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登基,总得找个“天授神权”的由头,向天下宣示,“你们看,不是我想当皇上,是老天示意非让让我干这个高风险、高福利的工作,来牧你们这些民。”这样,皇帝的权利就是上天所授,全天下人都得听皇帝的调遣,所谓“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
就连秦末起义的农民陈胜吴广,也知道在鱼肚里塞块手帕,写上“大楚兴,陈胜王”。亭长刘老三刘季也不甘落后,斩条白蛇,编造赤龙降世、黄帝后裔的身世,并改名刘邦,来服众为首。
一代女皇武则天登基时,为了名正言顺,让侄儿武承嗣伪造“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瑞石”,沉于洛河。当洛河潮汐时,“瑞石”浮出水面。忠于武则天的大臣们便顺水推舟,说这块石头是洛河神宓妃所授,同意武媚娘这个女流之辈成为中国第一个女权主义者,并到达帝国权利的巅峰。
于是,武后“顺天意”成了女皇,心安理得地夺了自己儿子的饭碗。武则天不忘洛神“授权”之恩,尊那块“瑞石”为“天授圣图”,并封洛神宓妃为“天中皇后”,在洛浦立庙纪念,皇帝、百官、百姓都得供奉。洛神深受感动,便有了“洛河夜哭”的诡异事件。
在电视剧《神探狄仁杰Ⅱ》中,除了广为流传的“元芳,你怎么看”之外,观众们都会记住那充满神秘、恐怖氛围的“洛河神异”。它不是杜撰,而是具有史籍为证的真实存在,只是经过了剧本创作者的艺术化演绎。
为获得“天授神权”,武则天导演了“洛河神异”
那么,“洛神”是谁?为什么她的“授意”就能平天下之非议,让武后顺理成章成为“皇上”呢?
在寻访大秦岭中,我们无意间走到了洛河,才猛然发现,这个“洛河神异”自古就有,而且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本源,以及后来的演化和发展。诸多首开先河的创造发明、历史事件,都与这“洛神”有着直接的关系。它总是在必要的时间出现,屡屡“神授天意”,帮助过不少中国历史明星启智成伟业。
比如,我们在上篇讲到的文字始祖仓颉,就是在洛河神龟背负的神秘字符里,产生了创造文字的灵感。除了仓颉、武则天,还有大禹、周武王、周公、孔子、周敦颐、司马相如、曹植等赫赫有名的治国功臣和文化学者。
“中国”一词第一次出现在西周青铜器“何尊”内的铭文中
原文是“中或”,先陈列于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
中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洛南
洛河分南北。
北洛河古称“洛水”或“北洛水”,为黄河二级、渭河一级支流。它发源于陕西北部的白于山南麓的草梁山,由西北向东南注入渭河,志丹、甘泉、富县、洛川、黄陵、宜君、澄城、白水、蒲城、大荔,河长680.3公里,为陕西长度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
一般所说的“洛河”指南洛河。发源于秦岭南麓的洛南县洛源镇冢岭山,是黄河南岸的大支流,流经陕西洛南县,河南卢氏县、洛宁县、宜阳县、洛阳市,在巩义洛口汇入黄河。全长453公里,流域面积1.8万平方公里。其中,在洛南县内129公里,流域面积2300平方公里。
中国历史上有过黄河北边的“河套地区”,也有黄河南边的“河洛地区”,同样都以黄河为界,但河洛地区产生的河洛文化,却是中原文化的核心——河洛的“河”指黄河,“洛”指洛河,河洛文化就是指古黄河与洛河交汇地区文化的总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集中区域。
周武王在宝鸡岐山起事,一路所向披靡,杀到朝歌,灭了殷商。在洛河下游的洛阳(因位于洛河之阳而名)昭告天下,“余其宅兹中或,自之义民”,意思是“这里是天下的中心,我将从这里开始统治人民”,并将此封昭告铭刻在青铜器“何尊”上以记事。
“宅兹中或”的“中或”,便为最初的“中国”。从此,“中国”二字诞生。此时的“中国”,即河洛地区,是“天下之中”(《史记·周本纪》)。
我们曾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看到刻有“宅兹中国”的青铜器“何尊”,它于1963年出土自宝鸡贾村。
周武王为庆贺伐纣取得的胜利,还让将士们纵马秦岭南麓的华阳(今洛南),从此有了历代帝王在战事之后,都要念叨的“刀枪入库,放马南山”。南山,即今日洛南一带。
因此,深藏秦岭的洛南,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神马”背负的“河图”,与“神龟”背负的“洛书”上神秘的符号
它们是中国文化的源代码
“神马”的传说
我们今日所说的“神马都是浮云”,也不是网络女神的首创,而是在七八千年前的伏羲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神马”。
据说,观天象的伏羲,在秦岭西麓的天水渭河中,发现一匹龙头马身,高八尺,生两翼,披龙鳞的“神马”,背负一块玉版,玉版上的图案,与他“仰则观于天文,俯则察于地理,观鸟兽之文与天地宜,远取诸物,近取其身”的规律相似,于是画了一幅图,构成先天八卦,解释宇宙的奥妙。
由于“神马”出于渭河,因此伏羲所画的图,叫“河图”。据考证,天水地名的诞生,也是因伏羲见“有白龙出,天河注水”而得名“天水”。
“神马”就这么一晃而过,启示了伏羲,便消失无踪,恍若瞬息浮云,这岂不是“神马都是浮云”的出处?
