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驼峰航线
1942年,日军占领缅甸,切断了同盟国援助中国抗击日本的惟一一条通道——滇缅公路。中国政府代表宋子文和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商议,决定在中国航空公司原来的昆明—加尔各答航线的基础上,开辟后来称为“驼峰”航线的空中补给走廊,用这条航空线路来代替滇缅公路,继续为中国提供抗战物资。这条空中通道从印度阿萨姆邦到东孟加拉的Chabual、Sookerating、Mot-umshernagr、Misamuri、Tezpur、Jorhat、Shamshernagar、Tezgaon-kharagpu、Dibrugarh、Sadiya和Dinjan(汀江)等机场到中国云南昆明巫家坝、呈贡、羊街、杨林、云南驿、沾益等机场,全长550英里。
航线飞越被视为空中禁区的喜马拉雅山脉,下方群山耸立似骆驼峰背,飞机在其间穿行,故此得名。英文为“The Hump”。
“驼峰航线”是二战时期中国和盟军一条主要的空中通道,始于1942年,终于二战结束,为打击日本法西斯作出了重要贡献。1942年夏,日军切断了中缅公路这条盟军和中国联系的最后通道,一切物资运输被迫中断。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不惜任何代价,开通到中国的路线。由于海陆已无通道,只能开辟空中航线,于是驼峰空运诞生了。“驼峰航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脉、高黎贡山、横断山、萨尔温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进入中国的云南高原和四川省。航线全长500英里,地势海拔均在4500-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达7000米,山峰起伏连绵,犹如骆驼的峰背,故而得名“驼峰航线”。
这条航线上担任运输飞行任务的是美国陆军航空运输总队(ATC)和中国航空公司,使用的飞机主要是:C-46、C-47和C-53、C-54、C-87、C-l09、B-17、B-24、B-25和B-29等等。担任护航的是美国陆军驻印度的第10航空队和驻中国的第14航空队。日本投降后不久,这条航线停止飞行。在3年多的时间里,“驼峰”航线共空运到中国80多万吨物资(其中10万吨为驻华美军自用)。这些物资包括武器弹药、医药及医疗器材、车辆及各种机器设备和军用被服等。l945年7月1个月空运达到了最高峰:71042吨。
昆明巫家坝机场是“驼峰”航线最主要的终点站机场。“驼峰”航线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一共运输了80多万吨物资到中国,超过了包括滇缅公路在内的中国所有对外通道接受外援的总和。在1941年到1945年之间,援助中国的物资81%是通过“驼峰”空运,16%的物资是通过利多公路(史迪威公路)和滇缅公路(包括运输卡车本身的重量)完成,2.4%的物资通过利多—密支那—昆明的陆上通道完成。
当时各种运输机载重量分别为4吨、6吨和8吨,如果计算一下,人们就可以惊奇地发现,当年平均每天都必须有100多架飞机在如今比较寂寞的滇西上空飞越穿梭!据昆明机场总站站长郭汉庭回忆:高峰时,巫家坝机场每分钟就有一架飞机起降,成为全球最繁忙的国际机场之一。
为了抗战的需要,云南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在各地修建和扩建了几十座机场,是云南人民对战争的重大贡献之一。据当时专门承包机场修建的昆明更生营建厂的施工资料看,修筑机场的程序为:首先铺平地面,然后是铺设“狗头石”,上面浇灌黄泥,再铺设“公分石”,再浇灌黄泥,然后用大石碾子压碾,有时还铺设沥青。机场修建好以后,附近农村的农民还要随时准备好,一旦破损或者遭到日机轰炸,马上就要来填补和修复。云南仅仅为了修筑机场就动员了几十万民工。在沉寂了多年的呈贡机场的一角,至今仍可以看到为抗战胜利立下过汗马功劳的那些石碾子。在附近庄稼地里劳作的老农,对它们有一种难于割舍的感情。
