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dayonggege的BLOG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159

[转载]至今保持1500多年“望果节”西藏控们,你们知道吗?

$
0
0

每个地方多多少少都有与众不同之处,西藏以其独特的高原气候和自然条件,形成了浓郁的藏民族风俗文化。谈及西藏,“地广人稀”可能是很多人的第一印象。的确,占全国总面积八分之一左右的西藏,人口仅为300多万。然而,有些人可能并不了解,西藏可耕土地及其稀少,大部分分布在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耕田是稀缺资源。在西藏,拥有一片土地,种上青稞,享受春去秋来的播种与收获带来的喜悦,是一件非常幸福快乐的事。

(大人小孩子都喜欢望果节)

因为稀少,所以珍贵。世世代代的藏族同胞们守着祖祖辈辈留下的耕田,期盼着风调雨顺、阳光雨露,期盼着五谷丰登、颗粒满仓。期盼,是潜藏内心深处最动人的情感,期盼的过程是享受的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藏族同胞们就把期盼转化成独具特色的丰收文化。

他们在播种前要举行隆重的敬神仪式,祈求上天保佑有个好天气,丰收时节要以节日的形式隆重庆祝,也就是望果节。望果节是预祝丰收的节日,历时1-3天,于秋收前择日举行,至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藏族同胞的中秋节。“望”藏语意为“田地”,“果”意为“转圈”,“望果”即意为“转田垄”。

相传在吐蕃时期,农民向苯教教主请示如何才能确保粮食丰收。教主便让农民绕田转圈,由手捧香炉,高举经幡者做向导,接着由教主领路,后随手持青稞穂的乡民,绕地头数圈后,把各种谷穂放在粮仓和神龛上,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此手续至今。

在内地到餐厅吃饭、酒店住宿或者到KTV等娱乐场所唱歌消遣,映入眼帘的除了豪华的装饰外,就是前台上放着玉如意、关公像或者象征招财进宝的玉蛤蟆。在西藏,我们总会见到放着一个绘满藏式花纹的五谷斗,五谷斗里盛满青稞,一颗颗彩绘的麦穗插在青稞上面,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个五谷斗藏语里称为“切玛”。藏族同胞在接待尊贵客人时,敬献哈达之后,他们就会手捧“切玛”,举行仪式。

(开着拖拉机去参加望果节的人们)

八月是高原丰收的季节,也是旅游的旺季。在此时来西藏观光旅游,你会看到青稞结出饱满的颗粒,辛劳一年的人们望着一片黄澄澄的田野,眼角个个露出喜悦。庆祝节日的氛围随着田野的一天天变黄在逐渐酝酿。拉萨市附近有个西藏著名的农业大县德庆堆龙县,那里的节日氛围最为浓厚,人们从年初就期待着望果节的到来,节日会令这个人口并不算多的县城沸腾起来。

家家户户就像过年一样,四面八方的各地老百姓,有的骑着马,有的一路步行,带着自制的酥油茶、各类特色民族小吃等全家老少出动,朝着望果节广场行进。

望果节时,男女老幼身着节日盛装,或手持青稞穂等扎成的系着白哈达的丰收塔,敲锣打鼓、唱着颂歌,绕行于田间地头。

之后集会于河坝寺间,饮酥油茶、青稞酒,唱歌跳舞,预示丰收吉祥。

现在有些地方还举行赛马、射箭、竞技、藏戏表演等。

他们对望果节的热情非常高,全家老少齐出动,欢声笑语充满街道,还没有到望果节广场,各类货摊已经让人感觉到会场的热闹。本来属于安静的街道,回荡着工艺品商、百货商、服装商的呼喊拉客的声音,狭窄的小路挤满了人群。会场设在村子的一个小广场上,广场上搭着一个大大的棚子,正面是个舞台。

附近来的百姓每家都搬来桌子、椅子、沙发,桌上摆满了从家里带来的糌粑、酥油茶、奶酪、牛肉干、土豆等。一家人围着在一起其乐融融。

(在望果节上遇到这个小伙,享受着节日的快乐)

浓厚的藏民族文化气息让我产生欲罢不能的爱。在西藏工作生活三年的时光不算长,于我而言,却重似前半生。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同胞们有着淳朴善良的性格,无忧无虑地和睦相处,能够敞开心扉地去接受人间真善美带来的心灵洗礼。