若干年后,黄帝手下的文史官仓颉,在洛河上游的阳虚山下,元扈之水中,发现神龟负天书,从而创造了文字。大禹在洛河治理水患时,又在洛南大圣山下灵峪口发现这只神龟,背负着九组不同的圆圈。大禹受启发,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并制定治理天下的九章大法——“洪范九畴”。因龟书出于洛水,便称作“洛书”。
“八卦九畴”,千变万化,成为孕育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源代码”。
郑玄《集解·春秋纬》云:“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成。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意思是河图解释天象,洛书解释地象。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河图洛书总共十五篇神秘符号,包含着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可以演化出包罗万象的宇宙奥妙。它们是文字最初成形的原始图案,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识的第一缕曙光,演化出博大精深、无所不容的中国古代哲学体系,经历数千年历代天才哲学家的研究推算,仍旧无法穷尽其所含奥妙。
《周易系辞》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意思说河图洛书的奥妙,只有圣人才能悟之一二。孔老夫子近乎垂首顿足地感慨:“如果没有洛书和河图,像老夫这样的知识分子就没法活了!”(《论语》“凤乌不至,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
孔老夫子都没法活了,遑论吾辈!
又何以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三观”:伦理观——温良恭俭让,礼义廉耻信;价值观——修身治国平天下;世界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没有河图洛书,岂不毁了三观?
你看,追根溯源,中国文化的本源,皆得益于“天降神授”的一匹“神马”和一只“神龟”。
所以,神马也不是浮云。它浸润我华夏,瞬间数千年,缘愁似个长,来日更久远!
画家笔下的“洛河女神” 宓妃,靓妆刻饰,便嬛绰约
洛河女神
洛河因为出了一部代码奇书,自古以来总是充满神秘的昭示。因为出了一位洛河女神,不管是在民间,还是在文史中,都演绎出了许多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惹得中国诗词歌赋等各种题材的实验性情书满天飞,演绎了数千年洛河恋曲。今日风靡于网络的诸多女神,相对于洛河女神而言,那才真正是浮云。
洛河女神据说是伏羲的女儿宓妃,她是上古时期的女神之一。
坊间流传说,宓妃因同情那些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祭祀洛河的少女,以身祭河,溺亡于洛水,化作洛河女神,制止了洛河的泛滥成灾,庇佑洛河沿岸苍生。
当地部落为了感恩宓妃舍命治水,将宓妃敬为“洛河神女”,并在宓妃遇难洛河之畔的大圣山上,修建伏羲、女娲庙以供奉。至今,大圣山上仍有伏羲女娲庙。
据此,也有传说,河图和洛书皆出于伏羲一人之手。洛书随女儿宓妃沉入洛河,化为神龟背负的图案。仓颉及大禹所见,均为洛河神女暗中相助,才得以有所作为。
先秦时期,在《国语》、《竹书纪年》等典籍中,洛河女神的形象由神话传说,演绎出更直观的文学形象。
在悲催的浪漫主义抒情大师屈原的《天问》中,宓妃有了另一重身份——黄河神河伯的妻子。后来,后裔射杀了河伯,霸占了宓妃。而在《离骚》中,“求女”的屈原寻到了宓妃,却发现她是个貌美而不知礼数的风流女子,孤傲清高,只知道娱乐游玩,不是屈原的梦中情人。于是,失落的屈子转而求他。
(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天问》。“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离骚》)
