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may be NSFW. 在济南千佛山东南有座佛慧山,因山上雕有巨佛(济南人称之为“大佛头”),古时又称大佛山。明万历年间,济南知府平康裕在山上建巨大石柱,状似橛子,俗称为“橛子山”;又因其像支笔,也雅称“文笔峰”。盖因古人讲究风水,认为济南城地下多水,像一条浮在水上的船,所以就在遥望济南的佛慧山上立起巨柱,做为系“船”的石桩,免得济南城被水冲走。该石柱直径约有4米,高10米左右,济南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修筑防御工事时,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下令将其拆除。 Image may be NSFW. “开元胜景”石坊,位于千佛山东路南头、新修的旅游路南侧。此石坊为上世纪90年代修建,书法家王仲武先生题写的坊额,两侧楹联“文笔峰高斯文不坠,开元寺古重开生机”为著名学者、济南“首席名士”徐北文先生撰写。 经过石坊沿一条石块砌成的小路可直通佛慧山,路西侧是罗袁寺顶,路东侧是平顶山。这条小路长近两华里,两侧绿荫覆盖,气温清凉,走在其中,顿感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这里也是济南人休闲的一个好去处,一到周末游人络绎不绝。 石块路走到尽头,一条山沟呈现在眼前,沟侧有小路可上下攀爬。佛慧山海拔460米,山势峭拔,巨石危立,涧谷萦回,曲径通幽。秋日,满山丹树黄色,重阳节期间,历代文人常于此登高赏菊吟眺,被称作“佛山赏菊”,为旧济南八景之一。 开元寺遗址,位于佛慧山山腰处。该寺历史悠久,据《续修历城县志·金石三》载,寺址石壁上遗有“大隋皇帝”字样的残字,由此可知,隋朝时期佛家便涉足于此。唐代开元年间(713-741年),在此建“佛慧寺”,山以寺得名。明初,济南城内开元寺被官府占用,僧众徙居于此,遂改称“开元寺”。 Image may be NSFW.
开元寺大雄宝殿基石。原开元寺有正殿5间,东西配殿各3间,殿后北壁上凿有上下石室多间。解放前夕,济南战事激烈,开元寺僧人均离去,由于无人管理,当地农民开始拆运寺庙的砖木砌房烧火,开元寺从此逐渐毁弃,如今只余下基石。 开元寺南侧岩崖上,有一尊4米多高的释迦牟尼塑像,为唐贞观年间开凿,目前保存完好。相对于山顶上的“大佛头”,济南人称其为“小佛头”。 开元寺处在环形深涧内,松柏笼罩,藤萝垂蔓,异常清幽。周围石壁上有众多摩崖石刻,佛像有大小上百尊及唐宋元明清各代名人的题咏。历经战乱及“文革”,佛像大部分被毁,题咏石刻保存尚好。 寺周围的山涧中凿有石窟多处,昔日,僧人、儒生多于此坐禅或读书。石壁西首有个镇武洞,凿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邻洞下方依山石雕刻龟像,一条石蛇环绕龟颈,设计奇特,造型古朴。 从开元寺遗址继续向上,佛慧山峰北侧壁上,依山崖建有一座巨大券拱门的佛龛,额书“大雄宝殿”四字,为清末御史、济南书法家张英麟手笔。 佛龛之内就是闻名齐鲁的“大佛头”——佛祖释迦牟尼如来塑像,于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开凿,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大佛沿山崖整石刻就,佛像高7.8米,宽4米,造型丰满,雄伟壮观,头上梳着肉髻,法相庄严。因该佛像仅刻胸肩以上,遂俗称“大佛头”,为山东省最大的石刻佛首。 佛像西侧石壁,刻有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三月重修题记;东壁勒“大慈大悲”四个大字,亦为明人题书。有种说法,起初镌凿佛像时,本打算自上而下刻成全身盘坐状,但凿至胸肩部时工程因故停下。可能是由于石质原因不能继续向下开凿,或许是别的什么因素,假如按原计划完工,该佛像的高度将超过济南锦绣川大象山的“齐鲁第一大佛”,而成为齐鲁石刻佛像之首。不过这中途停工,却形成了在国内罕见和独特的巨型佛首塑像,也算是歪打正着。
佛龛外东侧石壁上,有北宋景祐三年镌刻的方形密檐浮雕塔两座,体态玲珑,风格典雅,不过部分塔身已经风化了。 下片为此行友人四位:左起(曾博、路凝、发哥、我);此上行文内容参考朋友“大漠单骑BLOG”,照片均为自拍,去时天气闷热,我与路凝均光了上身,露了几点,呵呵 |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Clik here to 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