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钱氏百字派
钱奕珠
当今中国钱氏,知道“钱氏百字派” 的已在日益增多,流光谱系以外钱氏采用“百字派”续谱记世、取名的亦也不少,于此,钱文选先生功莫大焉。是他在1924年撰著并出版的《钱氏家乘》中载入了“钱氏百字派”,随着《钱氏家乘》在全国钱氏中继续发行,知道“钱氏百字派”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但是,“钱氏百字派”的作者究竟是谁呢?许多人不甚了解。
《钱氏家乘》中说是“武肃王制定” (《钱氏家乘》235页),近来又有人说是忠懿王制,这两种说法都缺乏证据,因此都不准确。但在安徽安庆,在浙江淳安,两侯(惠显侯峃、惠济侯觷,敇行十一世,因抗金元有功,兄弟同时封侯)裔孙对“钱氏百字派”都家喻户晓,不少人都能全文背诵。他们都晓得“百字派”为莘野公所撰,是他在首修流光谱的同时撰著了“钱氏百字派”。流光谱载:莘野公名端浚,字宣叔,武肃王十五世孙,他千辛万苦,历十余春秋,于元至元戊子(1288年)首撰流光谱告成,并创制“钱氏百字派”。谱成之后,他请时任武岗知县的堂叔竹间公作序。撰流光谱时,距庆系谱261年,距融堂先生撰会宗谱79年。此前战乱连年,资料毁缺,困难可以想见。如竹间公序云:“天伦之灭,人道之泯,莫甚于今,……然是图宝而敬之,袭而寿之,他时岁仍岁,月仍月,晚生后进或迁而异乡,或远而异处,有不能知其服属之所由来者,岁序同堂之时,出示而申晓之,此则有望于浚(莘野)也。其扶植天伦,主维人道,岂曰小补之哉?浚(莘野)亦知本矣,因序以志其概云。”
流光谱,是吴越钱氏的一个分支---汝溪派的宗谱,于吴越钱氏而言是支谱,它尊迁汝溪(今徽州)而定居的武肃王五世孙隐之公为祖,旁支不录,只记他五世以下的两侯裔孙世系。莘野公首撰流光谱,自然要创立字派,于是,“百字派” 与谱同时撰成。时间虽然已过去七百多年了,但两侯裔孙续修流光,皆把“百字派”载于谱中,代代相传。诚如老谱按云:“右百字派载于流光谱,每一世一字,凡我子姓,即迁徙靡常,昭穆莫考,拈某字即知为某世。虽百世莫得而淆也。然流光谱撰于淳安莘野公,公为漳浦公孙,惠济侯曾孙也。故百字派惟我两侯子孙相循无改,沿袭已久,今仍遵之。”(录自1923年七修流光谱首部68页)
至于民国甲子(1924年),吳越钱氏三十二世孙文选公编撰出版《钱氏家乘》时,何故将“百字派”辑入卷十三“支派”之首,现在难能知晓。但他此举对宣传、倡用“百字派”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以至今日不少钱姓支派都以百字派记世取名。对此,其孙镇国先生在为枞阳钱氏合修流光宗谱序言中这样写道:“另一个欣喜的是流光谱系外的吴越钱氏少数支派,参用‘百字派’记世、取名,这已成为一种趋势,果能在吴越钱氏大宗中通用“百字派,莘野之功盖莫大焉,亦为我之所愿矣。”
还有人说“百字派”是忠懿王撰,我不知道说者的出处与依据。但有如下几点不可忽略:第一、忠懿王乃武肃王孙,在流光谱中属功行三世,史料中没有他撰谱的记载,既然沒有撰谱,那又何时撰了“百字派”?第二、即有其事,他的儿子文僖公惟演撰“庆系谱”,又为何不用父王撰的字派记世?这如同文选公称武肃王创制百字派一样,大宗谱与庆系谱中为何都看不到以百字派记世的记载,那他们创制百字派在谱中不用又作何用途?第三、“百字派”的开头五个字,明显是武肃王后裔颂扬先祖功德的用语,怎么可能是武肃王自赞自己为“圣”呢,他从来不会这样,看他的八训、遗训就可以一目了然。同时,忠懿王纳土归宋之后,身在汴梁,伴君如伴虎,哪曾敢用“圣神功德厚”来自喻?
我们说“百字派”是莘野公撰,证据有三:
第一、流光谱一至九修(1288---1929)这六百四十年间续修从未间断,谱载世系皆以“百字派”做世系行辈图,如(图1)。
(图1)
人们打开谱卷世系,—看便知某某为某行多少世。
第二、流光谱、“百字派”创制后不到七十年便用字派取名。如“文章 贯日清”,从日行取名便有了。如(图2)。
日政公生年缺,他孙子诗淑公生宣德丙午(1426年),那么他祖父日政公生年当在1366年左右,也就是说在“百字派”面世后的70多年,枞阳钱氏就以字派取名了。
第三、流光谱上以百字派取名自日行往后,基本普及。如(图3)。
(图3)
因篇幅关系,将老谱苏式改为欧式,且为缩略简图,有的亦未垂直对接)
从以上图表完全可以看出,枞阳流光谱从日行十九世至“奕叶立尼门”四十世,大多以字派取
名,不用字派取名的也沒关系,在世系图里首先冠
以如“如璧公支家璨公俭行至立行世系图”之标题,然后在如“俭三十四世”下续以同辈人名。
综上所述,钱氏百字派出自流光谱,为武肃王宝行十五世孙莘野公创制,当无疑义。
2013年11月13日于安徽枞阳

