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159

腊月初八为何要喝腊八粥?

腊月初八为何要喝腊八粥?【组图】

2015-01-27 02:08:44

 

标签: 洪烛 腊八粥 主持人 文化 美食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连续几年来佛山参加禅城腊八诗会。今年又来了。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据说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称“佛成道节”。腊八有吃腊八粥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据说传自印度。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之子,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纪念。

  

 

腊八粥

     洪烛

    腊月初八为何要喝腊八粥?北京腊月初八,常常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是要熬腊八粥的,腊月初八食粥这一习俗,最早来源于佛教:“据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出家后,曾游遍了印度的名山大川,以寻求人生的真谛,他长途跋涉,终日辛劳,晕倒在尼连河畔。这时,一位善良的牧羊女用拣来的各种米、豆和野果熬粥给他喝,使释迦牟尼终于苏醒过来,并于腊月初八日得道成佛。从此,每年的这一天群僧诵经作佛事,还仿效牧羊女以多种米豆干果熬粥敬佛。”(刘建斌《京华春节食风谈》)

    每年阴历腊月初八,北京人有喝腊八粥的风俗。“远的不说,仅清末,民国年间上自宫廷、下至平民百姓皆不能免”,刘仲孝为此写过一篇《买粥果》。北京人将准备腊八粥的原料俗称“买粥果”。因为选择的原料不同,腊八粥能体现出贫富的分化。“讲究的人家将原料分为‘粮’、‘果’二部分。粮类称杂粮米,包括粳米、糯米、大麦米、小米、黄米、薏仁米、高粱米、鸡头米、菱角米、绿豆、红豇豆、白芸豆、白豌豆、红芸豆、红小豆。果类有红枣、生栗子、莲子、核桃仁、松子仁、花生仁、糖莲子、糖核桃仁,糖花生仁、榛子仁、瓜子仁、红葡萄干、白葡萄、青梅、瓜条、青丝、红丝、桂圆、荔枝、金丝枣、金糕,杏仁脯、苹果脯、桃脯、柿饼条和摆粥花用的鲜果桔子、苹果等。数目品种可达百十种。所以有人说:过去这样一顿腊八粥可顶贫困人家数月生活之资。”  

    别处也有腊八粥,但绝对不如北京人制作得这么讲究。这哪是粥啊,简直是一部百科全书。皇帝才有这样的口福?北京人,我算是佩服了,做一次粥,都能制造出满汉全席般的排场。没有富贵之命,如何能把每年一次的腊八粥渲染得如此辉煌。腊八粥里浸泡着人们丰衣足食的信念以及对收获的祈祷。或者夸大一点说:它是古老的农业文明的缩影。  

    刘仲孝还介绍道:“在腊月初七日的夜里起五更熬粥。头锅粥是供佛堂和祖先用的,二锅粥家里吃,三锅以后的专门赠馈亲友。所以旧北京在腊月初八那天早晨,大街小巷送粥的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另外还有人将腊八粥涂抹在院子里的枣树上,说是枣树‘吃’了粥,能结出更多的果子。据说讲究的人家,喝腊八粥一直要喝到二月二才算合乎规矩。北京有句俗话叫‘送信儿的腊八粥’,意思是喝了腊八粥,已提醒你春节就要来了,该准备过年的东西了。”

    可见腊八粥对于北京人来说,已不是一般的食物,而接近于某种神圣的仪式了。他们不厌其烦地为每年的腊八粥挑选着尽可能丰富的原料,把粥这种简单的食品包装得如此复杂,甚至成为敬祭神仙、祖宗乃至馈赠亲朋的礼物。他们对粥的热爱如此登峰造极:粥不仅深入平民百姓家,而且也能登上大雅之堂。北京的腊八粥,最有人情味的了。这坚硬的稀粥里洋溢着人类感情的力量。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大家来喝腊八粥
 

    在我老家南京,没有腊八粥,可能觉得要凑齐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松子、红豆、绿豆、黄豆之类太费事;老百姓爱做的是八宝饭,系将糯米干饭蒸成碗状,倒扣过来,浇上红枣、核桃仁及各色果脯熬成的糖稀,酒后热气腾腾地摆在餐桌中央,大家你一勺我一勺挖着吃,香甜糯软,无论视觉还是味觉都是一大收获。我来北京之后,鱼米之乡的八宝饭远了,也改喝腊八粥了。腊月初八,没时间熬粥,就去便利店买一听易拉罐装的,用微波炉加热,象征性地敬一敬佛,同时也安慰一下自己:在异乡过得还是蛮有情调的嘛。我快被异乡给同化了。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喝碗柴火熬的腊八粥(图)
 

