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dayonggege的BLOG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159

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国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山教授入选2014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
0
0

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国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山教授入选2014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发布时间:2014-9-3   来源:长江日报2014.09.03 

 

 

 

    本报讯(记者李佳 通讯员黎江东)昨日获悉,据企业及专业情报信息提供商“汤森路透”日前公布的2014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武汉理工大学教授余家国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高山,因论文频频被引用,成为所在领域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

  中国(含港澳)共有134人入选2014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排名世界第四。武汉地区高校共有2人上榜。国内上榜最多的是中国科学院,达46人。此次公布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是通过对21个大学科领域2002年至2012年被SCI(《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简称)收录的自然和社会科学领域论文进行分析评估,并将所属领域同一年度他引频次在前1%的论文进行排名统计后得出的。

  其中,余家国教授是国际上近10年在光催化领域发表高被引论文最多的作者之一,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名第一。余家国昨日介绍,去年底,“汤森路透”与他联系上,核对单位信息。今年的最终名单发布后,一位美国同行第一时间将消息告诉了他。这份名单共有全球3215人上榜。“这几年,国内学界比较看重这个(指高被引率)。就我个人在海外做科研的经历来看,国际上论文数量、引用率、影响因子共同构成了论文是否‘够档次’的标准”。

  据悉,人民日报、新华社8月31日同时针对此事刊播消息。人民日报在报道中称,入选“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意味着该学者在其所研究领域具有世界级影响力,其科研成果为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余家国教授(中)    资料照片

  

余家国:光催化领域获多项创新性成果

  余家国教授是武汉理工大学首席科学家,近几年在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光催化产氢、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污染物吸附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若干创新性研究成果。他和他的团队在光催化领域发表SCI论文280余篇。去年,英国杂志《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了亚洲大学前100名排行榜,武汉理工大学成为武汉地区唯一一所入选高校。这与余家国等一批“高被引”教授不无关系。(记者李佳整理)

 

高山教授   资料照片

  

高山:证实中国南方存在古代大陆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高山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研究中,他发现并提出了“下地壳拆沉再循环”这一重要地球动力学过程的关键证据,发展了拆沉作用的失踪方法,为人类寻找金属矿产、探索地震灾害形成提供了理论背景。他获得的中国中东部地壳63种元素丰度值,已成为国际相关研究的重要数据基础。之后,他又在中国南方发现了33亿年前的古岩石,证实中国南方存在古代大陆。(记者李佳整理)

 

 

 

 

余家国 - 人物简介

    男,1963年出生于 湖北利川市、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1985年本科毕业于 华中师范大学化学系,1988年硕士毕业于 西安交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2000年 武汉理工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毕业, 获工学博士学位。2000至2002和2003至2004年在 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1年晋升为博士生导师,同年成为享受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004年以来在纳米二氧化钛基半导体光催化材料、一维纳米结构材料、材料的仿生合成与形貌控制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多篇研究论文发表在多种国际著名刊物(SCI影响因子大于3)如:J. Am. Chem. Soc.、Chem. Mater.、 Chem. Commun.、J. Phys. Chem. B、Appl. Cata. B、J. Catal.、langmuir,Environ. Sci. Tech.等上。共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国际刊物论文60余篇,论文被SCI收录76篇,EI收录63篇,被SCI他人引文350次,4篇论文被ISI评为近十年高引频论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7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排名第二)、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一项(第一)、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第二)、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发明二等奖一项(第二)。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二项(第一)。最近主持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中国-希腊科技合作项目(2002-2005年)、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等。担任多种国内外知名杂志的论文评阅人。

 

余家国 - 主要经历

  工作简历
  1988.6~ 武汉理工大学(原武汉工业大学)新材所工作
  2000.11~2002.5和2003.7~2004.7 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做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5~2006 英国 Bristol 大学Stephen Mann教授(英国皇家学会院士)课题组从事访问研究
  2007~2008 美国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大学电化学中心Allen J Bard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课题组从事访问研究工作半年。
  2000年 破格晋升为教授;
  2001年 晋升为博士生导师,同年获得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5年 聘为 湖北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
  2006年 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2007年 入选新世纪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余家国 - 学术研究

研究领域

1、半导体光催化材料
2、材料的仿生合成与形貌控制3、纳米结构材料

 

科研项目

   2004年以来,主持项目情况: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3—2005年,项目名称: 单分散介孔氧化物微球的超声聚合诱导剪裁制备与表征(编号50272049), 项目负责人。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5—2007年,项目名称: 一维氧化钛和钛酸盐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光催化性能(编号20473059),项目负责人。
  3 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教人司[2002]350#], 2003—2005年,介孔氧化物微球的超声聚合诱导剪裁制备与表征, 项目负责人.
  4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名称: 单分散介孔氧化物微球的超声聚合诱导剪裁制备与表征, (教外司留[2003]14号),项目负责人.
  5 中国─希腊科技合作项目(2002-2005年), 项目名称: 可见光活性二氧化钛光催化剂在环境中的应用, 项目负责人.

