战
日军在华进行毒气战、细菌战之翠¤有毕春富〈 侵华日军的毒气作战〉 (《 历史月刊》 91 期,民84 年8 月)及〈 南昌会战中日军使用毒气述评)(同上,86 期,民84 年3 月)、缪寄虎译<日本在华实验细菌战〉 (《 中华杂志》 162 期,民66 年l 月)、藤井志津枝〈 第二次中日战争期间日本发展生物化学战重要人物之研究〉 (《 政治大学学报》 71 期上册,民84 年l 月)、〈 第二次中日战争期间日本生物化学战部队组织之研究× 《 近代中国》 100 、101 期,民83 年4 、6 月)及〈 战后日本生化部队如何逃避东京大审>(《 政治大学学报》 72 期上册,民85 年5 月)、车润丰<日军侵华之生化战>(《 近代中国》 116 期,民85 年12 月)、Peter Williams & David Wallace , Unit 731 : Japan , 5 Army , 5 Secret Biological Warfare in War 11 . ( New Yo 永:The Free Press , 1989 ) ,其中译本为彼德• 威廉斯、戴维• 瓦雷斯着、吴天威译《 七三一部队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细菌战》 (台北,国史馆,民81)、陈世昌〈 被隐藏的历史真相一日本七三一部队以人体做细菌实验的恐怖>(《 历史月刊》 87 期,民84 年4 月)、韩晓(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考>(载《 近百年中日关系论文集》 ,台北,民81 )、许介鳞〈 在中国的日本化学细菌战部队>(《 中华杂志》 254 一256 期,民73 年9 一11 月)、姜书益<由苏联军事法庭之审判纪录谈日本细菌部队× 载《 史政学术讲演专辑》 ,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民78 )及〈 抗战期间日军在华之细菌作战一由苏联军事法庭之审判纪录谈起>(《 近代中国》 59 期,民76 年6 月)、解学诗〈 东北沦陷鼠疫流行与日军细菌谋略〉〉( 载《 庆祝抗战胜利五十周年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下册,台北,民85 )。
(七) 其它
如刘凤翰〈 抗战前期国 军之扩展与演变一一陆军部份(1937 年7 月一1941 年8 月)〉(载《 中华民国建国八十年学术讨论集》 第1 册,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民81 )及《抗战期间国 军扩展与作战》(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民93)、张瑞德〈一九三七年的国 军〉(收于黄自进主编《蒋中正与近代中日关系》上册,台北,稻乡出版社,,民95)、范英〈 国 军与抗战〉( 载《 抗战胜利四+周年学术论文集》 上册,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民75 )、刘凤翰〈 陆军与初期抗战>(同上)、吴子俊〈 政工与抗战>(同上)、张苍〈抗日时期组织战之研究(1937 --1945 )〉(政治作战学校政治研究所硕士论文,民64 )、孙淑文〈抗战末期至迁台初期国 军伞兵的发展与战绩之研究〉(《军事史评论》10期,民92年8月)、张瑞德(抗战时期国 军各阶层成员出身背景及素质的分析>(《 抗日战争研究》 1993 年3 期)、(抗战时期国 军的参谋人员>(《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24 期下册,民84 年6 月)、〈无声的要角—侍从室的幕僚人员(1936--1945)〉(《近代中国》156期,民93年3月)、〈 抗战时期陆军的教育与训练 载《 中华民国建国八十年学术讨论集》 第1 册,台北,民81 )、〈 抗战时期陆军的人事管理〉 (同上,21 期,民81 年6 月)及《 抗战时期的国 军人事》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82 )、Chang Jui 一te (张瑞德), " Nationalist Army Officers During the Sino 一Jupanese War , 1937 一1945 . " ( Modern Asian Studles , Vol . 30 , No . 