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萼老祖——徐庶
花萼山,是大巴山第一高峰,其主峰上有两面石壁屹立对歭,酷似一道大门,人们便称之为南天门。南天门前,原建有一座青砖铁瓦、宏伟壮观的寺庙,名曰祖师庙。数百年间,香火一直很旺盛。可惜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遭到人为毁坏,而今只能寻觅到庙宇的一些残垣断壁、破砖碎瓦。
凡亲临此地的人都会询问:在森林茂密、地势险要、道路崎岖、人迹罕至的花萼之巅,何故修建此庙?庙中又是供奉的那尊神仙?据当地老百姓讲——
很久很久以前,一位常年在花萼山打柴的樵夫,有一天打柴时,不小心从悬崖摔下,双腿受了重伤,躺在地上无法行走。这时,来了一位童颜鹤发的老翁,主动为他腿伤敷上了药,不一会儿,樵夫就可站立行走了。樵夫感激不尽,便问老翁:“救命恩人何方人氏?姓啥名谁?”老翁谦和的回答道:“我乃徐庶,蜀汉时就住在这里了。”说完就哼着山歌,走进了茂密的丛林中。这位樵夫从未读过书,既不认识“徐庶”,也不知道“蜀汉”,当时虽感奇怪,但并没当回事。樵夫腿好后,仍天天上山打柴,但再没遇见过这位老翁。
事有凑巧,在花萼山下三十华里远的小县城里,有一位书生,家里虽然贫穷,但天资聪慧、读书刻苦,且为人善良、孝敬父母,深得街坊邻居的称赞。那年,他正要起身赴京赶考,突然得一怪病,四处求医问药,均不见效,其心急如焚。有一天,他还在睡梦中,忽然从屋外飘飘然然地走进一位仙风道骨的老翁,自称专门前来为他治病。老翁来到床边,先为他把了脉,然后为他开了处方,并叮嘱他:“此方服三剂,即可痊愈。”说完就要离去,书生请求老翁留下姓名住址,日后一定登门答谢。老翁则说:“不必答谢!如需诊病,请到花萼山来。”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书生服此药后,果然药到病除。为感谢老翁的救命之恩,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放弃了进京应考的机会,立即上花萼山寻找那位老翁。那天,他一早出发,沿着崎岖陡峭的羊肠小道,一直走到太阳当顶时,才到达半山腰。恰在这时,他遇到了那位樵夫,他向樵夫打听,樵夫说见过这位老翁,曾为自己治过腿伤,但不知其详情,只记得老翁自称徐庶,蜀汉时就住在这里了。
书生听后,大吃一惊,他读过一些史书,知道徐庶,字元直,系几百年前的三国名士,曹操为把他招到自己门下,设计把徐母骗到许昌,并模仿徐母笔迹,给徐庶写信。徐庶事母至孝,因而去了曹营。徐母见后,知道儿子中了曹的奸计,忿而自缢。母亲死后,徐庶虽身在曹营,却并不想为曹操效力,西凉韩遂起兵时,便趁机向曹操请求前去安抚。从此渺无音讯,史书上也没讲过他的下落。
书生想起自己平时多次听到当地民间传说:徐庶“走马荐诸葛”后,带领三千伤残将士,连夜西行至大巴山中,隐居在了与花萼山相邻的八台山下百堂藏。经过多年修炼,已成神仙。他常上花萼山采药,为百姓治病,人们尊称他为花萼老祖。这时,书生才恍然大悟,原来给自己治病的老翁,竟是三国时归隐的徐庶,即老百姓尊称的花萼老祖。他立即与樵夫一道,满山去寻找徐庶。找了整整七七四十九天,跑遍了花萼山的七十二条溪河、八十一座山峰,都没见到徐庶的踪影。
书生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他还想继续找下去。樵夫苦苦相劝,他才闷闷不乐的回到家里。没能找到救命恩人,总觉得未能了却自己的心愿,经过左思右想,他决定在花萼山顶为徐庶修建一座庙宇。主意一定,便立即开始了筹建工作,并请来最好的工匠,买来上好的木料,整整花了半年时间,精心雕刻出了一尊徐庶像,准备在庙宇建好后,放进庙中供奉。
方圆数百里内的乡亲们,得知徐庶显灵后,感到非常惊奇和高兴,都支持书生为徐庶修庙。大家积极出资捐款,筹料投工,很快就在花萼山的南天门前,为徐庶盖好了庙宇,并命名为祖师庙。随后又择吉日,将徐庶像,即花萼老祖,恭敬而庄重地请进了庙里,书生也毅然抛家别亲,随花萼老祖的雕像一道,到祖师庙里当了住持。
祖师庙建成后,香火一直很旺。川陕鄂数省的百姓,凡避祸求福、治病问药者,均来此敬香许愿。庙里有书生等专人发药,不论得了什么病,只要到此烧香磕头,就可取得传说是花萼老祖在花萼山上亲手采制的中草药一袋。回家煎服后,保你药到病除。一年四季,各地专程前来朝拜者,成群结队,从无间断。历代官府曾多次组织百姓对此庙宇进行维修扩建。其规模越来越大,到民国初年,已有四重殿,两天井,正殿为石柱,殿中设有炼丹台。四周还有九个水池,山泉灌注,长年不涸,被称为“九龙池”。远远望去,整个庙宇,气势恢宏,蔚为壮观!
遗憾的是,上世纪中叶,祖师庙遭到人为毁坏,“花萼老祖”雕像也流落到民间,不知了去向。但时至今日,人们并没忘记他,还在继续传颂着他的故事。二十多年前,人们在县城后山新建了一座徐公亭,重塑了一尊徐庶像供奉在亭内。这些年中,前来徐公亭朝拜祭祀、祈福还愿的人,络绎不绝,香火十分兴旺!
2008年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