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dayonggege的BLOG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159

沈志华:“草根”出身的历史学家

$
0
0

沈志华:“草根”出身的历史学家

 

在线读书 >> 历史·传记 >> 名流—吴虹飞访谈录

 

<<上一页  返回目录页  下一页>>

 

 

 历史的回声

  一个民族要形成自己独立的健全的精神谱系,逐步建造一个足以与世俗世界抗衡的精神共同体。中国还有可能重新塑造这样的一个精神共同体吗?必须扣问历史。

  沈志华:"草根"出身的历史学家

  "草根"身份的沈志华的一些史学观点备受争议,但他冷战史方面的造诣却少有出其右者。面对来自"正规军"的责难,沈志华苦笑道:"我对现在的教育体制深恶痛绝,那就是在摧残知识分子,就是一架行政机器。"

  "我很少谈论公共话题的。"访问一开始,历史学家沈志华就给自己定了性。

  "你看我这个经历,我不想再招惹谁了,也不是什么怕,我现在事太多了。"

  他借助苏联外交档案,澄清了很多共和国历史上的悬案。比如毛泽东的朝鲜战争决策,苏联空军在朝鲜战场上的介入,等等。这些研究和现有的认识出入很大,招来某些同行或者上面大人物的侧目自不用说,还有人在网上骂他"汉奸"。

  "这些人根本没有看过我的书。不可理喻,我也不理他们。"而对站在对立阵线的那些同行们,他则有特殊的心情:"其实我知道很多人特别恨我,但是他一点办法都没有。社科院有一批人,他们老想批判你,但是时代不同了,现在也只有到处封你,不给你发文章。"

  他其实喜欢争论,"但是他们不会。我觉得这些人不愿意下这个工夫。我倒真的希望他来批判我,那样子他就真的是去做学问了,不只是去喊口号。喊口号批我是没有用的,我说的就是事实,你不能说没有这件事,你要说没有这件事,那你拿档案来跟我说。我只做事实的描述。"

  他最近牵头大陆学者主编了一套共和国史,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马上就要出了。第一卷,是他的老朋友杨奎松,第二卷是笔名,"好几个人不敢用真名。因为有些人跟我们还不一样,他不是在大学,大学里面相对还是宽松一点,但是在国家机关的,像党史研究室、社科院的,就有些担心了。"

  ● 学历史,是基于年轻时代的屡屡受挫

  沈志华学历史,完全是基于年轻时代的屡屡受挫。"40岁前我就没有顺过。"前途一片看好,却莫名其妙地从部队复员;明明是高分,却上不了清华。他不甘心,肯定是哪里出了问题,他想搞明白社会主义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们家6个孩子,都是大学生,就我不是。小时候我们都想当科学家,那会儿有一本书叫《科学家谈21世纪》,就是谈现在,对我影响特别大。后来我上了男四中,也是奔着清华去的。"

  "文革"爆发了。"我比较幸运,1968年2月就当兵了,是航空兵,修飞机。"他在部队干得很好,在别人忙着背毛选、搞政治的时候,他去钻研业务。19岁就成了机械师,有资格和专家一起参加发动机会诊。"我们师长对我太器重了,拍着我肩膀,"小伙子你就是中国航空兵的未来啊。""

 "一直干下去,现在少说也是个少将、中将什么的。"但他的将军梦很快就破灭了,因为被人诬告,他卷进了一个子虚乌有的反革命集团。复员,回北京当了工人。他很快就重新振奋起来,继续学。

  "一年以后,正好赶上1973年考试,原来都不考试的,1973年周恩来说要改革教育,说上大学不考试不行。我考得很好,四门,在电力系统考生里门门第一,清华大学非我莫属啊。后来出了个张铁生,交白卷,就变了。不但没有录取,还批判我,说你为什么考这么好,这里有问题。说明你不安心当工人,不安心做一个无产阶级,非要往臭知识分子那圈子里面钻,走白专道路。

  "给我气的,真是气疯了。我觉得这个社会太不公道了,一把火就把数理化的书全烧了,不学了,学这个玩意没有用,我就研究政治、研究社会科学,我真的很想搞明白共产主义到底怎么回事,想自己来研究。"

