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文江
直到1986年初,我有一个觉悟,潘先生讲的这些都是民族文化的瑰宝,这是中国最古老的学问,也是中国最新鲜的学问。
张文江
我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校友,就是一般人传说中的七七、七八级。七七、七八级入学在同一年,七七级在春天,七八级在夏天。当时的学生热爱读书,又遇到思想解放运动,这方面的记载很多,对我来说还都是小事。
我在华东师大读书七年,所遇到的最幸运之事,首先是本科将近毕业的时候,遇到了中文系的施蛰存先生,后来就成为他的研究生。其次是研究生将近毕业的时候,遇到了古籍所的潘雨廷先生,后来就跟随他读《易》。尤其是后者,对我的生命产生了转折性的影响。事后想来,我所遇到的这两位老师,差不多是华东师大人文学科中最好的,遇到他们是我一生的幸运,那时候却朦胧未知。
在当时的学生中,我勉强可以算读书比较多的人,也常常因此而骄傲。比如说,现在钱锺书好像是家喻户晓吧,然而在我们当年,据说整个中文系只有两个人知道钱锺书:一个是教俄苏文学的老师王智量,他翻译狄更斯《我们共同的朋友》,还翻译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另外还有一个学生知道钱锺书,那个人应该就是我。
然而就是这样的我,到潘先生那里听课,居然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很多书连书名都没听到过。读书达到一定程度的人,没有读过的书当然有,但没听到过的书,那几乎是很少的。但在潘先生那儿,却有很多书连书名都不知道,当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我到潘先生那里,在1984年11月前后。以后跟着读书,听到的东西是崭新的,每天也都是崭新的。当时记不下来,也不懂,朦朦胧胧,只有一些零碎的笔记。直到1986年初,我有一个觉悟,潘先生讲的这些都是民族文化的瑰宝,这是中国最古老的学问,也是中国最新鲜的学问。
当时流行有一本《歌德谈话录》,我读了以后,感觉跟其他人不一样,这些内容哪里值得记?歌德当然是世界性的大文豪,但他谈的那些几乎都不重要。我不知道是记的人的问题,还是谈的人的问题,要隔开很长时间,才能看到一点关键性思想。我禁不住私下想,我听见的东西才好呢。于是我开始自觉地、有意识地把潘先生的谈话记下来,这是我自己当年的日记,也就是《潘雨廷先生谈话录》的原型。
我刚才提到的《歌德谈话录》,不是对这本书的客观评价,而是我当时的真实想法,这个想法完全可能是错误的。
我的日记有时疏,有时密,断断续续地写,一直写到潘先生去世。日记主要记录学术性的内容,其中的主角就是潘雨廷先生。记的时候虽然很认真,但是并没有考虑出版,记下来就放在旁边,连自己也不去看。一直到好多年以后,也就是2004年,由于我自己生命中遭遇的困难,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感发,于是下决心整理这份日记。在朋友的帮助下把它打印下来,初稿前后打印了一年,然后反复修改、校订,差不多有二十多遍,才以今天的面貌呈现在大家面前,这就是大家手上拿着的《潘雨廷先生谈话录》。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本书记录的时间,前后差不多是七年,1986到1991年,《补遗》中还加上1985年。记录结束到下决心整理,前后相隔差不多十二年,一直扔在旁边,除了少数朋友以外,也没有什么人看。下决心把它整理出来,到现在放在大家面前,前后是八年。其中有很多特殊的机缘,有很多特殊的故事,这些机缘和故事,对我个人来说刻骨铭心,但是对其他人来说也许不值一提,所以不说也罢。
《潘雨廷先生谈话录》这本书特殊的地方,是潘先生本人写不出来,我自己也写不出来,这是在特殊机缘下,天造地设形成的。这本书近乎包罗万象,好像并不容易读。它可以作为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出读者自己——其实任何书都是这样,这本书尤其如此——无论你喜欢或者不喜欢,喜欢其中什么,不喜欢其中什么,都是你自己的写照,是你的心性状况的写照。当然不可否认,这本书依然有其缺点和不足,希望将来有讨论这方面内容的人出现。
这本书内容很多,可以有多种读法。我初步考虑一下,至少可以列出九种,甚至还可以更多:
第一种,可以看成类似于《管锥编》的资料集。这里有形形色色的内容,初看起来杂乱无章,细心捡拾,可以各取所需。
第二种,可以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思想剪影。此书的内容是实录,涉及比较精深的学术内容,可以据此研究八十年代的思想状况。
第三种,可以看成多少带有日记体性质的小说,连续起来读,有着隐隐约约的故事线索。我有控制地运用了一些写作技术,尤其是节奏、音韵、气息,不经意中或许会闪现出来。
