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前]
网上这篇关于老翻译家张友松(1903—1995年)的报道,一直不忍卒读。转贴在这里,算留个资料。
翻译家张友松藏身《鲁迅日记》里有114处提到他
——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作者:徐伏钢(1997)
来源:世界新闻报 2008年03月11日 16:19
14年前(1994年)的元宵节。成都杜甫草堂西侧,一间阴暗、狭窄和杂乱的居室里,墙角边的小床上蜷缩着一位白发稀疏的老人。殊不知,这个瞎了一只眼睛的老人,可是文坛巨匠鲁迅先生日记里的大翻译家张友松。
鲁迅借他500元办书局
1903年11月12日,张友松生于湖南省醴陵县西乡三石塘。12岁那年,他随大姐张挹兰迁居北京,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半工半读,课余翻译英文小说。
受大姐影响,张友松在北京读书期间,先后参加过“五四”运动和“五卅”运动。除李大钊外,他当时还与邹韬奋、冯雪峰、柔石、邓颖超等人有过许多接触。其间,他还跟随大姐去当时荷属的苏门答腊做了一年的小学教员。
后来,张友松同大姐张挹兰继续回北大半工半读,并供养家中的母亲和弟妹。大姐张挹兰牺牲后,他的家庭负担一下变得更重,也不能继续留在北大念书了。鉴于他勤奋好学,读书期间已发表过不少英文翻译小说,鲁迅便推荐他去了北新书局做编辑。
张友松原本与北新书局老板李小峰是同学,后来李小峰在上海创办北新书局,鲁迅的很多书都是通过他出版的。谁知,在北新书局做了不到一年,张友松便因书局拖欠鲁迅稿费而同李小峰彻底闹翻。
“别看鲁迅的文章写得泼辣不留情面,可是现实生活中的他,却在版税这类问题上往往打不开情面,所以被人欺负。”张友松回忆说。
为此,张友松一面帮鲁迅找律师打官司,向对方追回所有欠账,又在鲁迅的支持下,创办自己的春潮书局,继续出版鲁迅等人的著作,并翻译出版沙俄时代作家屠格涅夫和契诃夫等人的作品。
鲁迅还亲自邀人帮张友松组稿,拟定编辑文艺丛书计划,还在自己经济拮据时借给张友松500元钱,帮他筹办新书局。然而,由于缺乏经商和管理经验,张友松的书局很快就倒闭了。回忆这段往事,张友松总是说自己辜负了鲁迅,这是他“毕生莫大的憾事”。
《鲁迅日记》114处提到他
我查阅《鲁迅日记》,发现其中114处提到张友松。其中,仅1929年便有89处,主要记载张友松帮他打官司的事情。
日记记载,鲁迅孩子出生第五天,鲁迅就带张友松去医院看望自己的夫人和孩子。张“赠毛线一包”,并送鲁迅“仙果牌烟卷四盒”。可见,张友松同鲁迅的关系确实非同一般。
鲁迅那时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版税。北新书局一再拖欠版税,让鲁迅的生活受到很大影响。他的孩子海婴出生前1个月,鲁迅在日记中写道:“友松、家斌来,晚托其访杨律师,委以向北新书局索取版税之权,并付公费二百。”日记还记载,张友松结婚的前一天下午,鲁迅同他的三弟周建人一道上街,亲自“买铝制什器八件”,托人次日送去张家“贺其结婚”。
1930年,春潮书局倒闭后张友松陆续在青岛、济南、衡阳、长沙、醴陵和重庆等地做过近10年的中学教员,并在抗战期间在重庆创办过晨光书局。
至此,张友松已翻译出版了契诃夫、屠格涅夫、普列弗的许多名著,以及英汉对照的德国斯托谟的《茵梦湖》和《欧美小说选》等10余本小说。
“受点苦难更坚强”
1951年9月,张友松到北京参加英文版《中国建设》的编译、采访和组稿工作。1954年后,转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文学专业翻译。反右运动开始后,张友松从文坛上消失,被人彻底遗忘,熟悉他的人大都以为他已经不在人世。直到1994年我见到他的时候,他已经是91岁的老人了。
老先生得悉我去采访他,要为他拍照,便在我的帮助下从床上欠起身来,摸索了好长时间才慢慢穿好衣服。他倾身向前,只见两只手颤抖着拉开床前的书桌抽屉,摸出一只假眼来嵌在右眼处,然后又颤巍巍地从书案的玻璃杯中掏出一圈塑料假牙套进嘴里。
反右运动后,张友松回湖南乡下老家教书。10年文革期间,他的右眼被打瞎。我为老人的悲惨境遇深感不平。他却反过来安慰我说:“没什么,一个人经受一点苦难可以使自己更坚强起来!”
在那些日子里,他硬是凭着顽强的毅力和执着的精神,翻译了马克·吐温的全部小说。后来又翻译出版了屠格涅夫的短篇小说集《世外桃源》、美国黑人作家基伦斯的《扬·布拉德一家》、史蒂文森的《荒岛探宝记》,还与人合译了《马克·吐温传奇》一书。10卷本中文版《马克·吐温选集》后来也在台湾出版发行,受到海内外读者热烈欢迎。
一边是书肆上一排排精装华丽的世界名著,一边是小屋内生活穷困潦倒的文学翻译大家。张友松既不懂得炒作,更不会去经营,发财的永远是书商,是出版社。
老人说,他还在埋头写回忆录,要让后人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Clik here to 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