  他从读马列著作开始,因为想看看老祖宗到底是怎么说的。"但是因为你要读这些书,是需要了解历史的,特别是马克思的书。"历史可以作为工具,帮助他理解马列原著。"1975年的时候,可能是中央军委下了指示,让军队学现代知识,所以翻译了一大批西方的军事著作,像丘吉尔24卷本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戴高乐回忆录》等等,我都看了。"

  那好像开了一扇天窗。"读这些历史书的时候,就给了我一个印象,这历史怎么跟我原来学的都不一样啊。"这疑问越来越大,他又看了很多所谓的"灰皮书"。"当时能看的就是"灰皮书",是内部发行的,因为我父亲能买很多那方面的书。"和很多同时代过来人的记忆一样,这些原本作批判用、内部发行的西方著作都成了思想启蒙的火种。

  到了1978年,招工考进社科院时,他的思考已经有点头绪了。他写了一篇文章,"想解释一个问题,就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到"文革",为什么共产党的政策总是要"左倾",总是要超越现实。"

  他的结论是,中国实际上并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没有达到那个条件。"当时在社会上传得非常厉害,几个杂志上转载。"这直接影响到他当年考取社科院研究生,他的通知书生生给扣下了。

  文章也被当时实际主持社科院工作的副院长邓力群看到了。

  沈志华直接找到邓力群,请他出面。"我去了他家,我们聊得挺投机的。我讲了我的经历,讲了我为什么思考这个问题。后来他觉得我是挺不错的小伙子。"结果第二天,通知书就到了。

  ● 监狱是个做学问的好地方

  社科院的3年,沈志华学得很刻苦,发表了8篇论文,俨然一个青年明星学者了。但是,毕业临答辩还有十几天的时候,一场劫难降临了。"夜里10点多,家里来了大批警察,直接就给铐走了。我还正在床上和孩子玩呢!"

 事情的起因,今天显得十足荒唐。"有一段中美关系紧张,这期间美国在纽约飞机场抓了一个中国人,说他盗窃美国经济情报。而我们这边在北京抓了一个美国间谍,然后又抓了他周围一批认识的人,我就在里面,罪证是我曾向他提供过国家机密--给他看过几份社科院办的内部杂志。这也算得上国家机密?这个东西图书馆都有啊。"

  关押受审的时候,单间囚室隔壁就住着蒯大富,"文革"时清华大学造反派的头头,叱咤一时的风云人物。两个人还时不时地对着墙壁敲击做暗号,因为闷。"当时能见个活人,就觉得亲。"

  最后判刑,泄漏国家重大机密罪,两年徒刑。

  本来公安系统的家里人打算凭借关系办个取保候审什么的,但谁知撞上1983年的"严打"。"监狱只进不出,一个不许出来,上面下的指示,谁都不敢违抗。我1984年5月22号从监狱放出来,那是"严打"以后全国第一个被释放的人。"

  ""严打"那会,一个小房子要挤几十个人。我们那会儿睡觉,一个挨一个,排着队睡。翻身也要一起,往一个方面翻。你总不能脸朝脸吧。"

  后来条件好了,他转到劳改农场正式服刑。"然后就开始想写书了。一开始没有纸笔,我就用牙膏皮,写在《列宁选集》的边上。那会儿的牙膏跟现在不一样,都是铅皮的,能在纸上留下黑色的划痕,我这个还是看《列宁传》看的,列宁被关押的时候就是拿牙膏皮写字。我做那个硕士论文虽然写了3万多字,实际上材料非常丰富。我要用的书,都是家里给我送进来的。那会人家盛传北京第二监狱的图书馆就在沈志华床铺底下,我铺底下全是书。"

  他在监狱里面还开了一个世界史的课堂,给大家讲世界史。"那帮人也是听得津津有味。不能白听,你得给我做卡片,结果我们那个牢房所有的人都给我抄卡片。我在书上做好标记,他们就摘抄。"

  监狱里,自然是鱼龙混杂。"那个时候小偷流氓认识一堆,跟我都不错,大家觉得我挺仗义的。我刚开始的时候,也特别受人欺负,监狱里头都是那样,他就欺负新来的。我那个世界史班一开,气氛大不一样,整个二监狱的桥牌全是我教出来的,包括那个监狱干部。大家还是尊重读书人的,后来真的不错,有人给你倒洗澡水,叫沈老师什么的。有人这么叫,因为我给他们上课。"