第四种,可以看成语录体的现代试验,和微博体也有所相似。语录是很早很早的文体,《论语》由师生谈学而形成。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精要处点到为止,并不主张长篇大论。今日流行一百四十字的微博,也有着极强的表现力。前一句话和后一句话可以有联系,也可以没有联系,看似断断续续,却说明了大问题。
第五种,可以看成读潘先生著作的入口。由于潘雨廷先生的学问深度,社会至今还不太认识这位大学者。他的书已经出版了十二种以上,但是很少有人能全部读完。理解潘先生的学术,此书可以作为入口之一。
读潘先生的著作,在我看来,可以有五个入口:
第一个入口,《周易表解》。这是从《周易》经文入手,理解八卦、六十四卦、元亨利贞之类卦爻辞,这是传统易学的角度。
第二个入口,《易学史发微》。这是不受传统经学束缚的,潘先生所发展的新型易学。此书是潘先生晚年思想的精华,可以从现代学术的角度来读,内容比较艰深。
第三个入口,从基本概念、基本术语、基本史实入手,可以读《易学史入门》。这本书由我搜拾残稿编集而成,复旦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
第四个入口,潘先生学术思想的总结,可以读《潘雨廷学术文集》。这本书是选集,概括了潘先生学术的主要方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
第五个入口,从日常生活和解说学问入手,就是现在这本《潘雨廷先生谈话录》。此书亲切可读,点缀了很多日常琐事,提供了不少关键性背景。当然这个入门还是有一定难度,对人的智力形成挑战。
潘师母读过我的八本日记,她一直希望我早些把它拿出来,当时书名还没确定。现在此书终于出版了,多少完成了她的心愿。《潘雨廷先生谈话录》和《潘雨廷学术文集》结合起来,能基本了解潘先生的形象,至少是我心目中的潘先生形象。
第六种,这本书可以看成在世界竞争格局下比较纯粹的中华学术的入口。我们身处国际关系学院,就跟世界竞争的大格局有关系。现在一般讨论的国学或者儒家之类,都还是偏向于抵抗外来文化的保守层面,谈不到世界竞争的大格局。而《周易》是自强不息的中华学术的代表,它是中华民族内在的核心价值观,应对的就是竞争的场面,而不是单单提倡仁义道德之类。在世界竞争格局下,比较纯粹的中华学术——也不是文学,也不是历史,也不是哲学——就是有这个强悍的东西。中华民族可以在智力上、学术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绝不逊色于任何外来民族,可以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彼此取长补短,互相交流。
第七种,作为研究从古到今文化传承的文献。我们现在讲古代学术,往往都是根据课本猜的,没有真实的传承。读《潘雨廷先生谈话录》,你就知道,它和古代传下来真实可考的学术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潘先生和唐文治、熊十力、马一浮、薛学潜、杨践形等人都有深切的交往,他和很多派别、很多人物有关系。比如说,当年潘先生讲课的时候,顾毓琇也到家里来参与听,参与讲。当时的大知识分子文理兼通,理科的学者也能写中国禅宗史。潘先生完全是一个纯粹的学术人,他和很多大家有来往,和他们讨论过学问,甚至受到学问的托付。
第八种,可以作为有一定纯粹度的人休闲的励志读物,可以在睡觉前读,东翻翻,西翻翻,受到真实的启发,甚至可以安神。
第九种,也可以作为比较有大志向的人的修行参考,甚至可以作为一个攻错的标的:此书包容甚广,涉及天地人、儒释道,但是也不一定要完全相信,甚至可以用来挑挑错:第一,材料的错。尽管潘先生的程度很高,我也认真校对过二十多遍——但是涉及面实在太宽,难免没有用错的材料,事实上现在已有所发现,相信将来会更多。第二,义理的错。我刚才还跟一个朋友讨论其中的谈话方式,此时此地讲的话,不能移到彼时彼地中去。所以说攻错也要当心,非常有可能是自己的错。本书讲的不一定是教科书常识,或者是辞典定义,而是和真实人的对话,在当时起有益的作用。每一次谈话旁边都有具体的人,有一个程度并不高的人在听,这个人就是我。第三,最好是在理解这本书后,另外走出更高的向上之路,那么这本书的责任就尽到了——这不是轻易可以讲的,但是希望有这样的人出现。
这本书当然还可以有其他读法,以上的提示仅仅是初步,并且自身也可能存在错误。如果感到完全看不下去,那就是这本书不适合你,你应该另外寻找适合自己的读物。如果看得下去,又不完全看得懂,那就可以尝试跳着看。
潘先生活着的时候,没有出过任何一本书。他生前在华东师大不太知名,身后也不太知名,这几年才多多少少有些学术界认真读书的人知道他。在2000年前后,我遇到华东师大一些有名的人,问他们是否知道潘先生,回答只是说好像有过一个这样的教师。我自己在华东师大读书七年,也不知道潘先生,他当时默默无闻,甚至是甘于默默无闻。我们1984年跟随潘先生念书的时候,他的职称还是副教授,但他的学问真是最好的。
我在大学念书的时候,和朋友经常讨论一些类似于人生的问题,其实是非常无知的。当时连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出版,我们也会欣喜若狂地去买。我有个朋友叫宋捷,在这本书里经常出现,他现在的职业是律师。我们随时会交流一些书,喜欢讨论自己不懂的,像政治、人生、社会这些大问题,尽管实际上层次很低,但是年少轻狂,心无遮拦,自己觉得很了不起。我们很纯粹,讨论问题很认真。我们自以为想出的最精彩观点,遇到另外一个朋友,他说这个不稀奇,如此这般,轻而易举地就破解了。我们很惊讶,我们费尽心血、读了好多书想出的观点,对这个朋友来说都不值一提,就像现在的网上掐架,我们拼命读书还不如他。
