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dayonggege的BLOG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159

推进“钱学”研究深入开展

$
0
0

推进“钱学”研究深入开展

2014年06月14日 12: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王广禄 吴楠

 

首页 >> 各地 >> 人文华东 >> 观点选萃

 

 

  2014年是英国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建院700周年,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锺书曾就读于该学院。日前,“从无锡到牛津:钱锺书的人生历程与学术成就”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江南大学召开,中外学界就钱锺书研究展开了深入交流。近日,本网记者以“钱学”研究问题采访了相关学者。

  钱锺书的牛津岁月(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院长 弗朗西丝·凯恩克罗斯)

  钱锺书1935年参加三届庚款奖学金考试,庚款奖学金丰厚,因此竞争激烈。第一届即吸引了186位考生,仅有9人入选,第二届289人,26人入选,第三届262人,24人入选。这显然是一项竞争激烈的奖学金。钱锺书在那几届考生中得分最高。他面对的那些考题,对当时的英国学生而言,放在一起显得有些怪异,既有关于国民党党义的一篇论文,也有关于斯宾塞《仙后》、莎士比亚《麦克白》和但丁《神曲》的几个问题。

  钱锺书在1935年9月13日到英国后,在伦敦的大学中国委员会帮助下,分配到艾克赛特学院。这家委员会担负庚款奖学金获得者在英事务,主任H.T Silcock先生也是中国学生的顾问,在安排钱锺书入学的事情上,他想必联系了彼时的院长R. R. Marrett,那是一位说话直率又有点自负的人类学家。

  彼时的牛津,研究生并不多见。钱锺书和朱延丰是首位来自清华的毕业生,初到牛津时,在管理部门审核清华学位时,需颇费一些周折。同年,另一位来自南非的年轻人Donald Duncan Stuart也来到艾克赛特攻读同一学位,这位学生后来与钱锺书过从甚密。和所有新来的研究生一样,在英语系的安排下,钱锺书师从Herbert Francis Brett Brett-Smith。这位51岁的导师是牛津大学的英语副教授(Reader)和奥瑞尔学院的导师(Tutor)。那个时代两位伟大的英国作家,刘易斯与同样曾在此求学的托尔金,都是他的朋友。彼时的托尔金还是一位中年学者,后来成为伟大的英国作家,彼时的钱锺书还是一名年轻的中国学生,回国后同样声誉斐然,他们当时谋面与否,实在引人遐想。

  钱锺书决定以《17、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为题撰写毕业论文。这篇论文至今保存在饱蠹楼(Bodleian)图书馆。1937年6月,他将论文送呈两位考官,一位是Leonard Rice-Oxley,基布尔学院的英语语言与文学导师(Tutor),另一位是修中诚(Ernest Richard Hughes),林肯学院的中国宗教与哲学副教授(Reader)。同年10月,钱锺书最终通过各种考核,被批准可以申请文学学士学位。然而,他没有依从常规提出申请,因此他最终没有正式获得学位,只拿着毕业证明就离开了牛津。

  钱锺书显然打算在牛津待更长时间。他申请过三年任期的中国哲学与宗教讲师职位,但没有成功。这一职位给了另一位优秀的中国青年学者王维诚,王是北大的毕业生,曾在钱锺书的母校清华担任老师。这样,钱锺书没有在牛津继续待上三年,而是与其夫人前往巴黎求学。对他以后的写作而言,不把讲师职位授予他的决定,也许是幸运的事件,这让他有机会深入学习另一种最有影响的欧洲文化。

  从无锡到牛津:钱锺书先生的学术发轫(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王水照)

  从无锡到牛津,是钱锺书先生学术事业的发轫时期。宏深博赡的钱学素来备受关注,相关研究论著也在不断增加,然而,钱先生早年的学术成长过程,似尚待更具体、更深入的描述;钱学如何形成,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此课题相关的遗著、手稿等资料,也亟待继续考察,都留有巨大的研究空间。

  钱先生从无锡到牛津的学术成长过程,包含无锡、清华与牛津三个时期。无锡时期,钱先生传承钱基博先生的文史之学,论学兼综汉学、宋学,融会贯通,不主一派,尤重集部之学,均对钱锺书先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丰厚的家学渊源奠定了此后的学术格局与治学旨趣;求学清华大学时期,钱先生主攻外文,又精研古典,形成了以国学、文学和文学史、西方哲学和心理学三大构成的学术格局,初步展现出中西融合的视野和跨越学科的气象,也表现出独立、求真的学术品格;留学牛津时期,第一次走出国门,广泛地研读英法等外国文学作品,又与海外汉学作零距离的对接和沟通,饱蠹楼(Bodleian Library)的海量阅读强化了跨文化的研究意识,形成他日后一生遵奉的“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的治学理念。具体实证地描述钱先生的学术成长过程,对于更深地理解他的学术成就,对于更好地继承他的学术遗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必要的国际性:钱锺书和“世界文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 胡志德)

  钱先生相信中国文学里包含明显的普适性,并以其精博的学识,致力于中西两种美学话语的比观从而形成共同主题,然而他对普适性的追求总是出以间接的方式。论及20世纪中国小说的文学国际性,钱锺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经常被列为经典之作。《围城》叙述战争期间城市精英的墮落与资产阶级的崩溃,与三、四年代的其他小说相比,如茅盾《子夜》、巴金《寒夜》,主题并无不同,这部小说的独特性实际上在于国际性,如嘲弄的叙述语调和对于人物的反讽距离。小说世界中,主要人物都住在国际化的上海租界,过着洋式的生活,方鸿渐是社会观察家和有关品味的权威,小说的事件则取决于品味的问题。这就提出西方美学传统的一个要点,即康德的审美无功利论。方鸿渐与叙述者的品味,表明在品味问题上国际性与独特性的相互影响。