4 , 1996 )、 容鉴光〈 抗战中之兵力动员〉 (载《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台北,民75 )、徐乃力〈 好男应当兵:对日抗战时期(1937 一1945 )中国的军事人力动员〉 (载《 孙中山先生与近代中国学术讨论集》 第4 册,台北,,民74 )及〈 抗战时期国 军兵员的补充与素质的变化〉 (《 抗日战争研究》 1992 年3 期)、何志浩《 抗战期间兵员补充实录)) (台北,联勤出版社,民47 )、 阮隽钊〈 青年军史话:一寸山河一寸血,十年青年十万军〉 (《 中外杂志》 34 卷2 期,民72 年8 月)、田仲轩〈 抗战时期的青年军〉 (同上,33 卷3 期,民72 年3 月)、熊壁中〈 也谈青年军〉 (同上,34 卷2 期,民72 年8 月)、杨万良〈 也谈青年军〉 (同上,38 卷6 期,民74 年12 月)、 曹伯一等〈 青年军成立的历史意义与成就〉 (《 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报告》 12 辑,民79 )、曹伯一〈 青年军之历史意义〉 (《 近代中国》 53 期,民75 年6 月)、陈存恭〈 青年军的征集与编组〉 (同上)、李守孔〈 青年军之教育与训练〉 (同上)、刘凤翰〈 青年远征军之任务与作战>(同上)、林武彦〈 青年军之复员与预备干部制度〉 (同上)、陈曼玲〈 战时妇女动员与女青年从军运动〉 (同上)、陈三井(台籍青年军之研究〉 (同上)、林武彦〈 抗战未期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组织设计>(《 复兴岗学报》 29 期,民72 年6 月)、〈 抗战末期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组织动力〉 (同上,28 期,民71 年12 月)、〈 抗战末期青年军的组织领导>(同上,32 期,民73 年12 月)及〈群众战例案之研究:抗战末期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政治作战学校政治研究所硕士论文,民68 )、周开庆〈 抗战期中四川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之展开〉(《 四川文献》96 期,民59 年8 月)、曹忻〈抗战建军新尝试—征集到成军 : 青年远征军人事研究 〉(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民92年7 月 )、柯惠玲〈 战时役政改革的尝试一以青年军为例的研究〉 (《 中华军史学会会刊》 创刊号,民84 )、胡国台〈蒋经国先生与青年军〉(《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报告》20辑,台北,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民88年8月)、陈曼玲〈 抗战与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载《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 上册,台北,民75 )、张明凯〈 抗战中的军事训练>(同上)、王国强〈 抗战中的兵工生产〉(同上)。刘凤翰〈 整编陆军抗日御侮>(《 近代中国》 47 期,民74 年6 月)、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 抗日战史一一各地游击队》 (5 册,台北,民57 )、梁怀茂〈 对日抗战时期军队社会工作之研究〉(《 复兴岗学报》 37 期,民76 年6 月)、 刘凤翰〈 抗战胜利前后日本侵华军队的分析与研究: 1945 年7 月-10 月〉) (载《 第三届近百年中日关系研讨会论文集》 下册,台北,民85 )及〈 抗战期间冀察两省国共日伪兵力的消长〉 (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缟《 近代中国区域史研讨会论文集》 下册,台北,民75 )、芶吉堂《 中国陆军第三方面军抗战纪实)) (民36 年印行;台北,文星书店影印,民51 ) ; 华生<川军参加抗日战斗序列概述>(《 四川文献》 65 期,民57 年l 月)、戴高翔〈 刘湘出川抗战记>(《 战史汇刊》 16 期,民73)、孙震〈 驻川各军出川参加抗战概况〉 (《 四川文献》 52 、53 期,民55 年12 月、56 年l 月)、戴传薪〈 抗战中的第二十三集团军>(《 四川文献》11 、12 期,民52 年7 、8 月)、黄嘉谟〈 第五路军与初期抗战>(《 广西文献》 72 期,民85 年4 月)、 王菲林编着《 陆军第六十四军抗战戡乱经过纪要》( 