  "监狱生活对于我来讲,他们都说是度日如年,我倒是觉得过得蛮快的。因为监狱是一个很好的环境,信息非常闭塞,没有任何事情干扰你,你一天到晚脑子里想的就是你眼前的这个事,我想的就是我这本书。所以你看,我不到一年就写了一本书。"这本书后来出版了,叫《历史的启示》,关于20年代苏联的新经济政策。1987年,华夏出版社出的,用的化名志华,不敢写姓,因为害怕被追查。

 ● 中国第一号黄金贩子

  熬过了两年的监狱生活,1984年5月,沈志华出狱。"最痛苦的就是刚从监狱里出来的时候。在监狱里头,虽然不把你当人看,但是大家都是同等的。出来就不一样了,人家都是正常人,你找工作没人要你,楼道里的人见了你都斜眼看你。我明白了,为什么很多人一旦进了监狱,这一辈子就沦落了,因为你出来以后,完全是社会最下层的人。没人关注你、没人信任你,也不给你工作。所以为什么本来一件小事,比如说小偷小摸进了监狱,出来以后,就陷得越来越深,一个是跟这些人聚到一起了,犯罪团伙,再一个就是社会本身不给他出路。"

  他说,如果没有后来的改革开放,那就简直无法生活了。"那会儿改革开放,北京还没有搞得特别好,但气氛已经有了,所以也还是有一定机会的,比如说自己做点小买卖。那会儿我弟弟让我卖水果,弄了一车梨,我推到大栅栏去,半天我就回家了,实在是不好意思开口吆喝啊。"

  北京实在待不下去了,就想到了南下。"那会儿广州走得比较前。1985年春节的时候,他们让我去深圳看看,深圳那会儿英雄不问出路啊,都是外地来的,谁知道谁?不像北京,都有单位,这么着我就去了深圳。"

  开始时跟着几个朋友一起做进出口贸易,他差点进了《南风窗》杂志。"1986年,我这个案子有了转机,当时法院都知道的,我这是典型的冤案。但岂料风向突变,又赶上了"反自由化",不仅案子没有平反,还被说成"自由化",《南风窗》的事儿也就黄了。"

  后来,研究生时的同学做了华夏出版社的总编,找他去给他们出的"20世纪文库"审稿。"其实我是很想返回学术圈子的,就是没有这个机会。"于是他放弃了南方每月700的工资,回到北京,看稿子,每个月130块钱。

  这一年连轴下来,审了60多本书,近2000万字。"到年底,眼睛坏了,医生说再继续下去,就有瞎的危险。另外,我感觉当时那个政治气氛就很不对劲了。我那时候已经对政治很不感兴趣了,而且我发现,不依靠体制我自己也可以搞学问。"

  "我想不行我还是再回去挣钱吧,种种因素,当时北京这个环境,我觉得很不适合,所以我就回广州了。"

  这就开始了他的黄金生意。

  黄金是受严格管制的,但他靠着自己的学识和诚恳,很快就在北京打开了渠道,拿到了批文。"我没走什么歪道,我也干不来这个,就是人家负责管事的人认可我。我每月飞到北京进货,每次背个三四块,一块25公斤,那一年我一人做了半吨黄金。那个时候黄金界的都知道我:沈志华,中国第一号黄金贩子,每天在飞机上来回背黄金。"

"后来,海南省银行的人、黄金处都来找我,说你在北京什么关系?给你们一个公司的黄金比给我们省银行的还多,下次到北京带我们一起去吧。"

  ● 退出生意圈,回归学术圈

  他赚了不少钱。"反正有几十万,我就觉得足够了,自己搞个研究所,能花多少钱,而且正好1990年我40岁了,我想不能再干了,再干就掉钱眼里出不来了。"

  也真如他所说,他的好运气从40岁开始了。"回到北京,我又赚了一把,这次更多。我做了一套文白对照的《资治通鉴》,很成功。"

  开始是跟人合作,他只管内容编辑、组织学者翻译,后来对方不看好,撤伙了。他被逼上梁山,只好接过来自己干。"发行的时候,我也想了几招。我把新书发布会开到人民大会堂,花了钱,上了新闻联播。又一招,我通过一个朋友利用他爸爸的车,拉了一车书进了中南海,给当时的领导每人送了一套。"