“驼峰航线”开辟之初,美军飞机损失惨重。曾在缅甸甘蔗林迫降营救史迪威将军的斯科特上校,首开人类飞越“世界屋脊”的勇敢尝试,可在仅距印度阿萨姆邦不到半小时航程时坠毁。其后美军空运司令部继续顽强寻找一条安全通往中国的空中航线,不幸,又有160名飞行员和60架飞机陆续被埋葬在青藏高原的冰峰雪谷之中。在确认无法征服“世界屋脊”之后,美军另辟途径,重新开辟了一条西起印度的阿萨姆邦,向北进入西藏,紧贴世界屋脊边缘飞行1小时,再折向东方,继续飞越地势险恶的横断山,然后经四川和云南交界的大小凉山抵达昆明和成都。这样,这条“驼峰航线”比从前的直线距离拉长了近一倍。
“驼峰航线”的开辟,不仅粉碎了日军大规模的侵略和封锁,而且为支持一个庞大的战场而实行大规模的空运开了先例,在稳定亚洲战场和人类反法西斯统治和侵略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据战后美国官方的数据:美国空军在持续三年零一个月的援华空运中,为中国空运各类战争物资65万吨。美国空军在“驼峰航线”上一共损失飞机468架,平均每月达13架;牺牲和失踪飞行员和机组人员共计1579人。
半个世纪以前,1942年5月至1945年8月,在中国西南部,中美两国人民并肩抗击日本法西斯,由此展开了一场特殊的较量,开辟了一条被称为“驼峰航线”的国际战略空运通道,投入飞机2000余架,在云南至印度汀江开辟了世界航空史上最惨烈的一条“死亡战线”,为中国抗日战场运送80余万吨军用物质,其间,共有609架飞机坠毁、近2000名飞行员牺牲。至今仍有许多坠机残骸散落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一带。
在中国抗日航空烈士的三十块纪念碑的六十面上,一共刻着三千三百个烈士的名字,其中有二千二百个美国人,这些年轻的美国飞行员,把他们年轻的生命献给了中国的天空。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对他们表示崇敬,他们什么都没有留下,唯一留在这个世界上的只有纪念碑上这些名字。
驼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一个形似骆驼背脊凹处的一个山口,由于它的海拔高度低于当时美国主要装备机型( D C—3、 DC—46、 DC—47)最大爬行高度,所以这里是中国至印度航线的必经之处。通过这条运输航线,中国向印度运送派往境外对日作战的远征军士兵,再从印度运回汽油、器械等战争物资。
“驼峰航线”西起印度汀江和阿萨姆帮,东至中国昆明。提供给中国的物资从美国运至卡拉奇,再到汀江和阿萨母帮,然后飞越“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到达中国昆明巫家坝、呈贡、羊街、杨林、沾益、云南驿等机场。日军占领缅甸后,专门派遣战斗机从缅甸密支那起飞,拦截没有防御能力的运输机,航线被迫北移,飞越喜马拉雅山南麓。这一地区山峰高度超过1.7万英尺,飞行高度最高可以达到2.5万英尺。由于航线在世界高海拔地区,有的山峰太高,飞机只能在雪峰山谷间穿行,使航线看起来像骆驼的峰背,因此称为“驼峰航线”。
“驼峰航线”途径高山雪峰、峡谷冰川和热带丛林、寒带原始森林、以及日军占领区;加之这一地区气候十分恶劣,强气流、低气压和冰雹、霜冻,使飞机在飞行中随时面临坠毁和撞山的危险,飞机失事率高得惊人。有飞行员回忆:在天气晴朗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沿着战友坠机碎片的反光飞行。他们给这条撒着战友飞机残骸的山谷取了个金属般冰冷的名字“铝谷”。因此,“驼峰航线”又称为“死亡航线”。