台北,编著者印行,民71 )、国防部情报局编印《 忠义救国 军志》 (台北,民51 )、何志浩《 抗战期间兵员征补实录》 (台北,联勤出版社,民47 )、容鉴光〈 抗战时期的兵役制度>(《近代中国》 60期,民76年8月)、陈奇雷〈抗战时期社会动员理论之研究:以兵役政策为中心〉(政治作战学校政治研究所硕士论文,民80年6月)、汪正晟《以军令兴内政─征兵制与国府建国的策略与实际(1928-1945)》(台北,台湾大学出版社,民97)、戴高翔〈 抗战时期之四川役政>(《 兵役与动员》 174 期,民59 年3 月;亦载《 四川文献》 11 、12 期,民52 年7 月)、周开庆〈 抗战期中四川役政概况及应征壮丁人数>(《 四川文献》 95 期,民59 年7 月)、刘凤翰〈 全面动员,浴血抗日>(载《 浴火风云、胜利光华一一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五十周年专辑》 ,民84 年10 月)、张力(足食与足兵:战时陕西省的军事动员〉( 载《 庆祝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两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下册,台北,近代史学会,民85 )、黄嘉谟〈 抗战初期与广西动员>(《 广西文献》 70 期,民84 年10 月)。楼子芳《 论抗战时期的台湾义勇总队〉( 载《 庆祝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两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下册,台北,民85 )及〈 略论台湾义勇队的抗日活动〉(《 抗日战争研究》 1993 年4 期)、刘凤翰〈 抗战期间台籍日本兵问题之研究>(载《 中华民国史专题论文集:第三届讨论会》 ,台北,国史馆,民85 )及《日军在台湾—1895年至 1945年的军事措施与主要活动》(台北,国史馆,民86)、王绳果〈 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军攻台计划分析>(同上)、郑丽珍〈 海南岛的台湾兵( 1937 -1945 ) 〉(《台湾风物》 46 卷3 期,民55 年9 月)、韩亮《宛西御倭鸿忆记》 (台北,奋斗出版社,民57 )、王兆良〈 第二次中日战争中日军对中国山东的侵略>(载《 近百年中日关系论文集》 ,台北,民80 )、梁学干〈 广西军事与抗战的贡献〉(《 广西文献》 71 期,民85 年1 月)、沈怡〈 抗战初期广州四郊军事工程〉 (《 传记文学》27 卷4 期,民64 年10 月)、王正华〈抗战前期香港与中国 军火物资的转运(民国二十六年?三十年)〉(《 国史馆馆刊》复刊 26期,民88年6 月)、陈纪滢〈 重庆大轰炸(「重庆时代的大公报」之三)(《 传记文学》 24 卷4 、5 期,民63 年4 、5 月)、温贤美<日机对重庆的〝 战略轰炸〞 和重庆的反空袭斗争>(《 天府新论》 1994 年4 期)、杨光彦、潘洵〈 抗战时期日机空袭重庆和重庆反空袭斗争述论〉( 载《 庆祝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两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册,台北,民85 )、 李祥琨<日寇飞机滥炸莒南刘庄集血案〉 (《 山东文献》 22 卷2 期,民85 年9 月)。国防部编印《 日军在中国方面之作战纪录(第1 一3 卷)》 (台北,民45 )、徐乃力〈 一九四四年日本”一号作战”攻势对中国形势的影响〉 (载《 近百年中日关系论文集》 ,台北,民80 )、刘凤翰〈 抗战期间台湾日军活动〉 (载《 庆祝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两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下册,台北,近代史学会,民85 )、梅汝琅〈 抗战时期情报通信话沧桑>(《 传记文学》 65 卷l 期,民83 年7 月)、钮先铭〈 抗战时期中国情报战溯忆>(同上,27 卷6 期,民64 年12 月)、陈恭澍《 抗战后期反间活动(《 英雄无名》 第4 部)》 (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民75 )、刘凤翰〈 抗战对中国 军事的冲击〉(《 近代中国》130、131期,民88 年4、6 月)。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