宓妃是河伯的妻子,显然不靠谱。按宓妃是伏羲之女说,她跟夏帝、后裔、河伯,就不是同一时代的人,后裔不可能玩“穿越宫廷戏”。况且,后裔不是暴君,也不可能去射杀管理黄河的河伯。
因此,屈原在两处写到宓妃,只是为了以此来讽刺当时楚国君臣的骄奢荒淫,借以宓妃的貌美形象,来表达自己求君求贤的标准——以“求女”来隐喻求明君,求贤臣的渴望。
到了西汉大才子司马相如这里,洛河女神宓妃成了“绝殊离俗,妖冶娴都,靓妆刻饰,便嬛绰约,柔橈嫚嫚,妩媚纤弱,曳独茧之褕絏,眇阎易以恤削,便姗嫳屑,与俗殊服,芬芳沤郁,酷烈淑郁,皓齿粲烂,宜笑的皪,长眉连娟,微睇绵藐,色授魂与,心愉于侧”的贤淑美女形象。(司马相如《上林赋》)
“洛神”作为一种美好的文学意象,屡屡在文人墨客的诗篇中翩翩起舞,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化身。
画家笔下的《洛神赋图》,呈现了曹植在洛水之畔沉醉“洛河女神”美貌娇容情态的故事
“洛河女神”之“天授神权”之秘
把洛河女神塑造成“此女只应天上有”般完美无瑕、倾国倾城的,当属七步成诗的曹植。曹植在《洛神赋》中,讲述他有一次出游,行至洛川,人困马乏之际,“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
接下来,曹植以其惊世骇俗的才华,倾其毕生的痴念,从形态之神韵、妆容之情姿、动静之礼仪,全方位、立体化地呈现出一位风华绝代的洛河女神,其笔法情感入骨三分,恨不能写尽宓妃之内腑灵魂——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襛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miǎn)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如梦如幻,如泣如诉,为洛河女神淑美、娴雅、高贵又哀伤的娇容所迷醉的曹植,最终不得不醉于梦境,囿于红尘,思慕可远观而不可亲近,可爱怜而不可拥有的现实中人——甄妃。(请认准,是甄妃,不是甄嬛)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离去。”
话说这曹植,只是借宓妃之美,抒自己伊人——他深爱的那个女人,叫甄妃。原本是袁绍的儿媳妇。曹操灭了袁绍后,不仅占了他的土地百姓,收了他的残兵败将,还顺带纳了他的儿媳妇——让甄妃改嫁给长子曹丕。而他们不知道,其实曹植与甄妃早已暗通倾慕,你情我愿。
曹植不能跟自己的哥哥、未来的皇帝抢情人,于情于理,都不可以。这般“叔嫂恋”,连私奔的机会都没有,只能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不是你的就别再勉强,否则,是要被杀头的。
于是,曹植是在政治上失势,爱情上失恋的时候,思甄妃之情而赋宓妃之神,借宓妃之美而念甄妃之态,以解羁旅之愁,相思之苦而已。
据说,曹植的这篇惊天地泣鬼神的情书,原名就叫《感甄赋》。后来他的侄儿明帝曹叡看后,深受感动,但家丑不可外扬,为避母名讳,于是改成了《洛神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永垂不朽的名篇佳作。
洛神由此衍生出更多经典的歌舞剧和书画作品等。武则天在祭祀这位“天授神权”的大恩人时,还亲自制作了一曲《唐大飨拜洛乐章》,组织当时宫廷的明星大腕们倾情上演,曾获得不错的票房。
武则天登基后,迁都洛阳,建立武周王朝,以彰显史上第一女皇与李唐王朝的不同。虽然武则天具有治理国家的雄才大略,但是,毕竟她做黄帝是对中国封建王朝男权政治的彻底颠覆,又是后宫主政,又是迁都,又是铲除异己。在当时,武则天的每一项举措,都是逆天行为。
为了武周王朝的政权稳定,她必须用一种方式蔽人耳目。而洛阳因洛河而得名,自己所拥有的皇位,以及新迁的都城,下顺民意暂且不说,必须上承天命。于是,武则天想到了洛河女神,上演了一场“洛河神异”的恐怖大片,让那些反对自己决策的流言蜚语,在“洛河夜哭”中销声匿迹。
龟背上的神秘图案,是神奇自然与人类沟通的一种语言代码,读懂了它,便读懂了自然的奥妙
世间本无祥瑞,信的人多了,也便有了祥瑞。
那些存在于大自然中的一些神秘现象,或者神秘符号,是神奇宇宙的一部分,它们是自然与人类进行沟通的一种语言代码。