 

余家国 - 奖励及荣誉

  主要奖励及荣誉
  1 高活性TiO2基光催化材料及其在玻璃自清洁中的应用原理, 2004年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排名第2
  2 高活性TiO2薄膜光催化自洁净玻璃, 2004年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发明二等奖(部级), 排名第2
  3 超细增韧聚酰亚胺树脂粉及其推广应用, 2003年 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 排名第1
  4光催化超亲水二氧化钛薄膜自洁净玻璃, 2003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排名第2
  5 2001年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个人
  6 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13年8月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旗下的 ScienceWatch网站公布了《Who and What Was Hot in Scientific Research in 2012》报告,通过分析论文的引用次数,主要依据 “高引用率论文”的数量,筛选出了 2012年度最热门科学家(The hottest scientific researchers of 2012),全球有 21位科学家入选,余家国(Jiaguo Yu)教授榜上有名。[1]

 

 

余家国 - 主要论著

    在半导体光催化材料、一维纳米结构材料和材料的仿生合成与形貌控制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若干创新性研究成果,多篇研究论文发表在多种国际著名刊物上,如:J. Am. Chem. Soc.、Adv. Mater.、Adv. Funct. Mater.、Small、Chem. Mater.、Chem. Commun.、J. Phys. Chem. B、J. Catal.、Environ. Sci. Technol.、Langmuir、Appl. Catal. B等。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其中国际刊物论文120余篇,论文被SCI收录150余篇,SCI他人引文2700余篇次,H个人引文指数31。16篇论文被ISI评为近十年来高引频论文(本领域引用率最高的1%以内)。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6项,省级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部级发明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成果推广二等奖1项等。2008年主持的项目有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担任J. Am. Chem. Soc., 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J. Phys. Chem. B、J. Catal.、Environ. Sci. Technol.等多种国际 (60余种) 和国内刊物(20余种)的论文评阅人, 是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Rare metals, The Open Inorganic Chemistry Journal杂志的编委。
   代表性论文:
   1 Jiaguo Yu, Huogen Yu, Hongtao Guo, Mei Li, Stephen Mann, Spontaneous Formation of a Tungsten Trioxide Sphere-in-Shell Superstructure by Chemically Induced Self-Transformation, Small, 2008, 4(1), 87-91.
   2 Jiaguo Yu, Fu-Ren F. Fan, Shanlin Pan, Vincent M. Lynch, Khalid Omer, Allen J. Bard, Spontaneous Formation and Electrogenerated Chemiluminescence of Tris(bipyridine) Ru(II) Derivative Nanobelts, J. Am. Chem. Soc. 2008, 130, 7196-7197.
   3 Jiaguo Yu*, Xiaoxiao Yu, Hydrothermal synthesis and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zinc oxide hollow spheres, Environ. Sci. Technol, 2008, 42, 4902-4907.
   4 Jiaguo Yu*, Yaorong Su, Bei Cheng, Template-free fabrication and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hierarchically macro/mesoporpous titania, Adv. Funct. Mater.2007, 17, 1984-1990.
   5 Jiaguo Yu*, Shengwei Liu, Huogen Yu, Microstructures and Photoactivity of Mesoporous Anatase Hollow Microspheres Fabricated by Fluoride-mediated Self-transformation. J. Catal. 2007, 259, 59-66.
   6 Jiaguo Yu*, Lijuan Zhang, Bei Cheng, Yaorong Su, Hydrothermal preparation and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hierarchically sponge-like macro/mesoporous titania, J. Phys. Chem. C, 2007, 111, 10582.
  7 Huogen Yu, Jiaguo Yu*, Shengwei Liu, Stephen Mann,Template-free Hydrothermal Synthesis of CuO/Cu2O Composite Hollow Microspheres, Chem. Mater. 2007, 19, 4327-4334.
   8 Jiaguo Yu, Hongtao Guo, Sean A. Davis, Stephen Mann, Fabrication of hollow inorganic microspheres by chemically induced self-transformation, Adv. Funct. Mater., 2006, 16 (15): 2035-2041.
   9 Jiaguo Yu, Jimmy C. Yu, Wingkei Ho, Ling Wu, Xinchen Wang. A Simple and General Method for the Synthesis of Multi-component Na2V6O16×3H2O Single Crystal Nanobelts, J. Am Chem. Soc.2004, 126(11): 3422-3423.
   10 Jiaguo Yu, Xiaoxiao Yu, Baibiao Huang, Xiaoyang Zhang and Ying Dai, Hydrothermal Synthesis and Visible-light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Novel Cage-like Ferric Oxide Hollow Spheres, Cryst. Growth Des. 2009, 9, 1474-1480.

 

 

 

高山 (科学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高山(1962年6月),籍贯云南石屏,出生于青海省西宁市[1]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著名的地球化学家。

生平[编辑]

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1985年1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硕士学位,同时留校任教,1989年获博士学位[2]。1993年至1995年,获洪堡奖学金资助,在德国哥廷根大学从事研究。1999年成为西北大学构造地质学科特聘教授,同年还成为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大陆地壳结构和组成、壳幔交换作用以及微区分析研究。获得了中国中东部地壳63种元素丰度值,已成为国际相关研究的重要数据基础[3][4]。2009年11月当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5]。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2013年当选国际地球化学协会的国际地球化学会士。[6]

 

 

原文链接:http://cjrb.cjn.cn/html/2014-09/03/content_5363703.htm

http://202.114.90.34/news/news.aspx?id=68959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15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