    作家王蒙曾写过一部小说,叫《坚硬的稀粥》。以粥作为书名,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味道。作者自己也不讳言有喝粥的嗜好。如果按中国人“食疗”的说法,粥确实有养胃、助消化等疗效。中国人是爱喝粥的。  

    北京人也是爱喝粥的,尤爱这种“坚硬的稀粥”。清末民初,北京卖早点的摊档就叫“粥铺”,以粥为主食。至于喝豆浆,那是后来的事。天刚蒙蒙亮,粥铺就开始挂灯营业,顾客是那些提笼溜鸟、吊嗓子或赶活儿的老少爷们。粳米粥泡麻花是一大特色:将油锅新炸的麻花掰碎,盛在碗里,接着用有粘性的粳米熬好的稀粥浇在上面,麻花的焦脆和热粥的香软便掺和在一起了。北方气候寒冷,起床后出门喝一大碗,活血暖身,一整天都精神。

    老北京人慵懒、贪玩、不喜劳作,早点大都去粥铺里吃。顾客太多,桌凳有限,常常要捧着大海碗站着喝粥。粥铺的生意之好,便一点也不亚于白天的茶馆。因此北京产生了一句歇后语:“粥铺的买卖,热闹一早。”其实粥铺不单单卖早点,下午也有“大麦米粥”供应,只不过是甜粥,加了红糖。供人们疲倦时加餐,北京话叫做“点补”。类似于欧洲人的下午茶吧。  

   粥铺是大本营,还有许多穿街过巷的“粥挑子”,相当于游击队员。一根扁担,挑着炭炉,炉火上架着粥锅,沿途叫卖。粥总是热的。可是那一时代的北京人嗜粥如命。正是不可一日无此君。坚硬的稀粥,给贫寒年代里的人们带来了温柔。  

   粥铺早已是过去的风景。听吴宗祜先生讲解:“粥铺一直延续到民国十几年。以后,因为兴起了‘杏仁茶’、‘豆腐浆’,比起喝粥来,又简便、又好喝,也有丰富的营养,粥铺渐渐被淘汰。到了一九三八年,东城灯市口东口外、路西的最后一家粥铺也关了门,粥铺就不存在了。”  

   最后一家粥铺,肯定能构成一个故事。它为什么坚持到最后,为什么又无法继续坚持?  

    粥铺消失了,北京人喝粥的嗜好并未改变。  

    吃的习俗,多多益善,增添了流水般的日常生活的情调,使无趣的日子变得有趣。新鲜的食物,因为古老的习俗而沾染上几分历史感、文化味,乃至神圣性。即使在无神论者的国度,也需要信仰的。“民以食为天”,中国人,以饮食为宗教,以饮食为信仰。这构成他们一日三匝、重复修炼的功课。习俗使吃由形而下转变为形而上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如果剔除了饮食文化,多多少少会显得苍白,或假大空。
  只是,随着现代化的到来,某些习俗快要失传了。还以北京为例,早先有谚语:送信儿的“腊八粥”,要命儿的“关东糖”。当代的白领,已听不懂了。腊八粥送信儿比喻春节将至,关东糖则是祭灶王爷的必需供品,从腊月二十三祭灶起,债台高筑的人开始发愁怎么应付债主上门追账。灶王爷是谪仙,深入万户千家厨灶之间,了解各种善恶情况,每年腊月二十三日上天向玉皇大帝打“小报告”,三十晚上再返回,对各家进行奖惩。它是离老百姓最近的一尊神。烧什么,吃什么,全在其眼皮底下,祭灶时供上黏性很大的麦芽糖,又叫糖瓜儿,是为了粘住灶王爷的嘴,也算小小的“贿赂”。这体现了很有趣味的人神关系。
  现在,腊月二十三,还有谁祭灶吗?吃惯了巧克力的孩子们,不知关东糖为何物,更不知灶王爷是谁。即使大人,也不认为自家精装修的厨房,会有一尊神的存在。其实,相信神在屋顶下与自己共呼吸,未尝不是一件很浪漫的事。只是,浪漫也需要力量的。现代人已无浪漫的力量。实用主义,对古老的习俗造成最大的破坏。
  灶王爷,灶王爷,你吃过汉堡包吗?
  灶王爷,灶王爷,你见过煤气炉与抽油烟机吗?
  生活的革命,是从厨房开始的。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62bfcf0102vjz1.html?tj=1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15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