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拥有7000张床位,被媒体称为“全球最大医院”的郑大一附院,因公布2014年营收情况而引来各界高度关注——在2014年这家医院实现营收75.21亿元。如此规模,着实显得璨烂夺目!
然而,放眼世界,多数国家的医院的规模大多在一二百张床,一旦达到500张床,那已经是很了不得的大医院了。科室,在我们国家,即便是一家县医院,其规模也往往在1000张床以上,如果要迈入大医院的行列,没有2000张床,那就只能等着同行“寒酸”的挪揄了!
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多家冒出了这么多的“大医院”呢?
有人说,因为我们国家人口基数大,患者总量多,对医院的床位需求大,所以大医院就多。这样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充分。一来,在我国医疗改革前,人口的基数也很大,但是医院的规模却比现在小许多。再者,我们的近邻日本,很多地方的人口密度比我们国家还要大许多,但那里却很少有大规模的医院。
我国早期的医院规模也多以千张床位以下为主,大医院拼命扩张是新世纪以后的事。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首先是政策上的扶持。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卫生投入逐年增大,在这个过程中,那些历史上占据优势地位的“先进医院”往往得到优先保障,拨地、拨钱、给编制,为这些医院的扩张提供了经济基础。
其次,缺乏规范的医疗市场化。我国的医疗改革将医疗推入了市场,这个事情的是非功过姑且不论,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形成一个规范化的市场竞争机制,而是彻底打乱了以前的分级诊疗体系,将各色医院放在一起自由竞争。这种完全建立在优胜劣汰基础上的竞争体系,其结果必然是两级分化,并在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下,导致医疗寡头出现。事实上,在我国各地历史“名院”不断做大做强的光鲜后面,是诸多中小医院在改革的洪流中苦苦挣扎。而中小医院不断萎缩,导致更多的患者不得不涌向大医院,导致大医院越扩张,床位越紧张的恶性循环中。
此外,缺乏合理的人员流动体系也是促使医院不断扩张的内在因素。在目前的大医院中,一般实施三级医师制,医师在一定的工作年限后,需要晋升,而晋升之后,就需要有一个团队来配合其工作。由于不断有人晋升,而晋升的人员因为没有分流机制,只能通过扩张医院或科室的规模来为他们提供医疗平台。
这些年,大医院的不断扩张规模,已经成为全国医疗体系的一个通病。为此出现的大医院病,也日益引发业内人士的关注。早在2012年,当时的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就在全国医疗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大医院规模扩张已经到了不得不叫停的时候。”因为大医院规模扩张并不能真正改善我国的医疗环境,反而不利于实现上下联动、急慢分治,而且推高了医疗费用。
然而三年过去了,大医院扩张的客观条件并没有明确的改变,许多医院仍然存在强烈的扩张意愿,如果这样的情况不尽快改变,超过郑大一附院的更大号医院的诞生,恐怕用不了多少时间。为此,如何将医疗改革的目光从优质医院中真正下沉到基础医疗中,建立完善的分级诊疗体系,在制度上落实基本医疗诉求到基础医疗机构完成的就诊流程,丰富个体行医的方式方法,出台政策鼓励综合医院的医生向基层医疗机构分流,只有各级诊疗机构均衡发展了,我国的大医院病才可能真正得以医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