直到改革开放中的那一年,他要去深圳闯天下——他是个非常好的画家,画的动画片都得过奖。在离开的时候,我和宋捷去送行,大家在一起谈话,我把自己最好的书——徐梵澄译的《五十奥义书》——都送给了他。当晚在分手的时候,我记得大概在晚上十一点左右,他说别烦了,我给你们介绍吧,我讲的东西不是我自己想出来的,而是从老师那里听来的。那个人叫潘雨廷,原来就在学校里边,过去从来也没有注意到。听了他的介绍,我和宋捷就到潘先生那里去,看到那里已经有一群人听,其中大部分人后来出国了,一些人在社会上很有名。然后就是相见恨晚,每天都是新的,连笔记上都打着感叹号。
把笔记保存下来的想法很晚才产生,其实也不算太晚,在一年多以后。早在此之前,我已经开始协助潘先生做事情,我觉得这种一般人不懂的绝学,对我们民族非常重要。潘先生把当时所有看得到的学问,不仅仅是某一家某一派,都贯通了——过了二十年,我重新整理这本书,也没有觉得它落后多少。从传统文化讲,有一种类似于感应的事情,你内心真正想的东西,假以时日终究会实现,至少对我而言是这样。我们当时是完完全全不懂的,冥冥之中就是有类似于这样的巧合。我们是纯粹的,没有其他的杂念,然而这件事,我相信它改变了我的生命。
我整理潘先生的稿子,做了二十年。潘先生的书到现在出了差不多十二本,但是学术界没有几个人读下来。这并不要紧,我把它保存下来,让想看的人看得到,自己的责任就尽到了。
这八本日记原来就是学术性的,整理时有节制地删去了一些私人的事情。中国的学术和日常生活并不脱离,我有意保留了一点其他内容。比如写到上海音乐学院大火,如果该院的院史有记载的话,那一天真的有大火,这就是所谓的实录。 ■
(2012年3月14日下午在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座谈会上的发言,根据速记稿整理而成)
原文链接:http://www.dfdaily.com/html/1170/2012/6/2/801703.shtml
更多图书信息:
潘雨廷先生谈话录
作者:张文江 记述
定价:60 元
页数:454页
ISBN:978-7-309-08129-9/K.328
字数:549千字
开本:16 开
装帧:平装
出版日期:2012年2月
内容提要:
引言
《潘雨廷先生谈话录》是潘雨廷先生1986年1月(《补遗》延伸至1985年)至1991年12月间的主要谈话记录,内容涉及文学、历史、哲学以及科学与宗教,由潘先生门人精心整理,以年月日为纲目,逐日整理潘先生谈话,偶尔有问学者的心得,反映了潘先生作为一个易学家和道教史家对于传统文化的精辟见解,既注重内修,又注重外在研究,对于思想史研究者和修行者都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堪称学问大家的名山之作。
作者简介:
潘雨廷先生(1925—1991),上海人,当代著名易学家。生前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上海道教协会副会长。潘雨廷先生早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先后师从周善培、唐文治、熊十力、马一浮、杨践形、薛学潜等先生研究中西学术,专心致志于学问数十载,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在国际国内有相当的影响。潘雨廷先生毕生研究的重点是宇宙与古今事物的变化,并有志于贯通东西方文化之间的联系,对中华学术中的《周易》和道教,有深入的体验和心得。他的著作是20世纪中国文化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目录
引言
一
一九八六年一月十八日
一月二十二日
一月二十三日
一月二十五日
一月二十六日
一月二十七日
一月二十八日
一月二十九日
一月三十日
一月三十一日
二月一日
二月二日
二月三日
二月四日
二月五日
二月六日
二月七日
二月八日
二月九日
二月十一日
二月十二日
二月十三日
二月十四日
二月十五日
二月十七日
二月十九日
二月二十日
二月二十一日
二月二十三日
二月二十四日
二月二十五日
二月二十六日
二月二十七日
三月二日
三月五日
三月六日
三月八日
三月九日
三月十一日
三月十二日
三月十三日
三月十五日
二
一九八六年三月二十日
三月二十一日
三月二十三日
三月二十四日
三月二十五日
三月二十六日
三月二十七日
三月二十八日
三月二十九日
三月三十日
三月三十一日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补遗乙
补遗丙
后记
又记
购买地址:
当当: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6108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