我急切地希望把我对望果节场面的真实情感在拍摄的图片中得以体现,所以我总是认真细致地捕捉每个瞬间动人的画面,同时也带着对他们诚挚的祝福和祈愿。此时,一位双手合十的老阿妈十分恭敬地向我施礼,她的手势让我明白,是邀请我与他们一家人坐在一起。听懂些许的藏语的司机告诉我,这家人六口人,两个儿子和两个儿媳妇,还有一个是亲戚。

这家人对待客人的热情让我们盛情难却。老阿妈总是恭敬地向我们点头,一碗碗热腾腾的酥油茶端到面前,不断地拿起奶酪、牛肉干、土豆等递给我们。当如此亲近地接近藏族老阿妈,老阿妈亲切的笑容让我感动非常温暖,想起了就别的家乡和我的母亲。老阿妈满脸的皱纹,尽显沧桑,眼角的泪水有些禁不住。

站起身来,离开了老阿妈一家,眼前一片和乐荣荣的景象,有的地方三五成群的小伙子围在一起打扑克,有的地方扛着家庭重任的中年成熟男人喝茶聊天,有的地方妇女和孩子们尽情玩耍,有的地方男女老少手牵着手围成一圈挑起了锅庄舞,每个角落、每个人、每个场景,都洋溢着幸福和欢乐。

记录那一瞬间、那一动人画面,才是我想要的。

(小男孩儿的民族服饰更心喜欢)

为了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望果节,现将关于望果节的更多内容整理如下,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望果节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望果”是藏语译音,意为“绕着地头转圈的日子”。汉字的字面意思其“望果”就是“渴望收获硕果的节日”。主要流行于拉萨、山南、日喀则农区。

据说“望果节”这一天,当地百姓有很多讲究事情:在望果节的一大早,各家在自己最好庄稼地里拔一束五谷穗,把它放在灶神旁边上,祭献给“龙神”并祈求获得农业丰收,然后,给精心饲养并训练的马匹装扮漂亮,骑士穿上节日的盛装,绕着本区的庄稼转圈。在村子附近地的三岔路口上,人们要烧香祈祷。

《笨教历算法》中记载了“望果节”的来历:传说5世纪末,藏王德贡坚向苯教教主寻求保佑作物丰收的办法,教主指出:让农民们在即收获的田地周围绕行并以舞蹈娱神,上天即会赐予丰收。从此,每年收获之前,苯教僧侣便作为祭祀队伍的先导,高举幡旗,手拿缠绕哈达的神杖“达达”与羊右腿,率领各个村落手持青稞麦穗的农民和肩背插有各色小旗、盛满青稞麦粒的小木盆的盛装妇女,排成长队,围绕农田进行“收敛地气、祈求丰收”的法事游行活动。

如今的望果节已从单纯的宗教节日,演变为以赛马、射箭、歌舞、物资交流为内容,集文艺、体育、商贸于一体的节日,极大地丰富了当地藏族百姓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望果节活动由两部分组成,“庆典”和“绕田游行”。

这时主席台上正上演藏戏,藏戏起源于8世纪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诵、舞、表等形式,生活多元化的表演。藏戏的唱腔高亢雄浑,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

舞台上一起一落的唱腔和鼓声混合着,演出人员都是当地的藏族百姓,他们从小和祖辈一样生活在高原,受高原传统文化的熏陶,把整藏戏演绎的活灵活现。藏戏也深受西藏百姓的喜好,是节日里不可缺少的节目。

“绕田游行”是望果节上最有表现力,也是最具传统色彩,祈盼丰收的活动,在一大早,当阳光洒满金黄色的麦田时,一条长长的游行队伍,在满上的麦田里转圈,最前边是由喇嘛和农民组成的仪仗队,高举佛像、高举幡杆、吹着佛号,随后是背着木刻版经书的各家各户代表,农民们手持麦穗,穿着鲜艳的民族服饰,跟在队伍后面,浩浩荡荡的队伍十分壮观,他们跳跃着,唱着,欢呼着,感谢上天给人们带来了风调雨顺的好收成。鲜艳夺目的长队,像一条彩色的巨龙在田野里飞舞。整个田野笼罩在一片喜庆丰收的气氛中。

呼吸着麦田的飘香,置身在这种原汁原味的,具有浓郁宗教色彩和民俗风情的氛围中的我,我再次按捺不住激动的泪水,想起了那首“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世世代代在田野上生活,为她富裕为她兴旺,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

【喜欢我的西藏原创摄影博客就关注我吧,转发给更多的西藏控们,美丽的西藏,人间的天堂】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15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