  《围城》一方面写出1930年代后期错综昨杂的中国精英阶层,另一方面又最终消解小说写出的这个世界。小说既不是以西方的普适主义批判中国,也不是以本土思维批判中国追求国际性的弊病,钱锺书复杂的国际性,或许表明他意识到概念背后的陷阱,而在社会批判与纯粹表现之间保持思想的张力。

 

  拓展钱锺书研究的新空间(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季进)

  与钱锺书巨大的学术贡献相比,“钱锺书研究”还有进一步推进和拓展的空间:一是《谈艺录》《管锥编》的研究仍有一些话题值得讨论,比如钱锺书对艺术(书法、绘画、音乐)的论述、钱锺书与佛经的关系一直没能得到深入讨论。二是钱锺书手稿集的研究极具挑战性,手稿影印,识读不易,可以组织人力整理校勘,出版排印本,再与《谈艺录》《管锥编》等著作融为一炉,更为深入地研讨钱锺书的学术思想。三是亟需一部较为完备的钱锺书年谱,由于钱锺书不太愿意多说自己,他的生平中留下不少空白,给年谱的编写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四是钱锺书外文著作的研究有待展开,这些外文著作对当下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国文化走出去研究都很有借鉴意义,将来《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出版后,这方面的研究必将产生巨大的变化。五是钱锺书的海外译介与研究有待深入,钱锺书等跨越中西的学者所形成的论述传统与中国声音,应该成为我们与西方理论对话的有效资源。钱锺书研究任重而道远,又无限广阔,希望共同努力,将钱锺书研究真正推向深入。

  论钱锺书《七缀集》(香港城市大学教授 张隆溪)

  笔者案:《七缀集》英译本由Duncan Campbell翻译,收在张隆溪与魏朴和(Wiebke Denecke)主编的《东亚文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丛书》里,最近由欧洲布里尔(Brill)出版社出版。张隆溪为此英译本撰写了一篇序言。

  在钱锺书先生用白话语体和现代评论形式撰成的著作中,收文七篇的《七缀集》最有代表性,在特定专题上展开持续论述的方式,也有别于文言笔记体式的《管锥编》和《谈艺录》,但同样繁征博引,并涉及数种欧洲语言。文集第一篇《中国诗与中国画》,讨论古代中国诗画异趣的观念,指出在经典与正统的问题上诗论与画论并不相通。第二篇《读〈拉奥孔〉》,是对莱辛名著的多方阐释,着重指出富于包孕的“片刻”概念对于文艺理论的贡献。下面的《通感》《诗可以怨》两篇,拈出“通感”这一重要的批评概念,并作出详赡的引证和阐述;又征诸中西文学传统,博引文例,特别是蚌病成珠的诸多譬喻,阐明“诗可以怨”是普遍存在的批评观念。其余三篇都与文学的翻译与接受有关,《林纾的翻译》与《汉译第一首英语诗〈人生颂〉及有关二三事》,谈论晚清的西方文学翻译,生动再现彼时的知识图景,以及精英文人的知识结构与文化精神;最后的《一节历史掌故、一个宗教寓言、一篇小说》,比较佛典《舅甥经》、希罗多德《史记》的片段与邦戴罗《短篇小说集》的一篇,由此拈示一种原型故事,文本殊异而叙述的基本方法相同。

  Brill的英文译本,耗费译者Duncan Campbell的多年心力,博学精深、引证繁富的《七缀集》,成为流畅、信达的Pachwork: Seven Essays on Art and Literature。对于西方读者认识钱锺书,这是《围城》《管锥编》(节译)和《人·兽·鬼》之后,又一部重要的译本。

  管窥锥指,微言妙质--《管锥编》的治学特色及其当下启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 刘跃进)

  《管锥编》征引古今中外四千多家约上万种典籍,引书之多,应当超过以往同类著作。以《管锥编》为对照,可以反省我们在问题意识方面的缺失。

  钱锺书先生把读书视为增长见识的一种快乐。读书所以给我们带来愉悦,是因为这里有发现的快乐,发前人所未发,提出有价值的学术命题。

  钱锺书先生《谈艺录序》说:“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钱锺书先生的学术观照,视野开阔,不局限于某一领域,但又有其持续关注的焦点,即心理和道术。所谓心理,是特指审美心理;所谓道术,包含道与术两个层面,“术”是方法,“道”是终极目标。钱锺书先生很少讨论方法问题。不谈方法,不等于没有方法。首先,钱锺书先生非常重视传统的文献研究方法,但又不拘泥于此。其次,钱锺书先生的泛览博观是人所共知的,而他对于一些基本典籍的精读熟读,更应值得注意。第三,善于运用归纳和比较的方法,由个别到一般,由局部到整体,所得结论往往具有普遍意义。《管锥编》价值当然不仅仅停留在“迟钝工夫”上,它与以往同类著作最大的不同,或者说最具有现代意义的地方,即《谈艺录序》中所说“东海西海,心理攸同。”钱锺书先生是想通过自己的文学研究方式,探究人类普遍的审美心理。钱锺书先生特别指出,中国文学有一个最基本的特点,就是把文章通盘的人化或生命化。要理解中国文学,首先要从这种审美心理开始。这是我们研读《管锥编》所获得的最大教益,也应当成为我们今后研究的方向。(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王广禄 吴楠)

 

 

 

http://www.cssn.cn/gd/gd_rwhd/gd_gdxc_1652/201406/t20140613_1210446.shtml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15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