被那些天才撞见,读懂了自然的暗示语言,有所启发,便创造了一种有利于人类生活的新技术和新发明。比如,仓颉读懂了龟书,发明了文字;牛顿发现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中国的墨子根据鸟儿起飞的原理,发明了风筝;19世界的美国人莱特兄弟却以同样的原理,发明了飞机。
而当我们庸庸之辈不能慧眼识真知,即便大自然将它的神秘语言袒露在我们面前,我们也只能将其定义为神灵诡异事件罢了。
如果这些神秘现象和符号,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巧加演绎利用,便成了“天授神权”了。
其实,神龟的出现,不仅仅在于上古时期,见到神龟的人,也不仅仅是仓颉和大禹。在科学技术、新闻媒介发达的当代,我们也屡屡见神龟负图显世于报端网络。
1984年,河南淮阳太昊庙(即伏羲)庙的白龟池中,出现一只重1.5公斤的白龟,背部的龟甲与腹部的花纹,刚好与五行八卦、十二地支相对应。据专家考证,这只白龟的年龄约235年。
1997年,在渭河与北洛河交汇处的渭南大荔县三河口,同样发现背负着太极八卦图的神龟一只。
2004年,在湖南衡阳南岳区华严湖,垂钓者钓得一只背上刻有“千年神龟”、“夏氏立清代”几个大字,印证了南岳大庙在清代有“神龟听经”的传说。
我年少时,曾在秦岭西麓的陇南山区,见到过一条成人胳膊般粗的蟒蛇,头部的鳞甲花纹呈现出两个连体字,上为“大”,下为“王”。
这条蟒蛇,本是捕蛇者捕获后卖给饭店做肉羹,但磨刀霍霍的厨师一见蟒蛇头部这“大王”而字,便脊背飕飕发凉,硬是不敢刀起刀落。
后来,店主把这条蟒蛇关在铁笼中,陈列在店内,以鸡蛋供养,等他人转购,他便可挽回一桩赔本的买卖。但蟒蛇那闪闪发光的“大王”二字,打消了所有人的邪念,竟无一人敢出价购买。于是,看客多,买主无。
店主赔了买卖,心里暗吃亏。这么个危险的家伙放在店里,还得天天用几十个鸡蛋供养,万一不小心惹恼了它,冲出牢笼伤了人,后果难以想象。店主是越想越后悔,越想月后怕。有天晚上,他竟然梦见那蟒蛇爬在炕沿上冲他磕头哭泣,求他放生。
噩梦惊醒后,店主是魂飞胆丧。第二天,便将装蟒蛇的铁笼,运到偏远的荒山中,打开铁笼任其逃生。自此,店主再也不敢给顾客提供蛇肉之菜羹。
我不知道,那头负神秘符号的蟒蛇,是否也具有洛河神龟的灵气,传递着某种大自然的神秘代码,等待俗世之中的通灵者破译。
洛河之源的“灵龟石”,仓颉、大禹看到的,或许不是神龟,而是这块酷似神龟的石头
“洛书”的真相
跟其他远古的神话传说一样,“洛河神龟”的出处,也有多个版本。仅洛河流域,就有陕西洛南说、河南洛宁说、河南淮阳说,各个阵营的专家学者们,也引典据经,各有说辞。
但是,洛南洛河源头的一块颇似“神龟”的石头,让“洛书出洛南”有了现实依据。
这块孤零零地矗立在洛河之畔的奇石,如果出现在其他地方,或似灯盏,或似酒瓶,更似代表男性崇拜的生殖器。而出现在洛河,它就只有一种联想——负书灵龟,昂首向天。
它整块岩石构成的底座,有着五彩斑斓图案,纵横交织的纹路。底座之上,一柱擎天,中部成粗细匀称的圆柱。上部稍大一圈,形成一道呈黑色纹路的凸圈。顶部缓收成圆锥体,挺立向天。
一眼望去,浑然天成,好似一只巨大神龟化石。
由于这块巨石太像神龟,有专家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一个比较具有现实感的说法。
说是当年仓颉和大禹在洛河所见到的“神龟负书”,都不是真正的神龟,而是这块洛河之畔的石头。
在仓颉、大禹所处的时代,洛河水量充沛,足以将此石淹没其中。当巨浪翻滚,潮起潮落时,位于洛河水中的巨石,就会影影绰绰地浮出水面,其石壁上的天然色彩和纹路隐约可见,从而激发仓颉创造了文字,也激发大禹划分了九州。
这就是“洛书”的真相。
仓颉、大禹将石头上的纹路,与自己的构想,组合成了“洛书”的神秘符号,并将“神龟负书”的见闻传于后世,以感恩自然对自己发明创作的引导和昭示。
我认为,这是所有说法中,最靠谱的一种说法。
跟牛顿的苹果一样,洛河边的这块石头,只不过是仓颉、大禹,以及后来很多哲学思想家、发明家的“苹果”,是诱因,但不是本质。
本质是人的思维意识,在遵从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所进行的发明创造。这也是“河图”、“洛书”的神秘符号无穷尽的暗示,还有更多的奥妙,等待后人开启。
(撰文:贾云峰/孙小荣 摄影:胡军)
更多精彩请访问:陕西旅游网
精彩系列: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