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k here to view.

何义芳,公安县埠河镇东风村人。13年前,他开始种植葡萄。经过自己的潜心摸索,现在他已经成了当地赫赫有名的“葡萄大王”。
2011年6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荆州抗旱救灾工作时,来到何义芳的葡萄园里,品尝着葡萄,并称何义芳为“发一方”,鼓励他继续努力。2012年6月,何义芳的葡萄获得大丰收,他给温总理写了一封信,在汇报丰收喜讯的同时,也述出了他对通村公路制约产业发展的担忧。
近日,温总理亲笔批复了何义芳写给他的信,闻喜之后又帮这位农民解决后顾之忧。
温总理称他为“发一方”
2011年6月3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莅临荆州视察抗旱救灾工作时,来到公安县埠河镇东风村。
温总理参观了东风村一组何义芳家的大棚葡萄,并详细询问了葡萄的长势和收益情况。当得知何义芳家中的4亩葡萄,一年可收入11.5万元时,温总理高兴地笑了。
温总理风趣地称何义芳为“发一方”,希望他能突破11.5万这个数字,并且把种植葡萄的技术传授给更多的村民,让大家共同富裕。温总理看似平常的嘱咐,何义芳一直记在心里。
温总理走后,何义芳对种植葡萄的信心更足了。凭借扎实的种植技术,2012年,何义芳家的4亩大棚葡萄产值突破了12万元。
葡萄大王带领村民发家致富
何义芳今年61岁,在种植葡萄前,他干了14年收头发的工作。后来,他还做过收棉花的生意。
常年在外奔波,接触到很多人和事,他敏锐地觉察到,种植葡萄可能是个赚钱的好途径。1999年,他拿出家中的一亩地种起了葡萄。第一年,因为没有经验,技术不足,亏本了。
他没有放弃。第二年,在葡萄还没成熟时,他先后到浙江、陕西、湖南等地学习。白天,他跟着专家学习。到了晚上,他就给家中的儿子打电话,了解家里葡萄的种植状态,并将所学的技术教给儿子。那一年,何义芳种植的葡萄盈利了。
第三年,他将葡萄地增到了3亩。每亩地挣了约3000元,而那时每亩地的棉花只能挣几百元。很快,周围很多村民纷纷来到他家,向他取经。
2010年10月14日,公安县埠河镇东风村葡萄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何义芳被任命为合作社理事长。近几年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东风村成为了有名的葡萄种植“明星村”。
这些年来,何义芳不仅是东风村葡萄种植户的免费技术顾问,还经常被邀至武汉、石首、松滋、江陵、湖南等地推广葡萄种植经验。他种植的葡萄受到消费者的喜爱,远销北京、广州、四川、安徽、湖南等省市。
给总理写信,报喜之外又报忧
去年,何义芳家的4亩大棚葡萄产值突破了12万元,他给温总理写了一封信报喜。
除了报喜之外,他还反映了两个问题。虽然目前埠河镇的葡萄信誉度高,不愁销路,但随着葡萄产量的增加,如何扩大销路成了下一步要探索的问题。在信中,何义芳说他很担忧产品的规模出路问题。
让何义芳更担忧的是,村里的一条长达5000余米的土路,下雨一身泥,晴天一身灰,严重制约了东风村的产业发展。记者在他所说的这条小路上看到,长约5000余米的道路上坑坑洼洼,十分不平整。
何义芳说,他家的葡萄地靠近公路,地段好,葡萄从装箱到装上商贩的车不会经过颠簸。而很多村民家的葡萄被运出时,车要从这条泥巴路上经过,因为葡萄是皮包水,经不起颠簸,容易出现掉果子、压烂等后果。
去年葡萄上市时,在刚下过雨的道路上行走,行人都得小心翼翼,更别说开着车经过了。村民将葡萄装上自家的麻木车,再运到商贩面前时,很多葡萄已被挤烂、压烂了,这也给了商贩压低价格的借口。
村民脸上无奈、焦急的神情,深深印在了何义芳的心中。如何帮村民改变现状?让他们的葡萄也能卖个好价钱?这成了他心中的一个大难题。于是,在写给温总理的信中,他提到了这一难题。
随着《写给温总理的一封信》寄去的,还有何义芳去年栽培出来的两箱葡萄。
总理批复,通村公路可畅通
十几天前,省委办公厅的工作人员来到何义芳家中,将温总理作过批复后的信交到他手中。
回想起拿到温总理批复的那一刻,何义芳激动不已。他从房间的抽屉中小心翼翼地拿出信件,慢慢展开,用他不太标准的普通话给记者念了起来。
温总理的批复如下:转湖北省委办公厅,这是公安县一位农民的信,他反映的通村公路问题,请当地政府酌情考虑,请转达我对何义芳同志及东风村乡亲们的问候!
接到批复的当天,何义芳带着省委办公厅的工作人员,来到了他在信中所说的村级公路。那天,何义芳说出了两个愿望。他希望这条路能在2013年6月以前完工,质量还要得到保证。
考察后,省委办公厅的工作人员承诺,按照每公里10万元的标准,省里和市里再各补5万元,最后按照每公里20万元的标准,确保这条路在6月30日前完工。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Clik here to 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