  他的书,很适合作为体面的礼品,也正切中那几年里许多人的关切:如何从历史中寻找治理国家的启示。在北京丰台新丰宾馆的书会上,他争取到一个小时,给几百家新华书店的经理讲《资治通鉴》。"效果很好,当场就订出4万套。"

  这一把奠定了他的底气,他彻底退出了生意圈。"开始写论文、搞研究了,组研究所、建立史学基金,都是自己出钱。这是1993年开始的。"

  从回归学术圈到正式为学术同行所承认,进入"体制",当大学教授,沈志华用了10年。这应了他社科院导师的一句话,"以你的天分,加上现在的用功,10年内肯定成有名的学者。"当时,他面临一个选择,有人提携他入仕途,做某位部长的秘书。是老师这句激励的话,促使他坚定了自己的学问之路。

  淘苏联档案的事,是他尤为得意的一笔。

  苏联解体,一大批档案得以公开,对历史学者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大概1994年,在一个会上我提出要去搞档案。我说现在我们是跟国外学者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他们也是刚看了这些东西的,我们搞苏联史的真是得天独厚。"

  他必须有一个官方的身份。"没个正式单位,也没有档案,谁给你证实,你怎么出国?"他去找了当时的社科院副院长王忍之。双方很快就谈好了,社科院出名义,沈志华出钱、发文,搞一个俄国档案收集整理课题,然后他挑了几个俄文好的就去了。

  到了俄罗斯,搞档案也有问题。"两个问题,第一就是俄国的官僚体制下的那种不讲效率,再加上苏联解体以后那种涣散。一天也就是两三个小时上班,9点上班,11点才开门。第二个问题是特别贵,一页一个美金,这是国家档案馆,你要是去苏共中央档案馆,一页2.8美金。我说这么着咱怎么干活啊?"

 "我灵机一动想个招儿,咱们雇人干,雇俄国学者干,他们国内学者收费便宜。我买了几本指南,复印了大量的目录,挑出我们需要的,然后走访各研究所找人、找朋友、找愿意干的。那时候带了好多二锅头、茅台,酒过三巡,"哥几个,有事儿求大家,我们就是想弄点儿档案回去,主要是研究你们苏联的历史。"俄国人喝完酒,非常活跃,大家谈得非常诚心,每人我先发300美金,那笔钱当时不小,大家很高兴。这个程序又省钱、又省时间,他们也高兴,那会儿几百美金也不得了。"

  再就是去美国印档案。因为美国人赶先,"苏联刚解体的时候,他们就花了重金把大量的档案买走了。一个胡佛研究所,光目录就上百卷。"

  现在,这批花费上百万巨款的苏联档案差不多已经整理出来了,还在陆续翻译中。到他家查资料、复印档案的人太多,他索性完整地复印了两套,一套放在北大,另一套放在华东师大。"我敢说,我北京大兴的家里藏的档案比图书馆都多。"

  "国内原来没有冷战研究这么一个领域,因为中国不怎么接受冷战这个概念。你注意看中国领导人的讲话,冷战一共没有提几次,《毛泽东文集》我查了一遍,大概也就讲过三四次,而且都是带引号的。所谓冷战,他认为是美国的一种政策,所以基本上整个90年代,还不允许出现这个词。

  "最开始搞,都是我自己花钱。我每年召开一次会,我就看国内研究这个比较不错的,我来挑人,然后我出钱。

  "我们搞的都是神仙会,规模不大,每次开会二三十人。但是我要求论文要好,而且我们这个会开的那都是针尖对麦芒,你用的什么材料、我用的什么材料,你什么观点、我什么观点,讨论得非常热烈。每次开完会我们都出本论文集,到现在这些论文集都算是很上乘的。"

  这样一下就把冷战史的根基打好了。"后来是和北大合作,北大有意让我过去,我自己也发现完全靠个人去号召还是有一定问题。当时在北京还不允许用冷战史这个名目,那会儿还是比较敏感的,观念没转过来,后来就叫了"现代史料研究中心"。"

  现在这个冷战史处于一种什么状态?"完全是一种国际化的,我今天在国内发现了一个新的档案,写了一篇文章,明天国际上就都知道了。也不再是大国关系了,而趋向于一种社会、经济领域,甚至是文化领域的研究。美国对外政策其中有一个侧面,就是它的宣传战和心理战,它这种文化输入,在哪个国家什么时候放什么电影都是有算计的,它要求影响你的人民,这是它的考虑。反过来讲,其实中国也经常搞这种文化外交,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周恩来去参加日内瓦会议,就放《梁山伯与祝英台》,原来中国文化是很优美、很深沉的,类似这样的事很多。"