“驼峰航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飞行条件最艰险的空中运输线。运输机飞越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的山峰时,达不到必需高度,只能在峡谷中穿行,飞行路线起伏,飞行时常有强烈的气流变化。遇到意外时,难以找到可以迫降的平地,飞行员即使跳伞,也会落入荒无人烟的丛林难以生还。在3年零3个月的时间里,“驼峰航线”向中国运输了80万吨战略物资,但也因此付出了惊人的代价,共坠毁和失踪飞机609架,牺牲和失踪飞行员1500多名。
周边景点:
独龙江峡谷
云南省地图西北角有块突出的狭长的长方形地区,它北部紧连西藏自治区,西部和南部紧靠着缅甸,这一地区就是很少有人去过的独龙江地区。这里因居住着史书上称为“太古之民”的独龙族而闻名,也因他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偏僻闭塞而被称为是“神秘的河谷”。河谷中有种类繁多的自然资源和峭壁千仞的峡谷奇观以及丰富多采的民族风情,是我国难得的多学科的实物博物馆。
纵贯全境(250公里)的独龙江源于西藏察隅县,这条异常汹涌的河流紧贴我国著名的横断山脉主体的西北麓,被陡峭的高山所围堵。东面是5000多米高的高黎贡山(傈僳语称曲果),西面有同缅甸毗邻的4000多米高的担当力卡山。独龙江由上游克劳洛河与麻比洛河汇合后从迪布里地方流入贡山县,到茂顶又转向西流,过马库入缅甸,汇入恩梅开江。在境内流长90多公里,流域面积1947平方公里。整个独龙江犹如一条青色的长龙,奔腾咆哮在云雾缭绕的群山之中。
整个河谷地形复杂,从高处望,河谷的山峦绵延起伏林海茫茫蔚为壮观。从山肢到山巅气候温度相差很大,平时沿江行趟,挥汗如雨,行至山腰就有了凉意,待到山顶就是寒气袭人了。独龙江水落差很大,远望江水上游,有如从天而降之感。江上支流飞瀑多达100余条,不仅水力资源丰富,动植物资源也十分丰富。
受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年降雨量达3200毫米以上,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河谷中植物繁多,有名贵的秃杉、三尖杉、珙桐、硫磺杜鹃、水青树、树蕨等,很物有的毒竹也生长在这里。被列为国家保护的珍禽异兽有虎、扭角羚、红岩羊、金丝猴、金狗(小熊猫)等,可以说,整个独龙江河谷,真不愧是云南动植物王国中的一颗明珠。
世代居住在河谷里的独龙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独龙江也因此而得名。独龙族长年与河谷、大山和野生植物相依为命,吃的是野生植物,用的也是野生植物。如打猎的弩弓是用黄桑木做成,渡溜用的溜筒用的是清香木黄桑木,穿的衣服用的是野生麻类,连五彩的独龙毯也是用野生麻类织成的,住的房子更是离不开竹子和茅草,有时为了充饥吃的是堇中粉和野果。野生植物用途如此之广泛在别处是很少见到的。
怒江大峡谷
奔腾的怒江,仿佛是一条被激怒了的金色大蟒,自北向南奔腾而来。汹涌澎湃的江水,冲击着石崖,震撼着山谷,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像怒江这样狂暴、险恶的河流,只有到此旅行,亲自耳闻目睹,才能体会到怒江这个名字真是取得太妙了——这是一条真正的愤怒之河啊!走进怒江大峡谷,您就来到了世界上最长、最神秘、最美丽险奇和最原始古朴的东方大峡谷。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怒江、澜沧江、独龙江三大峡谷中,怒江大峡谷最为壮观。谷地南北走向,怒江大峡谷比科罗拉多大峡谷长。科罗拉多大峡谷从支流巴利亚河口起到米德湖,全长也不过440公里。怒江大峡谷单云南段从龙陵的老卡起到贡山的丙中洛,足足600公里,西藏境内还有多长,无法精确统计,从地图上看,最少也是四五百公里,两段加起来超过了1000公里,是科罗拉多的两倍多。怒江大峡谷也远盛于科罗拉多大峡谷。科罗拉多大峡谷最深处达1830米,而怒江大峡谷深都在2000米以上,大多数地段突破了3000米。再往北,太子雪山海拔6054米,梅里雪山6748米,峡谷更深了。