 吴虹飞:很多人都在忧虑传统的断裂,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沈志华:我觉得我们搞历史研究非常伟大,就是去追踪历史的真相,因为现在人们了解的过去,特别是最近几十年来,很多都是失实的、扭曲的。你说这一代一代的人,上中学、上大学的课本就那么弄下来,这将来怎么得了,中国的文化怎么得了?谁来传承啊?不是老说传统断裂嘛,所以你真正要想影响这个社会,就是得把历史的真相写出来,从长远的观点看,这个是最本质的东西。人们知道过去到底发生了什么,然后他自己会去思考,你何必非说你自己的观点呢,政治结论啊或者一些别的什么。

  吴虹飞:有人说你讲课像说评书。

  沈志华:历史过程是一个一个链条连接起来的,但是历史学家讲的故事从来是不完整的,为什么?没有新的文献,就说不清这回事。有人说沈老师你讲课像说评书一样,其实有很大的区别,仔细听你就知道了。说评书那故事肯定是圆满的,一环扣一环,一节扣一节,我讲历史,这个现在只能存疑,为什么?因为没有进一步能够证明这个的材料。

  吴虹飞:学术上您一直都是单干,很晚才进入大学体制,您对这个环境的感受如何?

  沈志华:我对现在的教育体制深恶痛绝,那就是在摧残知识分子,就是一架行政机器。稍微意志不坚定一点,或者说自己内心追求不是很强烈的人,都会被卷入这个机器当中,然后跟着运转,把你的精力、时间完全耗费在一些表面的事情、名和利上。搞历史学的人谁不知道得看材料,谁不知道写东西得有真凭实据,历史学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言必有据嘛,你不能拍拍脑袋想想就说。但是他没那个时间,上面要求你一年要发几篇文章,工资又低,你只好去创收,就搞一些跟学术没有太大关系的事。现在教育部所有的钱都抓在手里面,然后来规定你们搞什么。大家都在争一个项目,就是为了申请这个,一天到晚就是填表啊、统计啊、评比啊、评估啊。久而久之,真的没有人做学问了,把学生也都带坏了,这种状态快10年了。

  

  问及性格和命运,沈志华笑道:"这些年坎坷,虽然是命运使然,但是走哪一步,我都觉得走得比较踏实。就算你把我推到监狱里,我也想做自己能做的事,我觉得我那两年没白过。你就是让我当一个普通的工人,我靠自学也学了很多,不是一般的工人能得到的东西,但是我得到了。"

  "我老觉得,人不能向命运低头。"他补充道。

(本文由程东金协助完成)

 

 

名流-吴虹飞-吉林小说网



阅读此书的朋友还阅读了

1孔子

54×54

作 者:李冯

太白出版社

2008年01月

2扒着门缝看历史
54×54

作 者:徐世平

九州出版社

2008年09月

3迪奥传
54×54

作 者:波希娜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8年11月

4历史密码III
54×54

作 者:文裁缝

新世界出版社

2009年01月

5以推理式的视角读中国...
54×54

作 者:陈舜臣

广西师范大学出

2009年01月

6《最女生》第2期
76×114

作 者:饶雪漫

万卷出版公司

2009年02月

7《最女生》第3期
54×54

作 者:饶雪漫

万卷出版公司

2009年02月

8博格长赢投资之道
54×54

作者:约翰&#

中国人民大学出

2009年06月

9澳门史:1557-1999
54×54

作 者:杰弗里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9年11月

10一本书读懂美国财富史
54×54

作 者:凯文·

中信出版社

2010年01月

 

 

在线阅读排行榜

同类每天每周

 

3李嘉诚全传
54×54

作 者:孙良珠

华中科技大学出

2010年01月

查看更多排行榜

 

 

 

名流—吴虹飞访谈录

作者:吴虹飞

类别:历史·传记

新华出版社 2009-01-01

定价:¥26.80
当当价:¥21.10

 

 

http://www.chinawriter.com.cn/bk/2013-04-23/72381.html

http://www.chinawriter.com.cn/wxbks/zjwzb/

http://read.dangdang.com/content_595086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15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