怒江大峡谷山高、谷深、水急,两岸白花飘香,山腰原始森林郁郁葱葱,冬春两季冰雪覆盖,景色如画。
碧罗雪山
碧罗雪山在兰坪自治县境内绵延142公里,海拔超过4000米的雪山就有15座。其中最高峰老窝山是这些雪山中最美的地方,海拔4500米,与澜沧江的相对高差达3200米,原始生态系统保存十分完整。山中气候变化异常,飞瀑密布,高山湖泊云集,被人们称作万瀑千湖之山。春夏之交,山中云雾腾升,登临绝顶观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颇为壮观。东面的玉龙雪山、哈巴雪山、金丝厂雪山、老君山、雪邦山在云海中犹如波浪滔天的大海中的小岛。
滇缅公路简介 东起云南昆明西出边境重镇畹町与仰光公路相接,全长1164公里,沿途皆高山大壑,地形险峻。公路始筑于民国二十六年(即一九三七年)底,征集民工二十余万人,夜以继日,人挑肩杠,艰难备至,经年余始得完成。 ──《云南文史资料第二十七辑》
1937年8月,日本海军封锁中国沿海,阻止世界各国援助抗战的物资进入中国,我进口军用物资和汽油由此中断,抗战到了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为了粉碎日寇的封锁,滇西人民毅然挑起修筑滇缅公路的重担。这条路东起昆明,西经畹町(长963公里) 与缅甸密支那公路接连,全长1164公里,当时昆明至下关(410公里) 勉强通车,但路况极差,下关至畹町(553公里)要翻越横断山脉,跨怒江、澜沧江两大河流。沿途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山势险峻,悬崖峭壁,望之悚然,再加上雨季绵长,疟疾流行,瘴气飞横。"云蒸鹤喘,海热巨鳌惊"、"要过怒江坝,先把老婆嫁"的民谚,千百年来一直深深地敲打着滇西人的心坎。对他们而言,走滇西比闯鬼门关还难!
滇西二十多万民工为了中华民族四万人民毅然来闯这道门关,发誓要从这里踏出一条坦途!他们凭双手挖山,肩挑人扛,从1937年12月至翌年5月,滇西各县每天出动二十万人投入筑路前线。下关畹町段平均每公里250多人每3.9米就有一个人,参加的人群中许多还是妇女和儿童,遇上挡路的巨石,没有炸药,只好架起柴堆用火烧烤后洒水摧裂。那惠通桥(今称红旗桥)上所需的冗长钢索,搬运的艰辛则更难想象,一根钢索数百米,既重又不宜切断分运。只好将成盘的钢索展开,每隔约四米绕一圆圈,一根钢索就是数百人用"一条龙" 方法从木姐运至江岸。据估计,二千多名群众死于爆破、坠岩、坠江、土石塌方和疾病。伤残更多!滇西人民终于舒心地望着每天三百吨军需物资在各种车辆的运载下从这条路上奔向国内前线!美国驻华大使詹森说"滇缅公路工程浩大--全赖沿途人民的艰苦耐劳精神,这种精神是和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英国《泰晤士报》也称赞说:"只有中国人才能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做得到。"
1942年5月3日,日寇入侵我滇西地区就是通过这条滇缅公路,到1945年1月20日我方最后攻克此地,驱逐日寇后,滇缅公路才又恢复为我国西南的集运动脉,那时新建的中印油管也经此向国内输入石油,直到抗战胜利结束。
滇缅公路起于昆明,经禄丰、楚雄、南华、祥云、下关、漾濞、永平、保山、芒市到畹町。它跨漾濞江、澜沧江、怒江、越云岭、怒山、高黎贡山等横断山脉及滇西纵谷,至畹町与缅甸公路相连。因此昆明——保山——腾冲——芒市——瑞丽这条线也被称滇缅公路之旅。
滇缅公路的修建过程分东西两段:东段由昆明至下关,长411.6公里,1937年,云南由当时的大后方变而为抗日前沿指挥部。为打通对外联系,完成大理下关至瑞丽段公路,与缅甸相连,公路征用了沿线民工20余万之众,8个月内完工,成为当时我国惟一的一条国际通道,创造了当时公路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Clik here to 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